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大规模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表学科地理授课年级高一教师姓名章节名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计划学时2课时学习内容分析本章内容属于自然地理部分,是对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展开,而本节内容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海水运动又对学习第五章自然地理坏境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埋下伏笔,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者分析1.说明学生所在地区:资阳学校:资阳中学,年级:高一2.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可以通过行星风系图猜想出大洋环流图,从洋流分布图里总结出它们的规律。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设计要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地图找规律,探究问题引资料,并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2)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2)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学习重点: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解决措施:让学生首先通过对气压带风带的复习,然后通过与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先绘制理想情况下的洋流分布情况,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实际的全球洋流分布图,总结出规律,教师在此基础上作出一定的指导和补充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学习难点: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及分布规律解决措施:复习前面知识打好基础,为这节课做好铺垫。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更为形象的了解洋流的形成过程。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转抽象为形像。学生之间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动脑的出结论。教学设计思路本节教学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自主合作。让学生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出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在归纳规律、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展示学习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力求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步步启发引导下去分析、对比、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课改精神。依据的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杜威、罗杰斯为代表的课程中心论。信息技术应用分析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难度一般,重点学习太平洋系统洋流模式Flash动画多媒体播放。学生观看良好洋流的成因重难点,要求较高风海流动画全球洋流分布图播放风海流动画,然后让学生上来识别全球洋流图中哪些属于风海流良好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点,要求学生完全掌握世界著名渔场的分布图,洋流对污染物的扩散影响的实例展示分布图片,并让学生分析器原因良好教学过程(可续页)教学环节所用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3分钟引用一个小故事:很多年以前日本的科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很多带有颜色的漂流瓶放在日本以东的海域。经过了五十多天后,这些漂流瓶竟然在美国的西海岸被发现了。情景激疑设置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新课讲授1小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带有颜色的漂流瓶到达了美国的西海岸呢?这时学生能回答出漂流瓶是随着海水的运动到达美国的西海岸的。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教师总结:这个有趣的实验,说明了世界大洋是一个连续运动的整体。学生对比自己的答案,对大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不要害怕失败板书: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61页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并要从教材对洋流定义的描述中总结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总结对于简单概念,指导学生自己掌握引用“墨西哥湾暖流的径流量可达世界陆地总径流量的20多倍”这个例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看书的同时,书写板书)(多媒体展示概念中的要害词语是“常年”、“沿着一定的方向”、“大规模”。)学生总结完关键词语后,教师展示出自己总结的要害词语与学生的答案作对比指导学生理解分析概念讲解洋流的分类,指出按温度性质将洋流分为两种——寒流和暖流指导学生理解寒流和暖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所流经区域的水温而言的。通过多媒体展示练习,加强巩固学生对寒流、暖流概念的理解。教师指导:分析洋流的成因:复习三圈环流中风带的分布于洋流模式图学生通过对比,明确风向是洋流形成的主导因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总结洋流的其他成因:除了风向是洋流形成的主导因素外,还会受到地转偏向力、海路轮廓的影响。同时得出洋流的另外一种分类方式: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学生分组讨论,与老师的结论进行对照,找出自己的不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教师指导:要特别明确密度流的典型分布区域:直布罗陀海峡东西两侧的密度流流向以及分析原因。[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再举例分析理解密度流的成因,比如分析曼德海峡两侧的红海和亚丁湾附近水域的密度流,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密度流等等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学会总结分析相同问题的概括能力。通过分析洋流的成因,从而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做好知识的铺垫课件展示:太平洋系统洋流模式flash动画,并结合教材第62页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总结分布规律。学生分组讨论教会学生巧记规律的方法课件展示问题:观察太平洋洋流系统,在大陆东岸学生总结回答问题。让学生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低纬和高纬洋流性质有什么不同,西岸呢?结合教材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这个问题。能力通过多媒体的展示问题的解决,进一步讲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重点学会太平洋系统洋流分布以及北印度洋的洋流季节变化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答案,修改自己的错误。教师指导学生对照教材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思考课本62页的三个思考题分析问题,总结规律教师总结: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海区洋流运动的特点(可以同纬度不同海区,或不同纬度同海区的比较);通过对比分析寻找其共同特征和差异,并落实到分布图,逐步得出规律,进而绘制出相应模式图;最后引导学生运用风向、地转偏向力的知识来对洋流模式图进行印证。教师指导学生记住大洋两岸洋流性质的区别通过老师指导,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导入:大家都知道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但很多人不知道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时候,不是一帆风顺的,也走了一次弯路。他第一次是从欧洲出发从北部航行到美国的,这次航行用了37天的时间;第二次从欧洲出发从南部航行到达美国的,这次航行仅用了20天的时间。设置疑问,让学生积极思考设置情境,方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在学生处于“愤”、“徘”之间时,引导学生说出海水运动对航行的影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两次航行相差17天的时间?也可以使用这样的语言:那么这种海水的运动方向如何?它又有何规律性呢?我们将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设计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在一开始上课时,就能充分吸引学生学习本节的爱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板书: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师指导:看教材第63页的图3.6北大西洋暖流的气候效应图。让学生在左图上找到“卑尔根”这个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问题。哈尔滨大致的地理纬度是45°N,但它的一月份的平均气通过学生分析,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方,说出它的地理纬度,然后让学生看右图,自己分析横、纵坐标的含义。找到一月份卑尔根的平均气温值。并且对比一下我国北方城市哈尔滨的气温温为-20度指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卑尔根的纬度高于哈尔滨,而它的一月份平均气温远远高于哈尔滨呢?引导学生找到在卑尔根这个地区有大西洋暖流的经过,并让学生总结出大西洋暖流对卑尔根这个地区有增温的作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生对比两个城市,体会暖流的增温作用教师指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卑尔根的降水量远远高于哈尔滨呢?引导学生总结出北大西洋暖流对卑尔根起到增湿的作用学生找到卑尔根一月份的降水量,是150mm左右,而哈尔滨的一月份降水量是30mm左右。学会对比手法在学习中的应用多媒体展示: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的作用。然后让学生总结寒流对气候的影响。并留给学生课下思考的问题:秘鲁寒流是怎样影响着南美大陆西岸气候的。指导学生总结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让学生总结寒流对气候的影响。并留给学生课下思考的问题:秘鲁寒流是怎样影响着南美大陆西岸气候的。通过实际例子的对比,总结出规律。指导学生分析:我国舟山渔场的形成原因以及世界著名渔场的成因?用物理学上的力是相互作用的原理,解释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将上、下做垂直运动。进一步解释,海水在扰动后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因此,两种洋流的汇合处易形成大的渔场。学生通过教室讲解深刻领会寒暖流处渔场形成的原理掌握方法和原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技巧。多媒体展示:纽芬兰渔场大概分布在哪些地区,让学生对照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找到经过纽芬兰渔场的寒、暖流各是什么?多媒体展示:北海道渔场大学生通过读图讨论,总结出具体洋流对世界著名渔场的影响深刻体会洋流对渔场形成的影响概分布的地区,让学生对照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找到经过北海道渔场的寒、暖流各是什么?教师指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再读课本62页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明确洋流的流向。同时举出泰坦尼克号失事的原因就是撞在了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的南下冰山上。让学生体会洋流对航行的影响,顺水航行速度加快,逆流则速度减慢。同时,寒暖流交汇处,往往在海上形成海雾,不利于航行。通过老师指导,解决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实例,分组讨论问题,得出答案。学生通过实例,分组讨论问题,得出答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明确洋流对污染物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应该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总结: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难点,尤其是对气候的影响。学生自己完成本节的知识架构。使知识自成一体强调重难点内容,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课堂总结10分钟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建立一个知识框架,对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方便学生理解记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学生跟着老一起回忆两节课所学内容加深知识记忆作业布置2分钟布置的作业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做作业中巩固知识,举一反三巩固知识,活血活用课堂教学流程图新课导入讲授新课教学反思在新的教育理念要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活动的机会,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时间分配不是很合理,造成了前紧后松,可能发生的情况还没有在备课过程中设想全面,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有待提高的方面。优点:1.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故事,让学生们积极思考,既吸引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2.教学过程中活动题及探究问题设计较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开始是让学生绘制三圈环流图,一来复习前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为天所讲的内容作铺垫;接着通过活动让学生们合作探究绘出理想情况下的样流分布图,通过理想的洋流分布图最终落实到实际中去,层层递进,并结合图3.2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分布规律,教师最后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作补充和总结3.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多,课堂气氛融洽。一节课中老师通过提问,学生积极回答的方式,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4.课件设计合理,既符合了本堂课的课程标准要求,也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展示图片提出问题学生探究教师指导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特征。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得教学效果得到大大提高,课件中生活实际的图片激
本文标题:大规模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36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