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大学语文》专升本应考60篇课文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完成于2008年6月24日)Ⅰ、议论文部分1、《季氏将伐颛臾》一、选择题1.《季氏将伐颛臾》的出处是(C)A《孟子》B《韩非子》C《论语》D《庄子》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二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C)A夸张B对偶C比喻D比拟二、理解下列反诘句,说明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1.求,无乃尔是过与?(大概要责备你们了吧。作用:反诘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更加强调对方应该是受责备的。)2.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伐呢?作用:用肯定的反问形式,表达否定意思,强调颛臾不该攻伐。)3.焉用彼相矣?(那还要搀扶的人来做什么?作用:用肯定的反诘形式来表达否定的意思,指责对方身在其位不尽其职,要之无用。)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拜见)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把……作为)3.是.社稷之臣也。(这是)4.无乃..尔是.过与?(无乃:恐怕。是:结构助词,提宾的标志)5.是谁之过与.?(同“欤”;呢)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想要)四、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译:不管是诸侯还是大夫,不怕财富少,就怕财富分配不均,不怕人口少,就怕境内不安定。2.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译:如果边远地区不归顺,那么就加强文德教化来使他们归服。如果已经使他们归顺了,那就要使他们安顿下来。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译: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宫廷内部啊。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译:君子讨厌那种嘴上不说想要,而一定要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的人。五、简答题1.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答:治国以礼,为政以德。2.孔子反对季康子攻伐颛臾的理由有哪几方面?答:颛臾由先王分封;其早也在我邦域之内;是我社稷之臣。因此颛臾不该伐,不必伐,不能伐。六、分析题: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并回答问题。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1.将这段话翻译为白话文。译: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这么说‘如果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发挥作用,就接受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如果盲人站立不稳而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又不搀扶,那么还要搀扶盲人的人干什么呢?况且你的话是错误的。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龟甲和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责任呢?2.孔子在这段话中驳斥了什么?答:冉有推卸责任的说法。3.孔子引用周任的话作论据,属于什么论据类别?答:名人名言。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喻意是什么?答:一是将季康子比作老虎和犀牛,将颛臾比作龟甲和美玉,如果季康子悍然出兵,颛臾必遭毁灭的命运;二是将冉求、季康子比作守笼护匣的人,不论季康子行凶,还是颛臾被灭,冉求季康子都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2-2、《寡人之于国也》一、选择题1.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是(C)A仁者爱人B克己复礼C民本和王道D严弄峻法2.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阐述的主张是(D)A无为而治B以法治国C以礼治国D王道思想3.“五十步笑百步”出自于谁的文章(B)A孔子B孟子C庄子D老子二、填空题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人。2.孟子主张施仁政,行王道。3.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5.《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闹灾荒)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3.弃甲曳.兵而走.。(拖着;跑,本文指逃跑)4.谷不可胜.食也。(尽,完)5.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子的一种)四、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译:战鼓“咚、咚、咚”响了起来,刀枪等刚一接触,败得抛掉盔甲、拖着武器,狼狈逃跑了。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译: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但还算是逃跑了。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如果这样还不能使百姓归顺,还不能实现王道的事,那是不可能的。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译:大王您如能做到不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样,别国的百姓就会来到您的国家了。五、简答题1.孟子在本文中主要阐述了他的什么思想?答:孟子在文章中阐述了王道仁政思想。2.本文中孟子阐述的“仁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划分宅基地,发展家畜养殖,合理分配土地,加强学校教育,使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3.本文的篇章结构是如何展开的?答:围绕着“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4.“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在本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善用比喻的孟子用这个比喻说明,梁惠王所谓“尽心”,与邻国国君的统治方法,实际是只有量上的差别而没有质上的区分。六、分析题:阅读下面课文并回答问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将以上两段话译为白话文。答:如果不去扰民,影响农民种田的节令要求,按时种收,那么粮食就多得吃不了;如果不用细密的鱼网到池塘捞鱼,那么鱼鳖就多得吃不完;如果按时一定的时限去进山伐木,那么木材就多得用不尽。粮食和水产品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应能使百姓供养活着的人、安葬死了的人不会有什么憾事了。这就是王道政治的开端。在五亩大的住宅区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狗、小猪一类的家畜按要求饲养,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了。每家的百亩田地按时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受饿了。认真开办学校,教育大家尊敬父母和兄长,那么,须发斑白的老人就不会肩背头顶物品奔波在路上了。七十岁的老人穿丝织的衣服,吃上鱼肉,老百姓不挨饿、不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使百姓归顺,不能实现王道的事,那是不可能的。2.这两段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推理句式?有何妙用?答:这两段文章采用了连锁式的推理的方法,即先肯定前句,并以此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肯定了的结论为前提,推出下一个必然结论。这种说理方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步步深入,-3-承接紧密,气势充沛,直至得出一个推不倒的结论。3.孟子在这里提出哪些实行王道仁政的主要措施?答:第一段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从种田、捕鱼、伐木、恢复和发展生产力说起,指出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这就是“王道之始也。”第二段阐述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充分体现了他的王道思想。具体措施是划分宅基地,发展家畜,分配土地,加教育。4.后一段文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排比3、《秋水》一、选择题1.主张无为而治的学派是(B)A儒家B道家C释家D法家2.下列人物中属于道家学派的是(C)A孟子B荀子C老子D墨子3.《秋水》一课阐述的观点是(D)A在宇宙中,个人的力量是无限的。B在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渺小得可怜,是微不足道的。C在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可以包罗万象的。D在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有限的。4“.望洋兴叹”一语出自谁的文章(D)A孔子B孟子C老子D庄子5.“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这个观点是谁先提出来的(D)A孟子B孙子C庄子D老子二、填空题1.《庄子》又叫南华经》,作者庄周,是道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之一。2.庄子,名周,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3.后世将庄子与老子并称“老庄”。4.庄子的主要主张是无为。5.《秋水》通篇以寓言的形式来阐明观点。6.《秋水》中的河是指黄河。7.《秋水》虚构了一个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望洋..向若而叹曰。(抬头仰视、面朝青天的样子。)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夷之义者。(认为……少;认为……轻。意动用法)3.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以为多,引申为夸耀、炫耀。意动用法)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全部)5.右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示被动;见识广博的人)6.拘于虚.也。(通“墟”,指狭小的居住地。)四、理解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东面而视。译:面向东看。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译:懂得的道理刚一多了,便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就是说的我呀!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译:我如果不是来到你身边,那就危险了。4.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译:不正像一小粒米存放在大粮仓之中吗?五、简答题1.什么是寓言?答:寓言是用假托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2.《秋水》的主旨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迪?答:在苍茫无际的宇宙之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我们必须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学习无止境。因此我们应该时刻谨记努力进取,不能自满。3.《秋水》采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答:比喻和拟人。六、分析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4-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将这段文字译为白话文。译:秋天的大水按照季节如期来临,千百条河流都涌入黄河。河水很大(河面变宽),(以至于)两岩和沙州之间,望过去连牛是马都分不清楚了。在这种情况下,河神得意洋洋,沾沾自喜起来,认为天下美景都集中到自己这里来了。顺着水流方向向东行进,一直到达北海。面朝东方望去,看不到海水的尽头。在这种情况下,河神改变了原来(沾沾自喜)的脸色,抬头仰视着海神汉息道:“俗语里有句话说‘懂得的道理多了一些,就认为谁也比不上自己’,这正是说的我呀!而且我也曾经听说有人小看孔子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行,起初我还真不敢相信。如今我目睹了大海您的难以穷尽的气势,(才知道自己的浅陋无知),我如果不是来到你的跟前,我将永远被见识广博的人笑话了。2.这里描写了哪两种景物。答:一是秋季涨水的黄河;二是无边无际的大海。3.景物描写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答: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陪衬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4.河伯为何望洋向若而叹?答:起初自以为是的河伯见到浩淼无际的大海后,认识到自己以往的浅陋见识,才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于是望洋兴叹。4、《大同》一、选择题1.关于大同世界的美好理想源于(A)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2下列词语中,论述“大同世界”特点的是(D)A各亲其亲,各子其子B以正君臣,以笃父子C刑仁讲让,示民有常D男有分,女有归3.孔子所说的小康社会指的是(B)A五帝时代B“三代之英”的时代C夏、商、周、三代D春秋战国4.孔子认为“大同”、“小康”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C)A人事制度B物质文明建设C所有制形式D精神文明建设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昔者仲尼与于蜡.宾。(蜡:蜡祭,周代在周历十二月,夏历十月合祭有关农业生产的神。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无妻或丧偶的人。独:无子的人。)3、男有分.,女有归.。(分:职业、职分;归:出嫁。)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货:财物,物质资料;弃:遗弃,抛弃。)5.、今天道既隐.,天下为家.。(隐:消失;家:家族。)6、城郭沟池.以为固.。(池:护城河。固:坚固保障。)7、故谋由是.作,而兵.由此起。(是:这个原因指“以贤勇知,以功为已”。兵:指战争。)8、众以为殃.,是谓小康..。(殃:祸殃;小康:康安,依礼而治的小安社会。)三、翻译题。1、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译:孔子的慨叹,大概是因为鲁国(祭祀僭行天子之礼)的缘故。2、丘之未逮也,而有志焉。译:我没有赶得上,不过对那个时代有文献记载。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与能,讲信修睦。译:大道运行的时
本文标题:大学语文题带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22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