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四川省巴中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零诊地理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巴中市2015—2016学年高三零诊地理试题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春分节气在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秋分节气在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据此回答1—3题。1.古诗《春分七绝▪苏醒》中说“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引起诗中描述的天气系统是A.夏威夷高压B.锋面系统C.热带气旋D.亚洲高压【答案】B【解题思路】春季,我国大陆上冷空气势力渐弱,来自海洋的暖空气势力渐强,冷暖空气交汇处形成锋面,如果冷暖气团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则会形成准静止锋,多带来连续性降水(或阴雨连绵的天气)。【拓展】我国锋面雨带推移规律为:大致四、五月在我国的华南地区登陆,我国的雨季开始;六月份,冷暖气团在江淮地区相持约一个月时间,形成梅雨准静止锋;七、八月份锋面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九月份,锋面雨带南撤;十月份夏季风完全退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2.有谚云:“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在下列地区中,该谚语描述的秋分农事活动场景最可能出现在A.华北平原B.东北平原C.海南岛D.准噶尔盆地【答案】A【解题思路】秋分种麦,种植的是冬小麦,故最可能出现在华北地区。【拓展】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空间上——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和南方,春小麦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在我国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北大体为春小麦,以南则为冬小麦。我国以冬小麦为主。时间上——冬小麦秋季播种,夏季收获;春小麦春季播种,秋季收获。具体来说,冬小麦是稍暖的地方种的,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翌年5月底至6月中下旬成熟。比如华北及其以南是冬小麦。春小麦是冬季很冷的地方种的,因为冬季太冷,不能播种,所以在开春后才种,称为春小麦,春播秋收。与国外的联系:(1)美国中部农业区,有小麦带和玉米带,可以认为是一个平躺的“小”字,中间一竖为一根玉米棒(玉米带),类似于我国的长城,两旁即为小麦带,北为春小麦,南是冬小麦;(2)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因其纬度较低,气候较为温暖,因此种植的只能是与我国华北地区类似的冬小麦。3.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0°,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则秋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A.90°B.180°C.270°D.360°【答案】B【解题思路】春分日为每年3月21日前后,秋分日为每年9月23日前后,地球绕太阳公转导致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根据地球公转一周(约为365天)为360°,约为每天公转1°,则可计算出寒露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180°。下图示意2015年3月9日~22日气旋“帕姆”的移动路径。读图,回答第4—5题。4.对于“帕姆”描述正确的是A.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B.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C.移动路径受控于西风D.自东向西穿过东、西半球5.该气旋会A.导致新西兰北部多吹偏南风B.引发滑坡、赤潮等次生灾害C.造成的灾情可以用GPS监测D.对瓦努阿图的危害不大【答案】4.C5.A【解题思路】第4题,图示“帕姆”生成于西南太平洋洋面;其移动路径受西北风的影响;自西向东没穿过东半球;而该气旋位于南半球,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故选C。第5题,台风的多发季节为夏秋季节;导致新西兰北部多吹偏南风。赤潮主要是人为原因引起的,且主要发生海水流动较小环境中,气旋不利于赤潮的形成;该灾情可以用RS监测,而GPS只提供精准位置;而在瓦努阿图风力最大,距气旋中心附近最近,所以危害最大。故选A。【考点】热带气旋【名师点睛】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海面上的气旋性环流,由水蒸气冷却凝结时放出的潜热发展出现暖心结构。在北半球是逆时针转向并幅合,南半球顺时针方向转向幅合。几乎所有的热带气旋都是在赤道南北30纬度以内的范围内生成。热带气旋主要在夏季后期生成,因为海水温度在这个时候最高,北太平洋西部全年皆有热带气旋,但活动以二月最少,八月至九月处最多;北大西洋及北太平洋东部主要集中在六月至十一月;南半球的热带气旋在十月底开始,至来年五月结束,当中以二月中至三月初为高峰。图为某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6—7题。6.图中阴影区域最可能是A.人口密集区B.森林分布区C.煤炭分布区D.高山冰川分布区【答案】B【解题思路】图中该地理事物沿赤道分布,主要分布在非洲西部、亚洲南部、拉丁美洲北部,可推断该地理事物为森林,B正确。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在煤炭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世界煤炭资源的70%分布在北半球北纬30°~70°之间。其中,以亚洲和北美洲最为丰富,分别占全球地质储量的58%和30%,欧洲仅占8%;南极洲数量很少。C错;高山冰川区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高山地区,B错;世界人口密集区在北美东北部,亚洲东部、南部及欧洲西部,A错。7.给甲地带来降水的主要是A.赤道低气压B.锋面活动C.东北信风D.东南信风【答案】C【解题思路】从图上看,甲地位于90°W和20°N附近,终年受东北信风的影响,降水丰富,C正确。赤道低压影响的范围在10°S—10°N之间,A错。西南季风主要影响亚洲的南部、东南部,B错。东南信风分布在0°—30°S之间。读某国区域图,该国为世界天然优质奶源生产国和乳畜产品出口国。据此回答8—9题。8.影响该国成为优质奶源生产国和乳畜产品出口国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地形B.气候C.市场D.市场9.影响该国港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主要原因A.东南沿海降水量大B.资源丰富C.环境优美D.处于西风的背风坡风浪少,利于避风【答案】8.B9.D【解题思路】第8题,依据经纬度信息判断该国为新西兰,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多雨,适合牧草生长,因而乳畜业发达,奶源质量高。第9题,根据上题结论,可知该国全年受西风(西北风)影响,该国港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刚好处于西北风的背风坡,西北沿海地区处于迎风坡,降水量大,环境优美对港口发展影响不大,该国资源分布在图中没有体现,对港口布局影响不大。【考点】该题考查农业和港口的区位条件。【原创理由】以区域分布为背景材料,通过经纬度暗示该国为新西兰和该区域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通过这些隐含信息来设置农业区位和港口区位条件,难度一般。快速公交系统,简称BRT,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共客运系统。成都是我省最早开通快速公交的城市,已于2013年正式建成通车。读成功市某BRT公交站台分时段乘客流量统计图。回答下题。10.该站台所在区域最有可能是A.工业区B.高级住宅区C.低级住宅区D.商业区【答案】D【解题思路】据图分析可知,10:00~11:00下车人数较多,说明此时来人较多,20:00~21:00上车人数较多,说明此时离开的人较多,所以,该站台所在区域最有可能是商业区。下表为某区域1970年至2010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多于迁出取正值,迁入少于迁出取负值)变化情况,读表回答问题。年份1970—1980年1980—1990年1990—2000年2000—2010年出生率(‰)23321715死亡率(‰)15201518机械增长率(‰)-15-831311.目前,该区域面临的最主要的人口问题是A.人口老龄化严重B.人口就业压力大C.农村人口比重大D.国际人口迁移量大【答案】A第II卷(非选择题共56分)本卷共3题,共56分。36.(24分)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马赛人是东非最著名的一个游牧民族。马赛人一年中的游牧路线的最南到坦桑尼亚的多多马(6°10′23″S),最北到肯尼亚的基塔莱(1°01′N)(如图8)。近年来,肯尼亚、坦桑尼亚政府在马赛人游牧区内建立多个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并以马赛人在保护区中过度放牧、对野生动物造成威胁的理由要求其搬离保护区,马赛人生存环境面临着巨大压力。(1)简述马赛人游牧区的位置和地形特征。(8分)(2)根据材料一分析马赛人一年中的游牧路线是怎样变化的?试分析其原因。(10分)(3)近年来,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政府鼓励马赛人从事定居农业生产;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马赛人应该守护原始传统,坚持游牧生产方式。你赞同哪一种生产方式?阐述你的理由。(6分)【答案】(1)位置特征:①赤道穿过游牧区北部;②位于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的北部;③位于东非高原的内陆地区。(第①点必答,每点2分,共4分)地形特征:①以高原为主,地形较平坦(2分);②地势东高西低(2分)。(2)①马赛人5-10月往北迁移(2分);②11月~次年4月往南迁移。(2分)原因:马赛人一年中的游牧路线经过的地区分别是南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该气候区干、湿季依次交替,干季时草原一片枯黄,湿季时草原一片葱绿(2分);5~10月是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的湿季(2分),11月~次年4月是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的湿季(2分),马赛人总是迁徙到草原葱绿的地区。(3)以下两种情况任答一种。赞同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理由是:定居农业方式①可以减少过度放牧,保护生态环境;②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威胁;③受“水草”资源条件制约小,生产相对稳定。(每点2分,共6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但满分不超过6分)赞同游牧生产方式。理由是:游牧生产方式①充分利用当地气候、水、草场等自然资源,顺应自然规律;②减轻旱季“水草”资源不足的限制,有利于草场资源的自然恢复;③能尽可能保持原始生态环境,有利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每点2分,共6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但满分不超过6分)【解题思路】第(1)题,读图可知,马赛人游牧区位置有位置特征有赤道穿过游牧区北部;位于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的北部;位于东非高原的内陆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形较平坦;游牧区河流自东向西流,说明地势东高西低。(2)根据材料,马赛人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迁移。游牧路线经过的地区分别是南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该气候区干、湿季依次交替,干季时草原一片枯黄,湿季时草原一片葱绿。5~10月是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的湿季,11月~次年4月是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的湿季,马赛人总是迁徙到草原葱绿的地区。所以每年5-10月往北迁移,11月~次年4月往南迁移。(3)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定居农业方式可以减少过度放牧,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威胁。定居农业受“水草”资源条件制约小,生产相对稳定。所以赞同定居农业生产方式。游牧生产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气候、水、草场等自然资源,顺应自然规律。可以减轻旱季“水草”资源不足的限制,有利于草场资源的自然恢复。能尽可能保持原始生态环境,有利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所以赞同游牧生产方式。【考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游牧线路及变化原因,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37.(22分)读“黄河下游河床东下水位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说出补给黄河的主要水体及图示河段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2)描述该河段水位的季节变化,并分析出现这样特点的原因。(3)简述该河段出现地上河的原因并说出地上河对下游地区的潜在危害和整治措施。(10分)【答案】(1)雨水(大气水),(2分)河水补给地下水。(2分)(2)夏季水位高,(2分)冬季水位低,季节变化大。(2分)原因:受冬夏季风影响,夏季降水多,2分)冬季降水少。(2分)(3)原因: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2分)该河段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沉积。(2分)危害:丰水期容易冲毁堤坝,淹没附近村庄。(2分)措施:在黄河(中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2分)加固堤坝;疏浚河道等。(2分)【解题思路】第(3)问,黄河中游段水位落差大,这里有著名的壶口瀑布和三门峡.沿途接纳了汾河、渭河等来自黄土高原上的重要支流,水量大增,同时也带来大量泥沙.黄河下游游荡在华北平原上,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泥沙的大量淤积使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提升,两岸地区每逢汛期便面临着洪水的威胁。长期以来,人们采取修筑堤防的方式来约束洪水,致使河床与两岸地面的高差越来越大.历史上黄河下游曾多次决口泛滥,给华北平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建国以来,对黄河进行了综合治理.一方面在上、
本文标题:四川省巴中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零诊地理试题【解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477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