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大学马哲考试复习资料
马哲复习资料一.各章重点二.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通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P2-3)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P4)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P6)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才变成现实。(P7)PS:历史条件和需求具体是哪些要看书,知道大体包含哪些内容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什么?怎么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4)(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14)(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P15)(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P16)(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P17)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P28)PS:两个知识点:(知识点不在问题的回答范围之内,但要求要会)(1)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P28-29)(2)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之论。(P29)2、什么是物质?什么是运动?物质与运动的相互关系是什么?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P30)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P32)物质和运动时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P32)PS:两个知识点:(1)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P30)3、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是什么?具体表现?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P30)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P56)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P56-57)4、实践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P34)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P35)5、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P39)6、联系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P40)联系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P40-41)7、发展是什么?如何理解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P41)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P41-42)8、如何理解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1)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2)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P42)9、矛盾及其特征是什么?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P43)10、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是怎样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重;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事物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P43-44)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P45)PS:一个知识点: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P45)12、规律的概念?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P54)13、如何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1)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P58-59)第二章1、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和唯一标准。(P64-65)2、认识的本质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P66)3、认识运动的规律是什么?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P68)PS:老师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的“实践”与“实践”的含义不一样,“认识”与“认识”的含义也不一样,于是我没懂o(╯□╰)o4、认识过程的两次能动的飞跃及其条件各是什么?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条件:(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2)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P68-69)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条件:(1)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P69-70)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怎样的?(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2)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3)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P73-74)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的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不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P77-78)第三章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P94)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P94)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分别是什么?如何理解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P95)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P9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P97)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P98)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分别是什么?其辩证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P100)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P10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有反作用于生产力。(P102)生产力与生产
本文标题:大学马哲考试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22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