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固原方言避讳语初探姓名:徐亚婷学号:20124998摘要:方言作为民族语言的地方变体,既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固原方言是兰银官话的一个分区,固原方言中关于死亡、疾病、性、孕育、污秽之事、不齿之事等六个方面的避讳语,很有地方特色,再加上有回族这一少数民族的原因,在个别的避讳语上也有其不一样的特色。关键词:固原方言;避讳语;避讳文化1.固原简介固原,古称大原、高平、萧关、原州,简称“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省域副中心城市。公元前114年建城,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明代九边重镇之一。“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流绕北,崆峒阻南,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堠多”,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地处黄土高原上六盘山北麓清水河畔。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省会城市所构成的三角地带中心,宁夏五个地级市之一和唯一的非沿黄城市。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中心城市,宁南区域中心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少数民族地区,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地,是伊斯兰文明与中原文化交汇处。2014年户籍总人口为153.33万,回族人口71.8万,占全市44.5%,人口输出大市。中国四大马铃薯种植基地之一和中国北方的特色苗木基地,西北特色农产品集散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产品基地示范区,方棋发源地。著名的红色旅游城市,是长征十大潜力城市之一。战国时期本地属秦国版图。秦朝最早的行政建置始于秦惠文王时期(公元前337~前311年)的乌氏县(在今原州区南),后又增设朝那县(今彭阳县古城镇)。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析北地郡置安定郡,郡治高平县(今原州区),共辖21县,属今本地的有高平、朝那、乌氏3县和月氏道(今隆德县境)。东汉仍仿西汉建置。西晋新置都卢县。东晋有高平、朝那、乌氏、都卢4县。南北朝本地先后为北魏、西魏、北周属地。北魏太延二年(436年)置高平镇,正光五年(524年)改高平镇置原州,并置高平郡和县,均治高平。原州领高平、长城2郡,高平、里亭、黄石、白池4县。北周置原州总管府,仍领郡2、县4。隋朝统一全国后,大业三年(607年)废原州暨总管府,置平凉郡,领平高(高平改)、百泉、默亭、他楼4县。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废平凉郡复置原州,贞观五年(631年)复置原州中都督府,到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平凉郡。广德年间(763~764年)没于吐蕃。宋朝属本地的有镇戎军(今原州区)、怀德军(今原州区黄铎堡镇)、德顺军(今隆德县)、西安州(今海原县西安乡)。金朝升军为州,改镇戎军为镇戎州,德顺军为德顺州,废怀德军和西安州。元朝设有开成路、开成州、广安州。明朝置固原州和固原卫,明正统十年(1445年)置固原巡检司,以“故原州”之名,“讳故而改固”得名。成化五年(1469年)为固原卫治;弘治十五年(1502年)为固原州治,又为固原镇治。清置甘肃省,固原州划属甘肃省。同治十二年(1873年)升固原州为直隶州,领海城(今海原)、平远(今同心)二县及硝河州判、打拉县丞。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废固原直隶州,改置为固原县,属甘肃省泾源道,后又改属甘肃省平凉专区。民国25年(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自陕北西征进入固原县境,在以庙儿掌为中心的地带,成立了固北县苏维埃政府。1938年,固北县撤销。1939年海固事变(固海回民三次起义)被国民党残酷镇压,国民政府于1942年,甘肃省在固原、海原、隆德、静宁、会宁五县边界地区设置西吉县,划固原的硝河、张易等乡村归西吉县,1949年08月02日,固原解放。2.避讳语概述人们对不愿说出的词语往往换用另一种说法来表示,这另一种说法就被称作避讳语。避讳语是人们语言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但关系到人们语言生活的质量,也影响着语言的变化,因而避讳语的研究不但具有历史学和民俗学的意义,更具有语言学的意义。避讳语就其内容来看可分成三类:一曰“讳凶”,趋吉避凶是人们共有的心理。因而凡是人们认为能给自己带来凶祸的,不管是人、是物、还是某种现象,都要进行避讳。比如“死亡”属于大凶,人们就使用了许多关于“死亡”的避讳语,从春秋时期的“殪”“殁”“殒命”之类,直到现代的“老了”“不在了”“去世了”等都是。二曰“讳尊”,“讳尊”指对所尊敬的人的名字进行避讳。中国历代的皇帝与皇亲是讳尊的主要对象。前者如秦讳“正”,改“正月”为“端月”,汉讳“邦”,改“协和万邦”为“协和万国”,唐讳“民”,改“民部”为“户部”,宋讳“义”,改“义兴”为“宜兴”,清讳“玄”,改“玄武门”为“神武门”。三曰“讳俗”,人们为了追求语言生活的高雅,往往对一些粗俗不雅的词语进行避讳,其对象主要为关于生殖器官与生理现象的词语。。“讳凶”类避讳语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产生。“讳尊”类避讳语是“讳凶”类避讳语的直接延伸。至于“讳俗”类避讳语的产生,则是人类社会进入封建文明以后的事。3.固原方言避讳语的类别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3.1.忌讳死亡避讳之事避讳语死完了(回族)无疾而终百年自杀寻短丧事白(喜)事咽气下场了死人用的衣服老衣墓碑石碑子埋死人的坑坟坑祭祀时纸扎的房子四合同院死者的子孙孝子、孝孙葬礼时子孙穿的衣服孝衫孝子头上戴的白色帽子孝帽放在死者头旁的灯长明灯死者嘴里含的东西探口银死者死后的祭奠活动近七、百天、头年、二年、三年从以上避讳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它所蕴含的避讳文化信息:(1)对死亡的敬畏。从死者死亡到埋丧,方言中都未出现“死、丧、埋、墓”等字,而是用“完、白”等代替,人们对死亡的避而不谈,对其的敬畏之心可见一斑。而“丧事”被看作是“白(喜)事”,可见人们将死亡看成是人生一大事。人死后有“头年纸、二年纸、三年纸”之说,“头年与二年”看作是白事,“三年”看作是喜事,家里要摆酒席宴请乡亲与亲戚朋友。家里有死了的人,直系亲属一年之内不能去别人家里,过年的时候门上贴的对联为绿色或者黄色,不可以贴红色。(2)死者为大。人们将死者的衣物冠以“老”字,意为老了穿的衣服,不说死,将与死者子孙相关的衣物冠以“孝”字,说明死者为有福之人,子孙后代都很孝顺。(3)对死者的留恋。舍不得死者离去,觉得死者还会还魂,所以要等死者死后三天才下葬,在死者头旁点亮“长明灯”希望死者可以看清回来的路,摆满“四合同院”希望死者的灵魂有居住的地方。死者死后每隔七天要进行一次祭奠,第一个七天叫“头七”,以此类推到“七期”。在此期间,死者(老人)的儿子不可以剪头发刮胡子。3.2.忌讳疾病避讳之事避讳语小病么精神感冒凉了小孩生病变狗哮喘病伤痨癫痫羊羔疯疟疾跑肚痱子出花儿夜盲症鸡目眼腮腺炎耳炸注:么:相当于普通话的“没”。以上避讳语可以看出人们对疾病的厌恶及躲避。无论什么病,人们都不愿意提及“病”字,就连小孩生病都说“变狗”,希望小孩子能健康成长,特别是老人忌讳别人夸自己的孙子孙女长的胖,一般都说“体体乖”。对于具体地疾病,人们也避而不谈,用动物代替,如:“夜盲症”就是晚上看不见,鸡不像其它动物一样晚上看得见,恰好晚上看不见,人们就用“鸡目眼”代替“夜盲症”。3.3.忌讳性避讳之事避讳语男孩性器官小鸡鸡女孩性器官牛牛雄性动物性器官鞭动物交配牛(寻犊)羊(寻羔)猪(打圈)性行为同房乳房奶头以上避讳语可以看出人们认为自身(包括动物)的性及性器官是非常私密的事,在固原方言中只有老人们因为疼爱小孩子才说“小鸡鸡”。而在动物交配时,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说法。3.4.忌讳孕育避讳之事避讳语怀孕有了显肚子显怀生孩子养娃娃妊娠反应害口堕胎打胎刚出生的婴儿月里娃以上避讳语可以看出固原当地的方言将小孩子称作“娃娃”,“生孩子”为“养娃娃”,“刚出生的婴儿”为“月里娃”,意为还没有满月的孩子。“妊娠反应”表现为孕妇一直吐,所以为“害口”。3.5.忌讳污秽之事避讳之事避讳语上厕所上卫生间拉屎上大的拉尿上小的腹泻拉肚子月经衣裳脏了以上避讳语可以看出人们将排泄、月经等事看成是污秽之事,认为说出来比较恶心,所以便用文雅一点的词来代替。月经是女性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每个月来时就会弄脏衣服,所以用“衣裳脏了”代替。3.6.忌讳不齿之事避讳之事避讳语女人出轨偷人天天在外不务正业胡逛作风不正的女子猴先孕后婚生下的子女私娃子注:猴:取“猴”的音。以上避讳语可以看出人们对不道德、不合法、不负责任的行为非常鄙视、看不起。“先孕后婚生下的子女”称之为“私娃子”相当于普通话里的“私生子”。4.固原市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且回族人数也较多,回族信奉伊斯兰教,因此将去世的死者称为“归真了”,称亡者为“埋体”,称送葬为“送埋体”。回族在语言上对食用的畜禽忌说“肥”,而说“壮”,汉民与回民交谈时称“猪肉”为“大肉”,和回族交谈忌以“猪”状物。穆斯林不吃猪肉,根本的原因是信仰,对安拉的命令绝对忠诚,深信至大的安拉对他的奴仆仁慈和爱护,许多禁止的行为,例如禁止吃猪肉。王希杰在《修辞学通论》(1996)中指出:“渴望和平、健康、快乐、幸福、富裕、荣誉、进步;讨厌战争、灾荒、死亡、疾病、痛苦、贫穷、落后,这是人类的普遍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趋使下,人们在交际中总是避免说出那些令人不祥、不快、不齿之话,而尽量以吉祥、喜庆、文雅的话代替,而避讳语在方言中更为多见,方言则体现着一个地区的特色文化,应当更好的传承下去。
本文标题:固原方言避讳语初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21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