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四川成都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必修二】人民版
2015年历史会考资料(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春秋:牛耕出现战国:铁器牛耕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西汉:推广耦犁(二牛抬杠)铁农具和牛耕逐渐普及。(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出现曲辕犁,能控制耕土的深浅。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标志:曲辕犁),一直为后世沿用。2.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3.土地制度: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商周时期的井田制)①演变:商代出现,西周盛行,春秋后瓦解。②实质:名义上国有,实为贵族所有。③瓦解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增多(根本原因);战争使劳动力减少;各国税制改革,立法确立土地私有制。④瓦解的影响:封建剥削方式产生。封建社会:①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有君主私有、地主私有、自耕农私有三种,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土地兼并现象突出,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和社会稳定,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②封建土地国有制:北魏至中唐:均田制。A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其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B前提:国家控制足够多的土地。C效果:保证国家赋税和徭役,稳定社会恢复经济;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个体农耕、男耕女织、耕织结合、铁犁牛耕、自给自足。▲(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丝织业:①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发现的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说明西汉丝织技术的高超。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②唐代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2.棉纺织业:宋代:出现——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衣被天下”)——明代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3.冶金业:(1)冶铜技术:商周时期:青铜器达到很高造诣,例如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2)冶铁炼钢技术: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铁器汉武帝时推行铁业官营制度。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南北朝:灌钢法(古代最先进)。4.陶瓷业:制陶:新石器时代出现;制瓷:东汉时期发明青瓷。唐代:唐三彩(艺术陶制品)、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四川大邑的白瓷宋代:景德镇(瓷都)、定窑、钧窑、龙泉、耀州窑▲(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市”的发展①秦代: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③六朝时期(南北朝),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2.商业城市和商帮战国:城中开始出现商业集中的现象(市井)西汉:五都: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商业中心)唐代:长安、洛阳商业最为繁荣,扬州有“雄富冠天下”之称宋代:北宋汴京(开封)南宋临安(杭州)清代:苏州有财富“甲于天下”之称明清商帮:出现了会馆。其中,晋商与徽商的势力最为强大。▲(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影响:积极:稳定小农经济、推动农业发展、确保国家赋役摊派、安定社会秩序、维护政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消极:但明清以后,“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历史潮流。不利于社会进步。2、“海禁”政策含义:明清两朝禁止中国民间出海贸易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影响:积极:①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②一定时期维护了国家安全消极:③限制了中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④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⑤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3、资本主义萌芽(始终处于萌芽状态,直到鸦片战争夭折)时间:明中期以后地点:江南地区(具体在苏州、杭州一带)行业:纺织业标志:雇佣关系的形成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因素:A.经济: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B.政治: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及影响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瓦解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影响: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①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②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2.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1)表现: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纺与织的分离;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东南沿海最突出。(2)新经济成分出现:外商企业的出现;洋务企业出现;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起等。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途径:①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②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著名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4.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2、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3、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5.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条件: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实业救国”③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暂时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表现:企业数量规模扩大,由沿海向内地扩展。代表:①张謇的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②荣宗敬、荣德生的江苏无锡创办的保兴面粉厂▲(二)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原因:内因①辛亥革命的推动②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外因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松侵略表现:①实业团体不断涌现②海外投资增加③新建厂矿多④新增资本多⑤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快⑥重工业有一定发展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发展显著(1927—1937年)背景:①全国基本统一。②国民政府推出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概况:民族工业得到显著发展,中国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2))国民政府统治后期①(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原因: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造成严重破坏,国统区,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挤压民族工业发展。②(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民族工业日益萎缩原因: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美国资本和商品的大量涌入。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三大改造内容: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三大改造的完成)实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私有制——公有制)意义:标志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年)内容:A.主要矛盾: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建立先进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B.指出总任务:集中精力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一次成功的探索。3、探索中的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的后果: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态环境破坏,群众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1959—1961年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果:超越农村生产力的水平,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农业生产力,造成经济困难4、“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破坏①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直接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②中国不仅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北京)背景:①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②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奠定了思想基础。内容:①思想路线: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②政治路线: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③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意义:①实现中国历史具有深远意义的新转折;②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③拉开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序幕;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过程:1978年,安徽、四川率先试点;到198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废除人民公社制度。意义:①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②它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条件。3、国有企业改革中心环节: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内容:①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②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对外开放格局①经济特区的设立: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②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沿海开放区的设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1990年4月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过程: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确立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完善:①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范畴。2.意义:①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②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③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1)近代: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人们生活,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存;中式服装改良,出现中西合璧的服饰:中山装、旗袍。(2)现代:①改革开放前:灰蓝单调、款式单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列宁装、连衣裙,文革时流行军装、干部服。②改革开放后:款式色彩多样,追求个性,多彩时尚。2.婚俗的变化: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原因近代变化原因:①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深刻影响中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②内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有识之士政治活动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思想上: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其他原因:中国人善于接受先进文化并进行创新等(如旗袍)。▲(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中国近代交通工具:交通近代化的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的演进。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有“自行车
本文标题:四川成都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必修二】人民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472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