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国旗下讲话屠呦呦各位老师、同学你们好!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屠呦呦:中国小草的力量》。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洛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时间,各大新闻网站、朋友圈被这位85岁的老太太刷屏了,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同时,此次获奖也是中国生物医学奖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最高级大奖。屠呦呦出生于浙江宁波,名字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有人预料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因而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也就促使了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据同学们回忆,读书时屠呦呦“长的蛮清秀,戴眼镜,梳麻花辫”,读中学时,她成绩在中上游,并不拔尖,但有个特点,只要她喜欢,就会努力去做,非常勤奋。1951年,屠呦呦考入了北京大学药学系,所选专业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55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生物的复杂世界中,既有我们人类和其他大型动物,也有微小至肉眼无法看见的微生物菌群,其中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是与结核病、艾滋病并称的全球最严重传染病之一,以致死率高著称。它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因单细胞寄生虫-疟原虫入侵红细胞引起发热并在严重情况下造成脑损伤和死亡的疾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数百万人死亡,大多数是儿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越南战场上,疟疾流行,作战双方的士兵纷纷感染疟疾,严重的影响了部队战斗力,恶性疟原虫的出现更成为当时疟疾防治的主要难题,由于北越政府缺乏相应的研究机构和科研条件,他们只能转而求助中国,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的指示之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聚集北京就疟疾防治药物和抗药性研究工作召开了一个协作会议,一项具有国家机密性质,代号523项目的计划就此启动了。当时,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任科技组组长,开始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查阅大量文献,终于在2年后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随后该提取物被命名为青蒿素。但是后续的研究结果显示青蒿素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不高,且提取青蒿素成本较高,因此屠呦呦并未止步,历时21年的时间发明了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十倍的“升级版”,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对脑疟等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获得了有“诺贝尔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但屠呦呦认为“科学研究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为了快速推进工作,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给病人服用,当时科研条件十分简陋环境差,盛放乙醚浸泡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后来,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但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她都积极主动地完成,正是由于屠呦呦研究员这种埋头苦干、潜心钻研、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去掉浮躁,淡泊名利,始终围绕科学目标脚踏实地的勤奋工作,在40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国际认可。“中国神药”给世界抗疟疾事业带来了曙光。世卫组织声明,坦桑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近年来疟疾死亡率显著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泛分发青蒿素复方药物。在全球疟疾的综合治疗中,青蒿素至少降低了20%的死亡率及30%的儿童死亡率,仅就非洲而言,每年就能拯救10万人的性命。屠呦呦40余年来的默默无闻的刻苦钻研,展现给世人的“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韧劲儿,“千锤万凿出深山”的钻劲儿,“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悟劲儿,“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补劲儿,“不畏浮云遮眼望”的敢劲儿。基于此,我们后辈学生应该向屠呦呦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学习她专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精神,学习她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精神,如果可以将这种精神很好的用于我们的学习生活当中,我们这一颗颗小草也能获得人生中的重大成就,也能为国家为社会奉献出我们的绵薄之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以上这句话用在屠呦呦的身上再恰当不过,她的爱国主义情怀中体现的民族精神,对改革创新的执着坚守,在科学研究中做出的突出成绩,以及她的默默跟耘,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精神,都是她身上体现出的中国精神。作为新一代的学子,屠呦呦的此番获奖除了让我们振奋自豪的同时,也在不断推动与提醒我们去攀登更远的峰顶,她的洞察力,她的视野和她的顽强信念,既是良好的典范。又是对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前辈的路不一定好走,我们每个人更应该珍惜当前我们所拥有的良好条件,勇于探索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勇于探索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国旗下讲话屠呦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56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