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大学新生对学校归属感的研究
大学新生对学校归属感的研究——以西南地区某高校为个案摘要:本次调查采用非概率定额抽样、偶遇抽样、雪球抽样的方法,以西南地区某高校为个案,在此高校各院系的各个专业开展此次调查。主要是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适应状况以及对学校各方面的评价等方面分析高校新生对学校归属感的强烈程度来指出其中影响学生归属感的因素并探讨如何建立归属感及建立归属感对大学新生的意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对大新生建立归属感的尝试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关键词:大学新生;学校;归属感;一、导言在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里,人们的心灵也需要一个家。那么刚刚走出父母的怀抱,背井离乡的大学生就更需要一个心灵之家。况且,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育高素质的大学生,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大学生的问题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关注。目前,随着高校的增多以及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大学校门,但不是每一个踏入大学的人都对自己的学校感到十分满意,特别是有些大学新生甚至对自己的学校感到厌恶,对自己的将来也失去信心,感到茫然。而其中,大学新生缺失归属感无疑是一个很关键的影响因素。而国内学校对归属感的研究较少,且集中在中小学,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相关研究,取得一定得研究成果,主要指出的是学校类型、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校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对归属感的影响。然而,对大学生归属感的研究还很少,且大学生与中小学生肯定存在很多的差异。并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即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渴求他人的友谊,得到他人的承认;个人的能力才华的展现均需要在团体中才能实现。对大学生来说,来到一个新的学校,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认识、接受这个新环境,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也只有接受并认可这个学校后,学生才有可能形成比较健全的心理,才能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对学习的投入才能有所增加。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一名大学生在学校及将来毕业后在其工作单位的表现。因此,研究大学新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对提高高校办学质量以及提高大学新生对自己的学校、学习以及今后的生活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此次调查了西南地区某高校,该高校在全国高校排名中等。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调查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该高校大学新生的学习和生活适应状况以及对学校各方面的评价、期望的了解来探讨如何使大学新生建立对学校较强的归属感,从而帮助新生较快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也为高校提高办学质量提供一些参考。二、研究方法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该校14个有本科的院系共3108名在校大一本科新生,调查样本的选取主要是采用非概率定额抽样、偶遇抽样、雪球抽样的方法,即按照各个院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分配到各院,再把各院分配到的人数按照本院每个专业占本院总人数的比例分配,进行严格的定额抽样。具体的程序为:首先,确定样本规模为300个,根据已得知的各院总人数计算出占全院总人数的比例,以此就可以得出分配到各院的样本量,然后按照同样的方法,根据各院的各个专业占本院人数的比例分配到相应的样本量,最后就是采用偶遇抽样、雪球抽样的方法按照上面的比例到各院的各个专业抽取样本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学校师资力量、校园环境、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开展各项活动的态度、对谈到学校的态度、对学校的评价及期望等项目。核心概念界定:1、归属感,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团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的心理感觉,并受其影响而获得精神心理上的满足。归属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它深深植根于人的心底,活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2、学校归属感(senseofschoolbelonging),指学生对自己所在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及乐于参与学校活动,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获得在精神心理上的满足。[1]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5份,回收率98%,回收有效问卷290份,有效回收率97%,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严格的抽样方法和足够大的样本量,使得该研究结果能够反映总体,并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三、研究结果及分析﹙一﹚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实际抽样中男女分别为90、200人;宿舍在山上的160人、山下130人(山上的条件远远优于山下);本地占81人,省内(不包括本地,以下的“省内”将不再做特殊说明)占166人,省外共43人。经分析,该所得数据基本上符合该高校总体分布情况。表一: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选项频次有效百分比性别:男女9020031%69%住宿:山上山下16013055%45%籍贯:本地省内省外8116613027.9%57.3%14.8%(二)归属感强弱分布状况通过对归属感量表(见附录表二)的赋值(即对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不确定、比较不同意、非常不同意赋值,正面分别为5、4、3、2、1分,反面则为1、2、3、4、5分),得到个人归属感测量分数,由于总分只有70分,我们对其采用百分制换算出最终结果。我们认为80分及以上是归属感非常强的,而处[60,80﹚这个阶段是归属感较中等,60分以下是归属感较弱的。经统计,发现存在一部分人归属感较低,但从总体上来说,该高校的大一新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还是比较强的。表二:归属感强弱分布状况表归属感分段频次有效百分比80分及以上186.2%[60,80﹚19165.9%60分以下8127.9%(三)对影响大一新生归属感强弱因素的具体分析1、新生在校学习和生活适应状况经过调查,对问卷(见附录二)中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开展各项活动的态度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那些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与老师、同学相处好的新生对学校有较强的归属感,能够融入到校园生活中。存在少部分对社团活动、老师、同学持反对态度者即没能融入到校园生活中的新生则总经常会后悔自己属于这个学校,觉得自己有被遗忘的感觉,在学校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并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且本地的及省内的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显著高于省外学生。因此,可得知学习方式的改变、生活环境的改变及人际关系的改变是影响归属感的重要因素。2、新生对学校各方面的评价我们站在大一新生的角度,从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力量等方面调查新生的看法,有61%的新生认为我校环境一般,30%的认为较好,只有4%的认为非常好和5%的人认为很差。认为我校的教学资源状况很好的占2%,较差的占13%。而对老师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他们认为该校的老师大多都是尽职尽责、和蔼可亲、关心学生且知识比较丰富的。但当问及“和他人谈到你校时,你的态度是?”,只有5%的认为很自豪,而27%的人都觉得很惭愧,有68%的没有特殊感觉。就住宿条件而言,山上的大多认为自己的寝室是个温馨的小家庭,而山下的大多认为是一个临时住所甚至没有概念。可见,新生对学校的感受即学校的综合印象是影响其归属感的又一个重要因素。3、新生对学校提出的期望从问卷提及的“你认为我校可以从哪些方面加强改进?”等问题回答来看,他们认为学校应该进一步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水平,着重培养学生独特的竞争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条件,更多的新生希望学校加强对我校知名度的宣传,营造有自己特色的学校等。可看出,新生们对自己的学校有很高的期望,也希望自己的学校能够办得更好。也就是说,对学校期望过高与现实的反差也是导致新生归属感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四)增强归属感的建议、意义及尝试1、建议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导致大一新生归属感缺失的原因很多,建议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就多开展一些有关学校历史、校园文化、办学特色、规章制度的讲座。其次,着重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再次,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多关注新生对学校各个方面的看法,并积极改进,多给予有困难新生帮助。最后,小方面也要注意,如:改进校园基础设施、改善住宿条件、提高食堂饭菜质量等。2、建立归属感对大学新生的意义(1)归属感让新生懂得并承担责任一般而言,集体归属感强的同学能自动将个人、集体联系在一起。与集体共荣辱,积极配合集体的总体决定。懂得在和谐社会中的主人翁意识,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2)归属感让新生正确认识自我能够正确处理各种关系,能理性判断自己的社会地位,融入这个小社会学校,明确自己的未来要通过这里来创造,既来之则安之。(3)归属感让新生拥有健全的心态归属感能让新生正确看待所经历的成功与失败,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找到适合自己努力的途径和方法。正确处理自己不赞成的事,在烦躁的环境中找到心灵安静的栖息地。由此可见,学校一定要重视新生入学的适应度,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这既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促进学校各项活动事务的开展。3、尝试在培养学生归属感方面,学校与老师应该更为主动,自觉以学生发展为己任,在学习生活中积极同学生建立一种相互渗透、依存的情感链,让他们感受到班级不再冷漠、学习不再枯燥、校园不再陌生,而是精神的家园,心灵交流的港湾。(1)建立校相关机构很多进校新生都感觉自己是个个体,特别是对师生关系淡化感受特深。可能学校及老师认为大学是一个培养学生独立的地方,应该学生自己处理事务,只需要在被学生主动找的情况下才给予各方面的帮助。但刚开始学生还没能适应,无法放开心怀去寻求他人的帮助,如果学校和老师对他们没有足够的关心,他们就会感受到自己不属于这里,甚至频繁的想回家。如果建立校相关机构并主动对有需要的学生给予关心和帮助会有一定帮助。(2)小团体趋势归属感形成于小团体,如:舍友之间、老乡之间、篮球队等,可以让新生先形成同伴关系,然后越来越多的结识新朋友,再慢慢扩展,这样对归属感的形成及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3)团体活动学校多开办一些团体活动,可以想象,当团体取得荣誉时,成员就较容易产生集体荣誉感,对该团体归属感就会进一步增强。并且当他们的团体遭受外来压力时,成员之间的归属感也会进一步加强。并且在实践中更容易形成团体归属感。四、讨论与小结从本次调查来看,新生在校学习和生活适应状况及学校校园环境、师资力量及知名度、特色等方面与新生对学校归属感的强弱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建立归属感对学生及学校都有较重要的意义。然而建立归属感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同时需要学校及老师等多方面的配合。在问卷最后的开放式问答中,很多新生都祝愿自己的学校有个美好的明天,也对学校提及一些要求,如:希望学校早日改为蜀南大学;尽量少开展一些过于形式化的活动,要考虑到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扣分要仁慈点,给学生带来很大压力等。由于抽样程序复杂,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对大二、大三的学生不好进行调查,大四同学多在外实习,只对大一新生实施了此次调查。那么以后在研究学生对学校归属感上还可以调查即将毕业的学生与大一新生的归属感强弱进行对比,或对同一群体学生在大一和在他们大四时归属感是否增强,或是调查同一群体从大一到大四的归属感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等。参考文献[1]李妍.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09,(37)[2]包克冰,徐琴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J].心理学新探,2006(2),26[3]包克冰,李卉徐,徐琴美.中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06,1(25-28)[4]李飞,杨坤.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及培养[J].教育管理,2006(10),24~28[5]彭正霞,蒲伟.校园文化满意度对大学生归属感的影响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7(3),45~48[6]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附录一表一:归属感量表13.你对下列说法的看法如何(请在适合你的情况栏画“√”)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不确定比较不同意非常不同意1.我在学校很有主人翁的感觉2.我为自己在这所学校上学很自豪3.我经常会后悔属于这个学校4.大学生活中,我时常感到很迷茫5.在校期间,我时常想回家6.在学校我经常感到无所事事、无事可做7.我乐意成为学校的一份子8.我在学校里感觉与老师同学很亲近9.在学校我有被遗忘的感觉10.若能代表学校参加活动,我感到很光荣11.我对学校的
本文标题:大学新生对学校归属感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485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