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A卷)均势:指力量相当;力量平衡的态势。亦指两个或多个个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一种情况。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均势指的是没有一国处于优势地位或能对其他国家发号施令的状态,是与霸权相对而言的一种国际体系,是国家间力量对比的一种暂时的均衡状态,又称势力均衡,而努力建立和维持这样一种状态的战略或政策即为均势理论或均势政策。而均势作为一种政策,是基于两个基本假设的,即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的,以及国家认为独立比权力更重要。对国家而言,要实现均势通常有两种手段,即增强自身的实力,或者与他国结盟。霸权:是指所处的操纵或控制其他国家的地位。它是由意大利政治活动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安东尼奥·葛兰西提出的。它是指统治阶级,行使管理权的高度垄断和强制占有。在国家体系内依靠自身的强大实力,行使对他国的控制权的能力。冷战后的美国、苏联经常被认为行使了军事霸权。理想主义:1889年,威氏发表了《国家论》,提出应当使国家和世界民主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实现道德理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威尔逊制定了十四点和平计划,诸如公开外交、集体安全、国际法律、民族自决等等,被称为“威尔逊主义。”在威氏的倡导下,西方国家在1919年成立了国际联盟。后来法、美等国又在1929年签定了“非战公约。”理想主义可以被视为是第一个国际关系的理论。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浮现,以解决国家在国际关系上控制和限制战争的无能。早期的拥护者包括伍德罗·威尔逊以及英国下院议员诺曼·安及尔,安及尔主张国家互相合作才能获得更多利益,而战争所带来的毁灭注定是没有益处的。另有齐默恩的《国联与法权》也是理想主义的代表著作。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学者从哲学和宗教的角度出发,认为人性是本恶的。教育和智慧的增长并不能解决人性恶的问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冲突的关系,从而决定了冲突和斗争是国际关系中的最基本特征。国家是国际体系的主要行为者,其它任何国际机构都不能替代它。现实主义强调国家总是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因此权力关系界定的利益是国家行为的主要尺度。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现实主义认为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权力的关系,国家自身的实力强弱决定国家利益的大小。正所谓弱国无外交。道德和有关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的。现实主义者反对把道德和公众舆论,国际法等置于外交上的重要地位。他们认为强者为王,实力至上。维持国际和平的最好办法是依靠均势。大多数的现实主义者主张通过结盟的方式实现力量均势,均势实现国际和平。简答题:一、简述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内容及意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它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条约。主要内容: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保证了法国瑞典等获胜国家获得大片领土。2.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国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3.确立了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地位。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意义):第一,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鸣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第四,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第五,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但它在调和原有矛盾的同时,又造成了新的矛盾,从而摆脱不了最终瓦解的命运;而该体系所确立的原则、法则和制度却有久远的意义。二、普法战争后欧洲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1)普法战争:1870年7月19日,为反对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德意志的出现,维持欧洲均势存在,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法国战败,德法于1871年5月10日签订《法兰克福和约》。这是一个掠夺性条约,以法国割地和军事占领为主要内容,因而普法战争在德法之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法德之间的敌对情绪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2)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1871年5月签订的《法兰克福和约》不仅结束了普法战争,而且在曾经充当欧洲政治“缓冲地带”的四分五裂、邦国林立的中欧崛起了强大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欧洲的政治地图、列强的力量对比和各国的国际地位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欧洲方面,统一后的德国在人力资源、工业潜力、军事能力等方面占有相对的优势,欧洲各国怀着不同程度的忧虑关注着德国巨大潜力的转化和对外政策的取向,它们处心积虑地在外交上谋求自身的安全保障。尽管冲突和战争远未到来,各国却时常在体味着德国威胁的气息。普法战争使法国丧失了自克里米亚战争以来在欧洲的霸;在德国方面,俾斯麦在欧洲大陆奉行维持欧洲现状的外。简述题:一、美国独立后各个关键时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变化的原因。1973年9月3日,英美双方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为“自由、自主和独立的国家”。美国独立后对外政策总目标是维护和发展商业资本,保证资本原始积累,巩固新近赢得的独立。美国独立后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依旧很严峻,它的北面、西面被英国和西班牙的殖民地包围着,边界(路易斯安那和佛罗里达问题)、密西西比河航运、纽芬兰捕鱼权、贸易特惠等问题成为美国外交的主要问题。因此,美国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采取了孤立主义和扩张主义相结合的对外政策。(1)孤立主义孤立主义是美国早期对外政策的基石,是针对欧洲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其目标是摆脱欧洲列强的控制和影响,巩固美国独立的成果,其实质“只是一个抵制欧洲干涉、实现国家自我利益的策略口号。”(该思想的产生过程)孤立主义包含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三个基本特点是:中立、不结盟、不介入欧洲事务,其核心是不介入欧洲争端。所谓“孤立”,实际上主要是孤立于欧洲列强的纷争之外。政治上和外交上的孤立不是绝对地与外界隔绝,也不等于在经济上隔断与外界的联系,经济上的孤立与资本主义的外向性要求相抵触。刚刚独立的美国一方面由于国力弱小、羽翼未丰,无法与欧洲列强搞实力外交,另一方面利用地理上的孤立状态,与欧洲维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以便在与欧洲列强的竞争中保持行动自由。孤立主义主要是美国针对欧洲的外交方针和原则,而对于美洲和亚洲则是积极的干预和扩张。孤立主义在以后的美欧争夺中常常成为美国排斥欧洲列强的工具,它不只包括消极的战略防御,也包括积极的战略进攻。在美国漫长的对外政策史中,孤立主义常常与“不结盟”、“中立”、“不卷入”、“不干涉”、“海上自由”等一系列口号联系在一起。(2)扩张主义扩张是贯穿美国队外政策史的最明显、最永恒的主题。美国独立不久后就开始了它对外扩张史上的大陆扩张时期(1775-1897)。1803年从法国购买路易斯安那、1810年和1813年进占佛罗里达等事件是美国独立后大陆扩张时期最初阶段的主要内容。驱动美国向外扩张的动力是早期资本主义商业资本的商业精神和来源于清教主义的“天定命运”说。商业精神与重商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独立后,为了维护本国商业资本的独立发展,争取海上自由、发展中立贸易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来源于清教主义的“天定命运”说使来到北美的盎格鲁?撒克逊人自认为血统高贵,他们以“上帝的选民”自居,相信他们征服落后民族和落后文明是上帝赋予的使命。美国人披荆斩棘的拓荒精神与刻苦勤俭的清教主义结合在一起,锻造出了美国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相统一的外交理念,这一理念在美国对外扩张的历程中不时闪现。1898—1922年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19世纪80年代末,美国基本上完成了大陆扩张。为了获取海外市场、原料供应地和投资场所,缓和国内矛盾,美国开始步入海外扩张时期。在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获得成功的情况下美国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家实力逐年向拉美地区膨胀,最终形成了门罗主义的美洲半球外交政策原则。在美洲半球取得应有的垄断地位之后,羌国把外交政策的重点转移到亚洲,要求得到与欧洲列在中国等地区机会均等的殖民权益,由此形成了合伙主义的外交原则。在经济政治实力超过其他西方国家时期,美国又开始提出世界主义的外交政策原则,试图维持在整个地球内的经济政治利益。(总的线索)细节:1898年4月25日,美国发动美西战争,美西战争的胜利使美国获得了大量的海外领土,取代西班牙成为拉美和太平洋上的世界强国,其国家安全的边界也随之大大扩展到本土以外。以菲律宾为中心,关岛、维克岛、萨摩亚和夏威夷为跳板,美国进入太平洋地区。美西战争后,美国不但在加勒比地区的霸权已无可伴随着大陆扩张的完成和美洲霸权地位的确立,更大范围的海外扩张、尝试争夺世界领导权成为美国下一阶段的目标。“孤立主义”面临冲击。在保存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基础上,美国推出了针对中国的“门户开放”的外交政策,与欧洲合作分认在中国的各种利益,最大限度地实现美国海外扩张的目标。为了加强对拉美的控制,美国推行“大棒政策”,以武力维护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金元外是美国用经济扩张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使各国日益依附于美国。一战爆发后,美国卷入“欧战”标志着其传统“孤立主义”政策开始动摇。“十四点计划”是美国按照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安排并主导世界秩序的宏伟计划,也是美国全面卷入世界事务并发挥领导作用意图的第一次公开表达,但是,“十四点”的失败使得美国通过国际联盟领导世界的愿望随之落空。而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舞台发生了动摇,逐渐形成了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霸权的格局。简而言之,(记忆线索)A1898年美西战争B.1899年“门户开放”政策C.20世纪初“大棒政策”、“金元外交D.1917年美国参战F.1918年“十四点计划”G.1922年华盛顿体系二、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之多,范围之广,人力、物力耗资之巨,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世界人民遭受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浩劫。(1)深刻地改变了旧有的国际关系体系。德意志、俄罗斯、奥匈、奥斯曼一齐垮台,苏维埃俄国成立,欧洲新产生9个共和国。(2)从世界范围看,战前所形成的英、法、美、俄、德、日六国争霸格局变成元协约国与美、日的争夺。全世界的革命在不同程度上冲击着正在变化的国际关系。(3)彻底打破了旧有的国际关系格局;论述题:一、试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与内容。(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成为列强亟须决解决的首要问题。通过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建立起来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无力解决德国问题与裁军问题,加上美国退出凡尔赛体系,使得该体系从一开始便充满了矛盾与不稳定。①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1919):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德国疆界与赔款问题、阜姆问题、中国山东问题、“俄罗斯问题”——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建立国际联盟——战后欧洲国际关系新体系②华盛顿体系(1922):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尖锐:美日英海军军备竞赛、美日争夺远东霸权等——拆散英日同盟成为美国的当务之急——1921年8月21日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帝国主义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总结①凡尔赛体系:是孕育帝国主义间新的冲突的起点,存在主要问题有:新秩序带来的少数民族问题、法国的安全问题及德国对和约的不满问题等。《凡尔赛和约》深深印有美国痕迹,但美国国内最终最终却拒绝了这个和约。这不仅结束了威尔逊的政治生命,也使凡尔赛体系在建立伊始便遭重创。②华盛顿体系:美国虽然退出了凡尔赛体系,却没有放弃自己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并通过华盛顿会议建立的华盛顿体系加强了美国在该地区的势力。华盛顿体系是对凡尔赛体系的补充,也代表的是一战中战胜国的利益,是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继续,也是根据战后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力量对比的新变化而重新调整并固定下来的国际关系体系,其建立标志着战胜国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一战后国际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一个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建立起来。华盛顿体系建立后,日本扩张的野心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因而日本不断寻求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美日矛盾终归不
本文标题:国际关系史2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65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