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可持续发展的小农经济——《四千年农夫》读书笔记几世纪之前,东亚三国的农业已经能够支持起如此高度密集的人口,并且可持续发展至今。美国人十分推崇远东地区人们的原生态农耕方式,认为推广中国、朝鲜和日本可持续农业经验对全人类都是有帮助的,于是时任美国农业部土壤管理所所长、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物理学教授,富兰克林.H.金以60岁的高龄来到东亚,考察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国的农业状况,为美国农业的未来找寻希望。在考察中,金教授发现了东亚农业模式与美国的区别、两者的资源禀赋差异以及东亚模式的优越性。东亚传统的小农经济从来就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而且可持续发展。东亚三国农业生产尚未最大特点是,生产过程中高效利用时间、空间和各种可增进土壤肥沃的资源,甚至达到吝啬的程度,但唯一不惜投入的资源则是农民自身的劳动力,即所谓的传统小农经济。这也是为什么东亚农民数千年来如何成功地保持了土壤的肥沃和健康,在没有使用大量的外部资源投入的情况下,却养活了这么高密度的人口;为什么美国耕作仅仅几百年的历史,就已经面临着肥沃土壤大量流失,农业难以持续下去的危机。事实上,金教授在考察过程中对美国的农业前途忧心忡忡,却想不到当时美国的那种广泛使用化肥、农药的“石油农业”在当下被许多人认为是先进的、现代化的。金教授在序文里说,他们早就渴望同中国和日本的农民见面,用自己的脚走进他们的田园来考察,亲眼察看并理解世界上最古老的这些农民们所采用的若干方法、器具和习惯等。“我们必须学习他们(东亚三国)如何进行环境资源的保护,这是土地的根本。”金教授在观察中国农业时南北兼顾,既看到南方泽农和北方旱农的不同处,更多地注意到二者的共同特点一一那就是用养结合、精耕细作和地力常新。在中国农民施用的众多肥料中,金教授特别注意观察河泥(CanalMud)、草塘泥(沤肥)。他在太湖地区(昆山、嘉兴)仔细观察草塘泥的制造、施肥过程,为此不辞在不同时期往返同一个地区之辛劳。在山东省他观察了土肥的制造、施肥过程。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金教授发现用小船收集大量的运河淤泥将它们晒干后施用于田间的一种施肥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培肥土壤,还可以改善运河排水。他认为土肥是一种硝化过程的应用,欧洲的硝石农法(NiterFarming)类似于此,说很可能是从中国传人的。凡上述种种,证明东方的农民通过实践掌握事物的本质,而其中所包含的原理是值得他们美国人花费精力来研究的。金教授强调废物利用,称赞东方人勤俭、劳动的美德。农民用衣服来保暖减少了对燃料的依赖,翻新土炕时替换下来的废弃砖块成为珍贵的肥料。他又说这是由于人多地少,迫不得已千方百计利用一切能利用的废物作为有机肥料,这也道破了真理的一面。但他的洞察力并不止于此,他同时还看到施用有机肥在农学上的合理性,虽然这在今天已经属于常识的范围,而且也是中国古农书上已经说过的。施用有机肥不但能给作物补充植物营养素,还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进土壤的肥沃度。施用有机肥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好。金氏说中国人不但是给作物营养,还给土地施肥,增养肥力。中国农业的间、套复种的多熟制度也是使金教授叹为观止的一种传统习惯,说东方的农民是世界上最懂得利用时间和拥有较高层次的生产制造能力的,他们能以一种更迅速有效的方式保证同样的收成。在书中的第十一章里,他举了在太湖流域的冬小麦套种棉花的例子,江浙一带的农民会在小麦完全成熟之前套种棉花,用这种方式种下的棉花要比用传统方式种植的棉花生长时间多30天。许多地方还会采用复种的方法,这种做法使田里的作物变成了多熟制,利用生长季节的每分每秒促进作物的生长。如能伴之以合理施肥和精耕,就能从单位面积的土地上获得最大的收获。关于间套复种的多熟制度,金氏侧重说明其节省时间和空间的效率面,当然他也一定注意到合理轮作实际上也就是保持地力常新壮,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措施。除了以上所述以外,金教授在太湖流域还观察了河网和农田的状态、稻作栽培技术、养蚕业、茶业以及农民生活的其它方面如燃料、建筑材料、织物原料等等。《四千年农夫》是以一个美国20世纪初美国农业科学家的旅游传记考察形式,从另一个角度看东亚的传统农业,这位农业专家可能比较推崇中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模式,但如果我们仔细深思传统的农业模式,会经常发现先民们的远见和智慧并为之感叹。正如书中所说:“在这里,每一种可以食用的东西都被认为是人类或者畜禽的食物,而不能吃或者不能穿的东西则被用来做燃料;在这里,看不见一块闲置的土地,见不到一点被浪费的资源。”反观如今的中国农业,从1949年开始仰慕苏联农庄式的农业,后来又师从欧美,自20世纪80年代竭力模仿美国式的农业耕作方式,搞“大机械农业”和“高化学农业”,现在机械化、现代化、集约化的农业耕作模式和思潮依旧汹涌澎湃,可以说短短三四十年激进的农业化的过程中,我们把传统农业的精髓放弃了,中国作为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古国,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别盲目照搬各种模式。当下的中国是污染大国,但很少有人知道,农业是其中造成最大污染的行业。我们常引以为豪地说中国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但我们却用了世界上35%的化肥,与此同时我们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中国今天的现实,某种程度上是美国百年前的现实。《四千年农夫》更多给我们一种对“小农经济”文明形态的反思,让我们重新思考文明多元性和生态多样性,我们是否应该认为一个文明形态就应该代替所有文明形态?通过对中国、日本和朝鲜的考察,金教授虽然分析出中国的小农经济形态是可持续的农业形态,但他同时看到中国“小农经济”的存在形态,与自然条件和社会结构是协调的,本身有它的合理性,这种根植于中国农村文明形态的耕作方式是根本无法在美国复制的。比如,中国农村以村落为主体的“村社理性”、以村庄为形态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中国式“小农经济”的种植方式。中国人口密度如此之高、土地和环境资源的压力如此之大,基于这样的现实,才产生了一个以“家庭理性”为核心的耕作形态,生活形态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决定了美国完全不具有模仿中国的可能性。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能因为对美国“大机械农业”、“高化学农业”的想象,而认为美国的农业才是现代的,就像金虽然认识到中国小农经济的可持续性,但也不认为可以用来改造美国农业。据考古发掘显示,中国已经有7000年的蚕桑养殖史和6400年的稻作农业史,承载中国农业文明史的传统小农家庭经营,本来就是有利于生态环保的有机生产,且具有食品安全、环境维护和社会稳定三大特性,与最近才被当作发展方向的,以生产效率为核心生产模式的农业现代化导致大规模推进的化学农业、石油农业相比,后者只不过是中华农业文明史中的短暂一瞬。尽管短暂,却已经让我国的农业变成了不可持续农业,在农村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灾难,在城市造成严重的食品不安全,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乡之间的信任危机。所以,就中国现状而言,坚持有机可持续的小农经济或许会更加适应国情,有利于农业生产,即有必要重新强调有机农业。有机农业起源于欧美,但它的生产理念却深受中国农耕文化的影响。1911年的《四千年农夫》一书,后来成为指导欧美有机农业运动的经典著作。有机农业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和高深,中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几乎都是某种程度上的有机耕作,在英文里oganic(有机的)这个单词就有“古代的”的意思,古代没有化肥和农药,栽培的材料均取之自然,而且没有污染。百年前金教授对中国传统农业价值的分析仍不容忽视,我们应该结合现代农业多功能性,实行科学技术创新和相应的组织制度创新,内在地使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通过劳动密集,而不是盲目继续追求西方模式下的资本和能源密集的效率,或许是中国未来的发展之道。
本文标题:四千年农夫读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466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