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七章关税与非关税壁垒7.0.1本章介绍根据国际贸易理论,一国对对外贸易应采取不干预的态度,但现实中,出于各种理由,各国大都会通过相应底贸易政策对对外贸易采取种种干预手段,贸易政策,是各国政府基于本国某种利益上的考虑,对对外贸易活动所采取干预的政策措施。主要有关税(tariff)和非关税壁垒(nontariffbarriers)两大类。关税是一种价格控制手段,有多种形式,如进口关税、进口附加税、过境税、出口税等。进口关税的征收对一国的生产者有利,但不利于国内消费者:非关税包括:进口配额、出口补贴、倾销7.0.2本章结构图7.1关税7.1.1关税的概念与种类(1)关税概念:关税是一国政府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赋。(2)关税的种类依据关税的课征种类,关税可分为:进口税、进口附加税、出口税和过境税等。依据关税的征收方法,关税可分为:从量税、从价税、选择税和混合税(中国从未使用)。7.1.2关税的效应:局部均衡分析征收关税将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效应。它将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在各国间和各国内的不同成员之间进行收入的再分配。这些效应包括:价格效应、生产效应、消费效应、税收效应、贸易条件效应(大国条件下)、净福利效应等。7.1关税7.1.2关税的效应:局部均衡分析1)关税效应(局部均衡分析)的图示(小国情形)图7-1小国情形自由贸易时,世界价格为Pw,征税后,国内价格上升为Pt。生产效应:生产增加,生产者剩余增加a;消费效应:需求量减少,消费者剩余减少a+b+c+d贸易效应=生产效应+消费效应:进口减少Q1Q3+Q4Q2;税收效应:关税收入为面积c:{(Pt-Pw)*进口量};净福利效应:a-(a+b+c+d)+c=-(b+d)0,福利下降。其中b为生产扭曲,d为消费扭曲SfSf’生产者受益消费者受损政府受益出现无谓损失-生产影响-消费影响2)关税效应(局部均衡分析)的总结(小国情形)征税前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是一个整体小国征收进口关税:•贸易价格和国内价格的分离•该行业国内价格上升•供给量上升•消费量下降•贸易量下降3)关税效应(局部均衡分析)的图示(大国情形):图7-2在大国情形(图7-2)下,征收关税会降低世界市场价格,即世界价格由Pw降为P’w。贸易条件效应:征税国贸易条件改善,收益为面积e;净福利效应:a-(a+b+c+d)+(c+e)=e-(b+d)。净效应不确定。大国征收进口关税:影响国际市场价格一般导致国际市场价格下降改善大国的贸易条件大国该行业国内市场价格上升4)关税效应的总结(大国情形):供给增加,生产者受益消费量下降,消费者受损贸易量下降,政府受益整体福利不定-无谓损失-额外利益:来源于国外7.1.3关税的效应:一般均衡分析(小国模型)图7-3自由贸易时国内相对价格为Pw,征税后国内消费者面临的价格为Pt.而进口商面临的价格仍为Pw。无差异曲线从U1降到U2,是因为关税被认为返还给消费者。U1U2XYPwPtEHU37.1.4有效保护率与关税结构以上对关税经济效应的分析,是假定所有的进出口商品税都能起到保护生产的作用。现在要进一步考察的是为何不同的商品税率差别很大?(1)根据本国希望保护的产业和不希望百姓消费的产业。(2)名义保护率与有效保护率幻灯片12(3)政策启示如果一国的政策目标是保护最终产品部门,则在关税结构安排上,应当对中间产品部门和原材料少征或免征进口关税。如果需要进口中间产品来生产被保护的商品,那么关税的实际保护程度并不等于关税率.例如:汽车国际售价8000美元,零件价格6000美元。为了保护本国汽车组装业,征收汽车名义关税20%,以使本国汽车能卖到10000美元。那么有效保护率不是20%而是100%!因为本来本国汽车组装业要控制组装成本2000美元内才能获利,现在则只要控制在4000美元内都能获利。再例如:如果为了保护本国汽车零件生产商,对零件征收10%关税,则零件国内售价变为6600美元,对于组装业来说成为灾难,因为他们只有控制组装成本在1400美元内才能获利。我国汽车整车进口关税25%,零部件10~15%。7.2配额7.2.1配额及其实施的原因(1)配额的概念进口配额: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对进口金额加以限制。出口配额:主要是“自动”出口配额,它是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国的压力和要求下,“自动”规定某一时期内,某些商品对该国的出口限制,在限定的数额内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限额即禁止出口。出口配额的起源上世纪60年代到70国内的汽油税很低,美国消费者比欧洲人和日本人更喜欢大型汽车。但是在1979年由于石油价格的急剧上涨和暂时的汽油短缺使得美国市场一下子转向小型汽车。当时日本生产商的成本无论在哪个方面都低于美国竞争者,因此他们迅速打入美国市场。从1977年到1981年,美国进口日本汽车所占比例从18%提高到25%,而国内汽车产量下降了1/3,约30万名美国汽车工人失业。1980年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共亏损40亿美元。美国政府要求日本限制出口。因害怕若不答应美国要求可能招致美国的单方保护措施,日本也就同意限制其销售。1981年双方达成了第一份协议,日本把每年向美国的汽车出口量限制在168万辆。1984到1985年又把总数修正到185万辆。美国的汽车生产者明智地利用1981年到1985年这段时间来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但成本的节约并未传递给消费者,底特律于1983年攫取了60亿美元的利润,1984年为100亿美元,1985年为80亿芙元。日本通过出口高价汽车也赚取高额利润。最大的损失者当然是美国的公众。自1985年以来,美国一直没有要求续签出口“自动”限制协议,但日本单方面限制了汽车出口(1986—1991)年为230万辆,以避免与美国更多的贸易摩擦。自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一直加大在美国“移植工厂”投资生产汽车的力度,到1991年日本在美国的企业已生产了600万辆以上的小轿车。到1992年,日本已占领了31%的美国汽车市场(18%通过进口,13%通过在美国本土生产)。(2)配额的特点与征收关税相比,配额更有助于限制一国进口商品的数量。主要原因是,关税是通过价格变动影响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而配额则是限制商品的进口量或进口额,从而更直接、更易于控制。PQSD1DS1S2S3P1P2P3当需求变动时关税和配额的差别D2D1D3D4D57.2.2配额的效应(小国情形下)其中自由贸易时国内(外)价格为Pw,加入进口限额Q3Q4后价格上涨为Pq。生产者剩余增加了a,消费者剩余减少(a+b+c+d),净福利效应=a-(a+b+c+d)=-(b+c+d)。b、d分别为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b+d为配额的净损失。c,在关税情形下表示政府的关税收入,因此可被抵消,现在则称为配额收益(quotarevenue)或配额租金(quotarent),它实际上是一种垄断利润,它的去向视政府分配配额的方式而定。现实中,分配进口配额常常要与进口许可证相结合。分配许可证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政府可通过拍卖的方法分配许可证。(2)固定的受惠。(3)资源使用申请程序。7.2.3配额的分配PQSD1DS1S2S3P1P2P3当需求变动时关税和配额的差别D2D1D3D4D57.3.1出口补贴含义:出口补贴是指一国政府为鼓励某种商品的出口,对该商品的出口所给予的直接补助或间接补助。当政府提供出口补贴时,出口商会尽量出口商品直到国内价格和国外价格的差额等于出口补贴额为止。7.3.2出口补贴的效应:出口补贴提高了出口国本国商品的价格而降低了这些产品在进口国的价格.(短期)和关税相比,出口补贴恶化了贸易条件.7.3出口补贴7.3.2出口补贴的效应(短期大国情形)本国消费者损失a+b,生产者所得a+b+c,政府补贴b+c+d+e+f+g,福利净损失为b+d+e+f+g消费与生产扭曲损失b+d贸易条件恶化e+f+gDSPwP国外P国内abfedcg补贴oQP出口国内供需曲线自1957年以来,六个西欧国家—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一直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员。后来,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以及最近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加入其中。这个现在被称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的两个最有影响的政策发生在贸易中:第一,欧盟成员国已取消了相互间所有关税,创造了一个关税同盟。第二,欧盟的农业政策已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出口补贴项目。自70年代以来,欧盟所制定的支持价格已经高到使欧洲这个原本在自由贸易时进口大部分农产品的地方生产出过剩的农产品。其结果是,欧盟发现它自己不得不购买和储存大量的食物。到1985年底,欧洲各国已储存了78万吨牛肉,1200万吨小麦。为了避免无限制的储备增长,欧盟转而采用补贴出口的政策来消除生产过剩。案例:欧洲共同农业计划由于支持价格定得不仅高于自由贸易下世界价格而且高于国内供需相等时的均衡价格。为了出口由此造成的剩余产品,欧盟不得不通过支付出口补贴来抵消欧洲与世界价格的差额。得到补贴的出口商品本身又会继续压低世界价格,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结果表明,欧洲的消费者和纳税人的综合损失超过了生产者的所得。尽管欧洲共同农业政策给欧洲消费者和纳税人带来了净损失,但欧共体农民的政治压力一直非常强大,以至这一政策很少遇到自其内部的挑战。对欧洲共同农业政策最大的压力来自于美国和其他粮食出口国。在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中,美国要求其在2000年时完全取消出口补贴。这些要求最终被大大降低。最后,欧盟同意在六年内减少1/3的补贴。日本的农业补贴(有时间就介绍)欧洲共同农业计划价格,P数量,QSD没有进口时的欧洲价格世界价格=政府补贴的成本支持价格出口7.4倾销与反倾销7.4.1倾销的含义与判断标准倾销(dumping)是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它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确定出口商是否倾销的标准:该产品是否以低于本国国内市场价格或成本在国外市场上倾销商品。主要依据有:(1)进口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是否受到低价进口品的冲击,以至其市场份额明显减少(2)进口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的利润水平是否明显降低(3)在低价进口品的冲击下,进口国的同类工业是否难以建立起来。7.4.2倾销的类型:偶发性倾销(sporadicdumping):当一个企业在国外市场上以低于国内的价格处理过剩的存货时所发生的倾销(灾难性倾销)。掠夺性倾销(predatorydumping):是指为了排除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出口商暂时以较低的价格向国外市场销售商品,一旦达到目的,获取垄断地位后企业又会重新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性的超额利润。掠夺性倾销通常被视为一种“不公平贸易”行为.(现实中极少见)持续性倾销(persistentdumping)(无限期倾销)形成持续性倾销的三个条件:(1)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2)企业在国内外市场所面临需求弹性不同;(3)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是完全隔离的。倾销不过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战略7.4.3反倾销与反倾销税倾销使进口国同类企业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压力,国内生产者会要求政府采取反倾销(anti-dumping)政策措施。反倾销的一般做法是征收反倾销税。反倾销税是指,进口国政府在确定外国出口商销售到本国市场的商品有倾销行为时,对该商品所征收的进口附加税。反倾销税的影响。减少国内对低价进口品的需求;保护国内同类商品的生产者。7.5其他非关税壁垒1、歧视性的政府采购2、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3、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4、繁琐的手续(法国包爱迪尔斯的海关小屋)本章小结根据国际贸易理论,一国对外贸易应采取不干预的态度,但现实中,出于各种理由,各国大都会对对外贸易采取种种干预手段,这些干预手段可分为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两大类。进口关税的征收对一国的生产者有利,但不利于国内消费者,在小国情形下。进口关税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在大国情形下,关税的
本文标题:国际经济学第七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72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