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讨发布时间:2011-03-3110:41:00作者:曾宏黄翠玉来源:《世界农业》2010年第11期摘要:随着现代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新型农业模式不断涌现,对传统农业形成挑战。在借鉴国内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基础上,探讨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途径和方向。关键词:生态农业;木本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传统农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解决了全球大部分人口的粮食问题。但近年来,过度使用化肥和矿物燃料使水资源遭受严重污染,加剧全球淡水资源危机;多年毁林造田,引起水土流失、土壤退化,造成生态环境恶化。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增加给农业生产带来持续的压力,农业生产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发展新型农业的探索,为当下中国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模式、新思路。笔者主要围绕生态农业和木本农业,探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途径和方向。一、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原则指导下,按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农业体系。要求将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生产,种植业与林、牧、渔业结合起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现状(1)生态农业在国外的发展。1972年,国际有机运动联盟(IFOAM)成立,以有机农业为代表的生态农业模式在美、日等发达国家得到迅速发展。有机农业强调在农业生产和加工中不使用任何化学物质,采用轮作和间作等方式,保证农产品的天然和安全。20世纪90年代以来,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有机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到2001年。美国约有7800个农场获得有机认证,种植面积在100万hm2以上,全国约有42%的超市出售有机食品,年销售额达110亿美元;澳大利亚气候干燥,非常适合有机农业的发展,有机农业以蔬菜、水果为主,占全国农业比重的10%;日本是亚洲最大的有机食品生产和消费国,有机食品销售额以年均30%~40%的速度增长,日本政府还于2000年制定了《日本有机食品生产标准》,以规范和促进国内有机农业的发展。韩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发展有机农业,从1999年起实施对有机农业的补贴制度,以补偿农民种植有机农产品的经济损失,其有机农产品市场销售额每年约6000亿韩元(100元人民币约合169.5韩元,2010),且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2)生态农业在中国的发展。有机农业的无公害农产品品种较为单一,且低产量和高成本常使农民收获甚微。尽管有机农业在西方发展迅速,但对于收入水平较低的中国农村来说,大面积推广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中国农村普遍采用“养一种一沼一加”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将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和庭院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资源,形成良性循环。其中特别注重发展“环保农业”,即在不使用农药、化肥的前提下,利用昆虫天敌、生物手段等防治病虫害,发展高产、抗病抗虫的转基因作物。在生态农业管理方面,中国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于2006年设立了中国生态农业信息数据库,收集、汇总中国近20年来的生态农业信息资源,是中国生态农业管理向规范化、数字化迈进的重要一步。2.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发展生态农业,首先要确立发展模式,然后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基础设施等进行调查分析,结合当地市场需求调整农作物类型,实现资源、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核心问题,重点是提高太阳能、生物能的转化利用率。图1是以沼气池生物发酵为核心的生态农业系统的总体模式。中国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已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农业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成生态农业县32个,生态农业乡145个,生态农业村和生态农场1300多个。但大多仍以农户为单元经营,规模普遍较小,机械化程度较低,因此应加快生态农村的建设。生态农村可定义为: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农村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系统结构调整,实现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北京留民营生态村是中国率先实施生态农业建设的试点村,通过开发新能源、调整生产结构,不仅建成了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体系,并且形成了以沼气为中心,串联农、林、牧、渔的生态系统。浙江建德市三都生态村经过多年发展,初步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截至2007年,该村工农业总产值14.1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50元。陕西王家坡也是中国较早发展生态农业的典型代表。当地自然条件优越,水源、日照充足,水热光能资源组合合理,因此,其生态农业侧重于:①坡改梯,梯改水,提高种植业水平。②大力发展畜牧业。③在保证粮食供应的前提下,利用玉米高产优势发展养猪业。④发展原产地蔬菜生产。⑤大力营造经济果林。人类所需要的动物蛋白质,20%来源于海洋生物,因此海洋生态农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开发海洋生物资源,除人工养殖海洋鱼类、贝类以外,目前主要集中于人工培养海藻的研究。中国拥有广阔的海岸线,适合开展海洋生态农业。应充分利用现有海域,对海洋和浮游生物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在发展传统渔业的基础上,大力推行人工养殖海产。并注重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如控制工业污水向海洋排放,严格执行禁渔期以维持海洋生态平衡。观光旅游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生态产业模式,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如位于黄山下的歙县,旅游资源相当丰富。近年来,该地围绕古牌坊建筑特色,开发自然与人文景观结合的“山水画廊新安江”旅游线路,初步形成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格局。由此可见,中国生态农业今后主要的发展方向在于:①大力推广无土栽培、可降解地膜、微量肥料、配方施肥等农业新技术。②积极开发沼气池集中供气等新能源,减少农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③发展旅游观光型农场,打造生态旅游资源。④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创建新型粮食、蔬菜、果品基地。二、木本农业木本农业是对已驯化的多年生植物实行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农业方式,林地实行少耕或免耕,林下不种植一年生草本作物。木本植物采伐后经植株再生仍可恢复果实和木材生产。木本农业种植经济树木,可收获菜、果、油、糖,还可收获木材、饲料和其他林产品。1.木本农业的产业效益(1)经济效益。目前,全球仍有为数众多的饥饿人口,而主要粮食作物如稻谷、玉米等,易受病虫害、自然灾害影响而减产,粮食供应压力巨大。新型木本作物的引进有助于缓解全球粮食危机。粮食作物的品种越多,个别粮食作物短缺对粮食供应的不利影响将大大降低。同时,木本作物发达的根系对轻度干旱和洪涝灾害的抵抗能力强,而这两种常见灾害却可导致草本作物大面积死亡。此外木本作物从土壤、空气中吸收的养分高于草本植物,从而减少化肥的使用,既降低生产成本,又利于保护环境。(2)环境效益。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变暖趋势在不断增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改善气候条件的重要措施。木本作物能消耗更多的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从理论上讲,如果将世界上1/4的草本作物转化为木本作物,就能有力地遏制温室效应。中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t,按现在的流失速度,50年后东北1400万hm2耕地的黑土层将会消失。木本植物深扎的根系和免耕优势可减轻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缓解中国耕地面积不断缩减的困境。燃料短缺是导致全球森林面积不断减少的主要因素,而过度砍伐森林又加剧了水土流失。木本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生物质,适宜作为燃料,从而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同时,木本农业的发展将会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广阔的栖息地。2.中国木本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当前中国发展木本农业,主要存在生产分散、管理不到位、缺乏规划、良种化程度低等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①加强管理,发展集约化经营。木本植物寿命的长短取决于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技术。应加强对木本作物种植过程的管理,建立健全产品生产、保鲜、加工和销售流程。②开展木本树种种植区和造林宜林地的规划设计。寻找适宜的木本作物品种,因地制宜发展木本农业。以福建省为例,该地区多次引种低温敏感的果树均无成效。而引种杧果、番石榴等热带木本果树则获得成功,可见根据地区自然条件选择木本植物品种的重要性。③实施木本农业基因工程,重视新品种研发,充分利用木本农业已有的研究成果与优良品种,加速引种驯化,广泛开展种间及种内优良个体的杂交;建立木本农业树种选育中心基地,建立与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将草本植物的优秀基因转移到木本植物中,以取代部分草本粮油作物。④加快丰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良种与良法必须配套,在推广木本农业品种的同时,要加快相应品种栽培技术的研究,确保新品种顺利成活,并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技术。
本文标题: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30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