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复习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导学案)教师用
学校:河北师范大学附属西藏学校高三历史导学案(一轮复习)设计人:韩盼第1页成功不是凭梦想和希望,而是凭努力和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改革开放【考试大纲】: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知识必背】(参照必修二:52页—57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开创——十一届三中全会(转折点、新时期)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对内)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第一阶段: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经营方面)①主要特征:土地公有;包产到户(即所有权不变,经营权变化)②作用:农民获得了农业生产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2)第二阶段: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①含义: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②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2)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3)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4)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5)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快速发展,效益明显提高。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①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②确立目标: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基本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④完善创新: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⑤基本形成:到21世纪初,中国已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规律总结:制度经济政策必须实事求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要以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随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对外)开放格局⑴过程80年代: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引进来90年代:形式更加多样,以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为重点走出去:21世纪:20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⑵特点:点、线、面、全、宽、多⑶影响: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改善;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重难点突破】1、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调整核心内容结果土地改革(1950-1952)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1953-1956)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公社化(1958-1978)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的生产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至今)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区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特征行政手段调节资源的配置市场调节资源的配置作用积极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消极高度集中,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认识两种制度各有优缺点,随着经济发展,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阻碍经济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势在必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含义: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特征:①基本标志: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根本目标:实现共同富裕。③宏观调控:国家发挥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④分配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归纳提升】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追溯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学校:河北师范大学附属西藏学校高三历史导学案(一轮复习)设计人:韩盼第2页成功不是凭梦想和希望,而是凭努力和实践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而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一些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显示了中国丰厚的智力资源。材料2: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和四川等一些农村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一年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材料3: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以上材料摘自《复兴之路》解说词(1)根据材料1,概括指出新中国“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在哪些方面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为搞活经济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3)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次大的经济体制转型。【解题指导】: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在回答第(1)问时要会分析材料1中的关键信息,并判断出要回答的时间;在回答第(2)问时要用概括性的语言回答80~90年代中国为了发展而采取的有重大影响的措施;第(3)问的回答首先要判断时间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然后回答中国在经济上和外交上为了适应世界形势而取得的成就;第(4)问要注意时间的上限,要从1949年答起,其实就是回答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三次经济体制转型,回答时要注意明显的时代分期,抓住其阶段特征。答案:(1)政治前提: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经济(或物质)基础: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科技(或技术)基础: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要成就。(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3)经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交: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如答出参加维和行动等也可);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如答出参加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活动的也可)。(4)①由新中国成立初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1956年建立起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新中国成立初存在着国营经济、个体小农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1956年,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在这一过程中照搬苏联模式,主要表现为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计划经济体制有所改变,与市场联系加强。主要表现为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从而增强了企业活力。同时积极进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工业腾飞、农业发展令世人瞩目。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提上日程。其主要表现为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全面开放,中国市场更加透明、规范。其主要特点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以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高考链接】1.【考点】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14·江苏单科·10)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解析】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建国以后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能反映农民的期望、思想和要求,故A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农民都表现为“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故B、C项错误;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答案】D2.【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2014·浙江文综·19)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农村普遍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而推动了以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①②正确;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开始于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与题目中的时间“20世纪80年代“不符,故③错误;迄今,我国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3.【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建立经济特区(2014·天津文综·10)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②独立的管理体制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④市场调节为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设立特区后,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故①正确;经济特区仍然坚持中央政府的领导,没有独立的管理体制,但拥有较大自主权,故②错误;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故③正确;经济特区的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4.【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建立经济特区学校:河北师范大学附属西藏学校高三历史导学案(一轮复习)设计人:韩盼第3页成功不是凭梦想和希望,而是凭努力和实践(2014·四川文综·2)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从改革先农村后城市,及摸着石头过河可知改革者的态度还是谨慎的,因此后开放上海,故①正
本文标题:复习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导学案)教师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431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