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上一章,我们讲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可以看作是整个唯物辩证法部分的一个总论、引论,从一般的意义上说明了什么是联系、什么是发展。但是,当我们要进一步探究事物究竟是怎样联系、怎样发展的时候,就必须要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这一章着重讲三大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关于辩证法这三个规律的逻辑次序,过去有两种安排法。一种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把质量互变规律放在前面,选择比较符合人的认识由浅入深的顺序;另一种就是把对立统一规律放在前面,因为这个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它讲它可以起提纲挈领的作用。总之,各有所长。我们按照教学大纲的安排,首先讲对立统一规律。第一节对立统一规律列宁说:辩证法“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泉源上。”(《列宁选集》第二卷第712页)对立统一规律就是提示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指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什么是矛盾简单地说,矛盾就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即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本质属性。矛盾这一概念,最早出自我国古代思想家韩非的一个寓言故事。这个大家都很熟悉。矛和盾,都是古代的兵器。通过韩非的这个寓言故事,人们就把矛和盾连在了一起,组成了一个专门的常用的名词。它具体指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它是指人们在言论和行动中自相矛盾的一种逻辑错误。比如那个卖兵器的人,由于把矛和盾截然对立起来,就犯了这种逻辑错误。这在形式逻辑上叫做违反了同一律。就是说,对同一件事情或同一个问题,前面这样说,后面又那样说,前后不一致,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这在形式逻辑上是不能允许的。这种矛盾,我们就叫做逻辑矛盾,是荒谬的。另一方面,矛盾就是指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矛和盾这两种作用不同的武器之间,就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排斥的关系,即同一和斗争的关系。无矛就无所谓盾,无盾就也无所谓矛,盾的发展促进了矛的发展。但是它们的作用又是互相反对的,是一种相互斗争的关系,所以它们就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这种矛盾,就叫做辩证矛盾。它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中所普遍存在的本质关系,因而是完全必要的。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就是这种辩证矛盾。2.什么是同一性?这里所讲的同一性(或统一性)和我们前面讲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不是一个问题、一个概念。世界的物质性所讲的统一性,是指不同之中的相同,指的是不同的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性。这里所讲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一种本质联系,即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统一性、一致性、互相依赖、互相联结、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合作等等。这些不同的说法,既是从不同的侧面提示了同一性的内容,同时也说明了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不管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多少,其基本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这种含义是说,矛盾者的每一方都同另一方彼此互相依赖着,而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例如,先进和落后,胜利和失败,冷和热,大和小(“为儿活了五十五,衣服破了没人补”;“彭祖活了八百八,比他还是小姓”。)、左和右,等等,都是对立统一,互为存在的前提,失去一方,它方就不存在。即没有先进,也就无所谓落后。有人说,象这种情形好理解。但是对另外一些问题能否这样看吗?例如,物质和精神是一对矛盾,说精神依赖物质可以,但反过来讲物质也依赖于精神,这不就滑到唯心主义那里去了吗?父与子是一对矛盾,说子依赖于父可以,但是反过来说父也依赖于子,不就是认为儿子可以生出父亲了吗?哪有这样荒唐的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一对矛盾,说资产阶级离不开无产阶级好接受,但反过来说无产阶级也离不开资产阶级,这是否意味着资本家剥削得越来越好呢?凡此种种,都是一些模糊认识,都是把矛盾着的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从字面上直观地理解为你靠我,我靠你;你产生我,我产生你;你决定我,我决定你。这是一种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理解。所谓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从实质上讲,它包含这样两层意思:第一,是说矛盾对立着的双方,它们的内容和特点是彼此规定、相互照应、相互衬托的关系。例如说父与子,要想了解父亲如何,不能光看老子自己的声明,必须要到儿子哪里去问问,或者具体看看儿子怎么样,这样才能知道老子究竟及格不及格。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离开了儿子,也所谓父亲。这就是说,儿子的内容和特点规定着父亲的内容和特点。父与子之间,是一种彼此规定、相互照应和相互衬托的关系。第二,是说对立双方的运动和变化是互相制约的。你牵制着我,我牵制着你,这咱相互制约的关系,有的表现为一方力量增长,另一方力量相应削弱;有的表现为一方发展变化,也会促进另一方发展变化,水涨船高,相互促进。比如,一个人同化与异化的矛盾,同化能力强,异化能力也相应的强,才有健康的身体。总之,矛盾双方互相依赖和互为存在的前提。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是由此达彼、相互贯通的。矛盾双方的这种贯通性,进一步表明了双方的内在联系。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有如下几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相互渗透,通俗一点说,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工业和农业的矛盾双方,工业中包含农业的成分,如粮食、原料等等,农业中包含工业的成分,如农业机械设备、化肥等等;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矛盾双方,感性中包含着理性的因素,理性中包含着感性的因素。即说是对抗性的矛盾,矛盾双方也不是绝对对立,不是在一切方面都对立,也是互相渗透的。第二,矛盾双方直接同一。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如生产和消费,在一定意义上,生产同时就是消费,消费同时就是生产。但是,对于这种情形需要注意,对立面之间的直接同一并不是普遍的情形。例如,不能说无产阶级就是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反革命,坏事就是好事等等,而且即使存在着直接同一的矛盾双方,也不是直接等同的。它们同样是差别的同一,对立的同一。第三,矛盾着的对立面彼此相通,包含着互相转化的趋势,可以说是“你能变我,我能变你”。用一句通俗点的比喻来说,就是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公有制转化为私有制,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战争转化为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等等。一切矛盾的双方无不在一定条件下向它的对立面转化。这种相互转化的过程之所以能够发生、能够实现,就是因为对立面之间本来存在着由此达彼的贯通性,包含互相转化的可能和趋势。这种转化的可能和趋势,最明显、最深刻地表现了对立面双方的内在的同一性。3.什么是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即相互反对、相互竞争、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的属性,是体现着对立面双方相互分离的一种趋势。这里所讲的斗争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哲学范畴,具有最大的普遍性的概括性,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和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首先,不同的矛盾,其斗争性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不仅仅是指敌我之间的对抗性冲突,而且也包括人民内部正确意见与错误意见之间的和风细雨的辩证,批评和自我批评;它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而且在自然界里,作用与反作用,吸引和排斥,阴电和阳电,化合和分解等各种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也都是矛盾斗争的表现。其次,同一类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阶级上,斗争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一般来讲,矛盾展开的初期,矛盾双方的对立处于萌芽状态,斗争较为隐蔽;随着矛盾自己运动的发展,对立越来越明朗化,越来越充分展开,斗争也就越来越明显。所谓矛盾的激化就是指斗争的激化。在矛盾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矛盾的激化程度不同,矛盾斗争性的表现形式也就不同。但是,不管矛盾斗争的形式如何不同,都只是斗争性的差别性问题,而不是斗争性的有无问题。因此,不能把斗争性归结为某一种具体的形式,例如归结为你死我活的斗争这种对抗的形式,否则的话,其结果,或者是把斗争形式的变换误认为矛盾斗争的消灭,在不存在对抗的地方就不承认斗争,从而抹煞矛盾的斗争性,离开矛盾的普遍性、绝对性;或者是把一切斗争都看成对抗,这就歪曲了矛盾的斗争性。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我们前面说过,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任何矛盾都具有的两种本质属性,是任何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凡是存在着矛盾的地方,必定是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二者兼而有之,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否则就不成其为矛盾了。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关系,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①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这一点是说,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因而同一性必然为斗争性所制约。无论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或互相贯通,都是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统一体中矛盾的双方依存要由斗争来维持,旧的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统一体诞生,要靠斗争来实现,没有矛盾的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也没有互相转化的可能和趋势。所以说,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②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这一点是说,差别、对立和斗争,总是和同一相联系,为同一性所制约的。一切矛盾的斗争,都是在相互联结的关系中进行的,在同一体系中进行的。如果双方彼此孤立,毫不相干,根本就半不成,比如战争和石头,风马牛不相及,怎么斗争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矛盾论》中讲过,“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308页)这是完全正确的。可是过去有人曾经对这句话作过片面的解释。这就是只能说“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而不能这反过来说“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似乎斗争性可以脱离同一性而单独存在。其实,从这句话中得不出这样的结论。既然“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离开了同一性,失去了“寓”所,无处可倚,那么斗争性岂不是虚无飘缈的吗?使两个毫不相干的东西斗争,只能是像唐吉诃德与风车博斗那样,滑稽可笑。总而言之,同一性和斗争性互相联结,不可分割。没有离开斗争性的同一性,也没有离开同一性的斗争性。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和处理任何矛盾的时候,必须同时注意这两个方面。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之中把握同一,就是说,要善于发现异中之同,同中之异。正如黑格尔所说:“如果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比如,能区别一枝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力争全面性,力戒片面性和绝对性,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反对形而上学的错误倾向。形而上学割裂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互相联结,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离开斗争性去讲同一性,把对立的同一看是僵死的同一,绝对的同一,这就等于把生动的东西、可变的东西看作是一潭死水,把相对的东西绝对化。另一种是,离开同一性去讲斗争性,把相互排斥看作是相互隔绝,绝对对立,这就等于把现实的矛盾拆成了两个彼此孤立的东西。因此,都是不正确的。在我党历史上,“左”右倾机会主义者在处理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问题上的错误,单从思想方法上来说,就是割裂了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者在看到同一的地方看不到斗争,鼓吹所谓“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者在看到斗争的地方看不到同一,鼓吹所谓“一切斗争,否认联合”,结果给革命造成了惨痛的损失。只有毛主席的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才把中国革命一步一步地引向胜利。林彪、四人帮在十年内乱期间,鼓吹所谓斗争哲学,就是片面夸大对立而否认同一的典型。在他们看来,矛盾者对立面之间,只存在看你死我活的对立和斗争,而不存在互相依存、互相贯通的同一性。这种片面夸大对立面否认同一的形而上学观点,往往以“辩证法”的面貌出现,比之片面夸大同一而否认对立的形式而上学观点,有着更大的欺骗性。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一个问题,是进一步说明同一性和斗争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所谓发展,从实质上说,就是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事物在各种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对立面双
本文标题: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434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