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大学中国地理考试复习题
第二章自然结构⊙1、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1)季风气候明显,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2)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3)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4)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2、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1)土地辽阔,类型多样(2)山地多,平地少(3)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4)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现象严重(5)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6)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3、我国林地资源的特点是相对数量不大,覆盖率低,分布不均,后备资源丰富,潜力大。4、我国的草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是:面积大,类型多,质量较低,主要集中于西半部。5、水资源的特点(1)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人均,地均拥有量少(2)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旱涝灾害频繁(3)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分布不匹配6、中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1)种类多、资源总量丰富(2)成矿时空跨度大(3)矿床类型多样,矿石类型齐全(4)富矿少、贫矿多,共生矿床多,选矿难度大(5)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地域组合多样第三章海岸及海域7、简述中国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中国近海海域的海底地势大体由西北向东南渐趋加深。若将海南岛南侧经台湾岛至五岛列岛连成一线,则此线的西北部分构成平缓的大陆架区,而此线东南,则为地形复杂的大陆坡、海槽、深海盆以及岛缘大陆架。a)大陆架b)大陆坡c)海槽与陆缘海盆8、中国海洋水文对海岸人类活动有什么重要影响?优势:(1)区位优越。(2)近海水体活跃,海况总体较好,利于海洋开发利用。(3)海水营养盐丰富,水质肥沃。(4)海洋环境类型多,为海洋全方位开发创造了条件。(5)浅海、滩涂广阔,海水养殖和海洋空间条件得天独厚。不利因素:(1)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威胁海上作业活动。(2)海平面上升的威胁。(3)海岸侵蚀和海水倒灌。(4)赤潮。9、中国海洋资源主要优势是什么?一、海洋生物资源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共有20278种,以鱼类、头足类、虾蟹类为主,其中鱼类数量最大。(一)鱼类资源我国近海海域鱼类有1694种,其中150多种属重要经济鱼类。(二)虾蟹资源我国近海海域的虾类有300多种、磷虾类42种、蟹类600多种,产量最多的是对虾、毛虾、鹰爪虾、白虾、龙虾及三疣梭子蟹、青蟹等。我国海域共有70多个渔场二、海水化学资源(一)海盐我国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二)海水中其他化学元素的提取海水中溶存着80多种元素,其中不少元素可以提取利用,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三)海水资源利用由于世界淡水资源日趋短缺而海水却极为丰富,通过海水淡化工程把海水中的淡水开发出来,是未来海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课题。三、海底矿产资源(一)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中国近海海域广阔的大陆架,它们既有长期的陆地湖泊环境,又有长期的浅海环境,接受了大量的有机物和泥沙沉积,形成了数千米至万米厚的沉积层,其油气资源之丰富,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二)滨海砂矿我国海岸线漫长,入海河流携带的含矿物质多,东部地区因经受多次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频繁,形成了丰富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这些含矿的岩石风化后的碎屑就近入海,在海流、潮流作用下,于海岸带沉积形成矿种多、资源丰富的砂矿带。四、海洋能资源我国沿海各种形式的海洋能蕴藏量总功率约4×108~5×108kW。其中温差能最为丰富,其次是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五、海洋空间资源1.围海造田2.石油平台3.海上城市、海上机场、海上桥梁、跨海索道4.海底电缆5.海底隧道6.海底仓库7.人工鱼礁⊙10、中国海岸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1)海岸带资源日益短缺(2)污染严重3)海岸带资源浪费(4)海岸带生态压力大(5)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旦重大自然灾害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11、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建设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一)水利建设成就(1)主要河流得到初步治理(2)建设规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灌溉工程取得明显效益(4)完成综合治理面积61×104km2,修建了一大批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二)当前水利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防洪能力普遍偏低,洪灾仍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威胁。(2)城市缺水,水污染日趋严重。(3)旱涝灾害频繁。(4)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低(5)水土流失依然严重(6)内河航道通航能力低(7)工程设计标准偏低12、我国主要河流的开发处理状况?(1)长江(2)黄河的治理开发1.加强下游堤防2.开辟金堤,东平湖水库滞洪区3.整治下游河道4.中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5.大规模兴建水利水电工程(3)淮河的治理开发(4)海滦河的治理与开发(5)珠江的治理开发首先,流域堤岸加固,防洪措施到位。其次,水资源合理开发合理利用。大型灌区建设改善灌溉面积110万亩,增加节水灌溉面积21万亩。再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完成四大工程。截至2003年底,累计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万平方公里,使治理区的水土流失得到了初步控制,明显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13、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煤矿工业的布局特点(1)以山西为中心,集中布局的煤炭基地(2)大型、特大型矿区是煤炭生产基地的主体(3)煤种结构趋向于炼焦煤、动力煤、化工用煤并重(4)今后煤炭开发局将呈三个区带分布(一)晋陕蒙(西)供煤区带(二)东部煤炭调入区带(三)西部煤炭后备区带14、石油、天然气生产集中在三大油气生产区(1)东北松辽油气产区(2)华北及环渤海油气区(3)四川天然气基地15、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的三个特征:(1)东部沿海偏向性(2)由点状分布向点、块、带格局转化(3)不同类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不同的产业开发重点16、中国纺织工业布局变化的总的特点:(1)全国各省、市、区都已建立起不同规模的纺织工业,但总体上沿海纺织工业的发展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有相当基础,西部纺织工业还比较薄弱。(2)形成了一批企业较集中、水平比较高、经济效益比较好的纺织工业中心,如上海、天津、北京、无锡、常州、武汉、青岛、苏州、石家庄、南通、西安、广州、大连、重庆、荆沙、郑州等,构成了中国纺织工业的大型基地。此外,还有二三十个中型基地,如南京、杭州、济南、成都、宁波、营口、哈尔滨、长沙、湖州、佛山、南昌等。(3)乡镇集体企业的快速发展,构成了纺织工业的新主体(4)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纺织工业基地。17、中国人口发展的基本特点(1)庞大的人口基数(2)增长型的年龄结构(3)日趋平衡的性别比(4)不平衡的人口分布(5)正在发展的人口城镇化(6)增长的少数民族人口(7)人口素质有待提高(8)计划生育的成绩巨大而任务艰巨⊙18、南水北调工程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必要性:我国各地水资源的利用开发有很大差异,长江、珠江、松花江水资源较丰富,而黄河、淮河、海河、辽河的水资源却十分紧张,称为“三江水富、四河紧缺”。可能性:长江位于我国心腹地区,年产水模数50×104m3/km2,可解决黄淮海平原用水的严重不足问题,而且长江的上、中、下游都有向北引水的条件。辽河与松花江之间也无大的地形障碍,这些客观条件为跨流域调水提供了条件。第五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19、论述中国民族文化的区域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一)中国民族分布中国现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1.6%,其余55个民族占总人口数的8.4%,习惯上称之为少数民族。中国民族分布呈现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主要特点。汉族:遍布全国,以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沿海较为集中。壮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其次是云南东南部、贵州南部、广东、湖南等地。蒙古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青海、甘肃、陕西、河北、河南、宁夏、云南均有少量分布。回族:以宁夏、青海、甘肃、新疆等地较为集中。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青海,其次是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维吾尔族:主要分布于新疆。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东南部、南部和西南部及湘西地区。(二)民族文化区形成的原因自然因素:由于人类起源的地区不同,不同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不同区域居民的不同经济生活、不同的风俗习惯,如北部和西北长期形成的干燥多风的荒漠条件、大面积的草原,促使这一地区的居民多实行游牧经济,形成游牧民族,从而“逐水草而居”,食牛羊肉,饮奶茶,居帐篷,善骑射,耐寒冷,性格刚毅而剽悍,音乐高亢而苍凉,这些成为高原地区居民的共同特征。人种因素:在中国人中,以蒙古人种居多,但也有部分为马来人种。在西北地区,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属突厥人种。由于人种的区别,造成各民族不同的体貌特征、语言等等的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人为因素:包括政治的、文化的因素等。比如长城的修筑,虽出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却也成为民族文化区的阻隔标志;又如“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倡导“夷夏之防”的大汉族主义政策,往往导致“打出去”,而非“请进来”的策略,迫使一些少数民族长期退居于某一文化落后或相对隔绝的地区,更容易形成聚居。⊙20、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基于农耕文明的民族文化性格。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民族,在农业生活的要求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性格。这种民族文化性格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首先,求实入世的生活态度。其次,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认识。(2)基于宗法—专制体制的政治文化模式。首先是“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模式。其次是层叠有序、尊卑分明的等级结构。再次是“大一统”的理想目标。第六章灾害与环境21、为什么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灾情重、地域差异大?我国地形和地质构造都很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我国处在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的交绥地区,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据研究认为,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每年分别以10cm、7.5cm的速度漂移。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且呈阶梯状下降;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尤其风沙、黄土、岩溶地貌分布地区,都成为各种地质、地貌灾害多发地区。我国大部分领土位于受季风控制下的气候不稳定地带,冬、夏季风时空变异复杂;平均每年遭热带风暴侵袭次数达6—7次,寒潮入侵3—4次。我国人口众多,开发历史悠久。区域经济水平相差甚大,防、抗、救灾能力各地不一。⊙22、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1)自然致灾因子种类多,发生频繁世界主要自然致灾因子,除火山喷发、热波、饥荒外,我国均有所发生。(2)灾情严重平均而言,中国因自然致灾因子导致的直接损失约达全球90年代每年损失500×108美元的1/4。中国灾情严重,其中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病虫害、地震是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它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由于中国孕灾环境、自然致灾因子与承灾体都表现出从沿海至内地的区域差异,以及在此格局下呈现的南北差异,从而显示出自然灾害地域差异以东西分异为主,南北分异为次。以黑龙江瑷辉到云南腾冲连线为界(中国人口分布线),此线以东自然灾害多。⊙23、中国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成就(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二)工业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三)生态农业建设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四)林业生态屏障开始发挥作用第八章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24、国土整治国土整治又称领土整治或领土规划。指以一国的国土为对象,对拥有的资源拟定合理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规划方案,提出实施这个规划方案的步骤和措施,规定促使方案实现的政策及相应的国土管理工作。25、划分国土整治区必备的特征(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结构的相对一致性,即相似性。(2)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似性和联系的密切性,可以是一个经济功能区,也可以是一个枢纽吸引区,或者同时两者兼有。(3)开发、利用、治理和改造途径的相似性。(4)地域完整性。因为国土整治分区具有管理区性质,因此必须充分考虑行
本文标题:大学中国地理考试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480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