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天津财经大学语文期末总复习(经考试验证)
语文期末总复习(大一上学期)一、名词解释题(共3题,每题5分,共15分)1.《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表现了孔子的哲学、政治、美学、教育等思想。全书为语录体,共有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其中不少名言警句广为流传,影响深远。(书P3)2.中庸:出自《论语》,是孔子提出的儒家道德标准、政治理念及人生哲学思想。主张坚持正确原则,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由于坚守居正不偏的处世原则(中)、具备常行不变的持久毅力(庸),并非一般人所能达到,所以孔子视“中庸”为最高的道德标准。3.《孟子》:战国中期重要的儒家著作。有孟子与其弟子和筑而成,多载孟子的言行。全书共七篇,每篇分为上、下两部分,共二百六十九章。其体式虽仍属语录体,但结构趋于复杂,某些片断已具议论文特征。书中善用比喻及浅显事实说明道理,感情浓厚,气势充沛,语言简洁流利,富于感染力。(书P3)4.《荀子》:战国后期儒家著作,该书继承孔子创立的儒家伦理思想,吸收各家学说之长,提出以“性恶”为基础、以“礼法”为核心、以“化性”为手段的伦理学说。共三十二篇,多为荀子自作,少数处于弟子门人之手。其中不少篇目堪称合乎规制的说理文,且能围绕中心、逐层展开、比喻引证、反复说理。形成简朴浑厚的文风。(书P3)5.《庄子》: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子自作;“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多为其后学所作。《庄子》将《老子》中的自然无为、相对辩证等思想予以绝对化,形成取消一切区别、崇尚精神自由的虚无主义、相对主义、混世主义的人生观念和思想体系。《庄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具文采,其文想象丰富、描绘逼真、语言灵动、汪洋恣肆,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和强烈的感染力量。(书P10)6.《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其作者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左传》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春秋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书P121)7.陈言务去:出自韩愈《答李翊书》。陈言,指陈旧的言词,亦指堆砌典故、搬用现成语句。韩愈要求务必去掉“陈言”,表现了强调创新、反对抄袭剽窃风气的思想愿望。它是韩愈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主张,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理论观点之一。8.气盛言宜:出自韩愈《答李翊书》。“气盛”,指作者道德修养达到很高的境界;只要“气盛”,则发言、著文,无论言之长短、声之高下,都会是适宜的。这是关于作者道德修养与文学创作(行文)之间关系的主张,意在说明道德修养对文学创作的决定作用。此说为古文创作奠定了“德本”理论基础,影响重大而深远。9.《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及精神风貌的各个层面。形式上多用四言句式,创作上主要是用赋、比、兴和重章叠句、回环复沓的手法。它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对历代诗人都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书P239)10.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三人皆为“唐宋八大家”中人。其中苏洵和苏辙以散文创作见长,苏轼则在诗歌、散文及词等创作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11.余华:当代“先锋派”代表作家之一,长于以简朴、细腻、敏锐的笔法构建苦难悲凄之境域,进而展示人性、人的精神世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在劫难逃》、《世事如烟》等。其作品影响广远,被译成英、法、德、意、韩、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二、古文翻译题(共3题,每题5分,共15分)1.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译: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译: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懂礼教,就未免劳倦;只是谨慎而不懂礼教,就显得懦弱;只是勇猛而不懂礼教,就容易闯祸;直率而不懂礼教,就尖酸刻薄。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走向仁德;在上位的人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奉行终身的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得到的,不要施加给别人。”4.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过也,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可能出翻译题或论述题}译:子贡问:“颛孙师和卜商谁更贤德?”孔子说:“颛孙师常常作得有些过头,卜商常常达不到要求。”子贡说:“如此说来,那么是不是颛孙师要好一些呢?”孔子说:“过头和达不到同样不好。”5.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译:子夏做了莒父的县长,问政治。孔子道:“不要图快,不要顾小利。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顾小利,大事就办不成功。”6.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译: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时,血气未定,便要警戒不要迷恋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正旺盛,便要警戒,不要逞强好斗;等到老年了,血气已经衰弱,便要警戒,不要贪得无厌。”7.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如果国君)把老百姓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老百姓也会把(国君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如果国君)把老百姓的忧虑当做自己的忧虑,老百姓也会把(国君的)忧虑当做自己的忧虑。(如果国君)把天下人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把天下人的忧虑当做自己的忧虑,然而还是不能称王天下,(自古至今)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8.“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译: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就是仁;羞耻心就是义;恭敬心就是礼;是非心就是智。(可见)仁、义、礼、智不是由外界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具有的,只是不去思考这些罢了。所以说,‘探求就能得到它们,放弃就会失掉它们。’9.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译: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实现不了,就不能不想办法去索取,索取却没有度量分界,就不得不争执,争执就发生动乱,动乱导致贫穷。先王非常讨厌动乱,于是制定礼仪来作为度量分界,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供给人们的索取。10.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译:事物在安定状态时容易保持,事物尚未显露变化征兆时容易应对,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区分化解,事物变化微小的时候容易解决。1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译:能够了解别人的人,一定是有智慧的人;能够了解自己的人,一定是很聪明的人。能够战胜别人的人,一定大有力的人,能够克服自身弱点的人,一定是坚强的人。知道满足的人,他就会富有,意志坚强的人,就是有志气的人,始终不丢失“道”的人,他一定能保持高尚的道德,即使他的生命死了,他的精神也会和“道”一样与世长存。1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译: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13.(姜氏)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译:(姜氏)对公子说:“你有远大的志气,听到的人我已经把她杀了。”公子说:“没有的事。”姜氏说:“走吧,留恋安逸贪图享受是会败坏名声的。”公子不愿意走。姜氏和子犯合谋,以酒罐醉使公子离开齐国。酒醒后,公子生气,拿着戈追逐子犯。14.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番。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译:叔詹劝诫说:“臣听说天要启用的人,是和一般人不一样的。晋公子有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或者是天有意树立他吧,你应该对他礼遇。男女同性子孙不旺盛,晋公子的母亲也是姓姬,但是公子一直活到今天。这是其一;遭遇流亡之难,晋国天下不安,恐怕是要开启他治国的路子,这是其二。有三个不寻常的贤士跟着他这是其三。晋郑是同等的国家,经过的子弟,应该以礼相待,何况是上天所开启的人呢?”15.:“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译:“晋公子志广而不放纵,文雅而有礼节;跟随的臣子严肃而宽厚,忠心而有能力。晋惠公不得人心,内外反叛。我听说:”姬姓,在唐叔以后是最能持久的。可能由晋公子这一支继承下去。天有意提拔他,谁能废了他?违背天意,必有大祸。”16.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晋公子重耳之亡》译:披回答说:“我以为你这次回来,尽知为君之道,如果你不懂得这个道理,那么你将还得落难?。执行君命不能有二心,古人制定的。除君之害,尽力而为。蒲人。狄人与我何干?17.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答李翊书》译:如果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够很快实现,不要被势利所引诱,(要像)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像)给灯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仁义之人,他的文辞必然和气可亲。18.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答李翊书》译:虽然如此,我学习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开始的时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东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静处的时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时好像遗失了什么,矜持的样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着了迷。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的时候,一定把那些陈旧的言词去掉,这是很艰难的呀!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19.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答李翊书》译:再拿这些文章给别人看时,非笑它我就高兴,称赞它我就担忧,因为文章里还存有时人的意思和看法。象这样又有些年,然后才真是象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我又担心文章中还有杂而不纯的地方,于是从相
本文标题:天津财经大学语文期末总复习(经考试验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58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