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图像与机器视觉产品手册
2.1为什么要使用光源机器视觉系统的核心是图像采集和处理。所有信息均来源于图像之中,图像本身的质量对整个视觉系统极为关键。而光源则是影响机器视觉系统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照明对输入数据的影响至少占到30%。通过适当的光源照明设计,使图像中的目标信息与背景信息得到最佳分离,可以大大降低图像处理算法分割、识别的难度,同时提高系统的定位、测量精度,使系统的可靠性和综合性能得到提高。反之,如果光源设计不当,会导致在图像处理算法设计和成像系统设计中事倍功半。因此,光源及光学系统设计的成败是决定系统成败的首要因素。在机器视觉系统中,光源的作用至少有以下几种:照亮目标,提高目标亮度;形成最有利于图像处理的成像效果;克服环境光干扰,保证图像的稳定性;用作测量的工具或参照。由于没有通用的机器视觉照明设备,所以针对每个特定的应用实例,要设计相应的照明装置,以达到最佳效果。机器视觉系统的光源的价值也正在于此。3.1镜头基本构成常见的以成像为目的的镜头,可以分为透镜组和光阑两部分。■透镜单个透镜是进行光束变换的基本单元。常见的有凸透镜和凹透镜两种,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也称为会聚透镜或正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也称为发散透镜或负透镜。镜头设计中常常将这两类透镜结合使用,校正各种像差和失真,以达到满意的成像效果。■光阑光阑的作用就是约束进入镜头的光束成分。使有益的光束进入镜头成像,而有害的光束不能进入镜头。根据光阑设置的目的不同,光阑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几种:孔径光阑:它决定了进入镜头的成像光束的多寡(口径)。从而决定了镜头成像面的亮度,是镜头的关键部件之一。通常讲的“调节光圈”,就是调节孔径光阑的口径,从而改变成像面的亮度。视场光阑:它限制、约束着镜头的成像范围。镜头的成像范围可能受一系列物理的边框、边界约束,因此实际镜头大多存在多个视场光阑。例如,每个单透镜的边框都能限制斜入射的光束,因此它们都可以算作视场光阑;CCD、CMOS或者其它感光器件的物理边界也限制了有效成像的范围,因此这些边界也是视场光阑。消杂光光阑:为限制杂散光到达像面而设置的光阑。镜头成像的过程中,除了正常的成像光束能到达像面外,仍有一部分非成像光束也到达像面,它们被统称为杂散光。杂散光对成像来说是非常有害的,相对于成像光束它们就是干扰、噪声,它们的存在降低了成像面的对比度,降低了系统的传函。为了减少杂散光的影响,可以在设计过程中设置光阑来吸收阻挡杂散光到达像面,为此目的而引入的光阑都称为消杂光光阑。一般地可以这样理解,透镜和光阑都是镜头的重要光学功能单元,透镜侧重于光束的变换(例如实现一定的组合焦距、减少像差等),光阑侧重于光束的取舍约束。3.2镜头主要参数焦距焦距(f’):概念上讲,无限远目标的轴上共轭点是镜头的(像方)焦点,而此焦点到(像方)主面的距离称为焦距。焦距描述了镜头的基本成像规律:在不同物距上,目标的成像位置和成像大小由焦距决定。■光圈/相对孔径光圈和相对孔径是两个相关概念,相对孔径(通常用D/f’表示)是镜头入瞳直径与焦距的比值;而光圈(通常用F表示)是相对孔径的倒数。■视场/视场角视场和视场角是相似概念,它们都是用来衡量镜头成像范围的。在远距离成像中,例如望远镜、航拍镜头等场合,镜头的成像范围常用视场角来衡量,用成像最大范围构成的张角表示(2ω)。在近距离成像中,常用实际物面的幅面表示(VdxH)成像范围,也称为镜头的视场。这两个概念的使用没有绝对的界限,视使用方便而定。■工作距离(Workdistance)镜头与目标之间的距离称作镜头的工作距离。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实际镜头并不是对任何物距下的目标都能做到清晰成像(即使调焦也做不到),所以它允许的工作距离是一个有限范围。■像面尺寸一个镜头能清晰成像的范围是有限的,像面尺寸指它能支持的最大清晰成像范围(通常用其直径表示)。超过这个范围成像模糊,对比度降低。所以在给镜头选配CCD时,可以遵循“大的兼容小的”原则进行。就是镜头的像面尺寸大于(或等于)CCD尺寸。■像质(MTF、畸变)像质就是指镜头的成像质量,用于评价一个镜头的成像优劣。传函(调制传递函数的简称,用MTF表示)和畸变就是用于评价像质的两个重要参数。MTF:在成像过程中的对比度衰减因子。实际镜头成像,得到的像与实物相比,成像出现“模糊化”,对比度下降,通常用MTF来衡量成像优劣。如下图所示,为某个镜头中心视场的MTF曲线。图中横坐标是空间频率,纵坐标就是MTF值。由于实际成像中总有像差存在,成像的对比度总是下降的,作为对比度衰减因子的MTF也总是小于1的。像面上任何位置的MTF值都是空间频率的函数。一般地,空间频率越高,MTF值越低,意味着高频信息对比度衰减更快。例如图中80Lp/mm的空间频率对应的MTF=0.52,意即对于中心视场来说,空间频率为80Lp/mm的信号成像对比度要下降大约一半(相对于实际目标来说)。畸变:理想成像中,物像应该是完全相似的,就是成像没有带来局部变形,如下图1。但是实际成像中,往往有所变形,如图2、图3。畸变的产生源于镜头的光学结构、成像特性使然。畸变可以看作是像面上不同局部的放大率不一致引起的,是一种放大率像差。(a)原图无畸变(b)桶形畸变(c)枕形畸变■工作波长与透过率镜头是成像器件,它的工作对象就是电磁波。一个实际的镜头在设计制造出来以后,都只能对一定波长范围内的电磁波进行成像工作,这个波长范围通常称为镜头的工作波长。例如常见镜头工作在可见光波段(360nm——780nm),除此之外还有紫外或红外镜头等。镜头的透过率是与工作波长相关的一项指标,用于衡量镜头对光线的透过能力。为了使更多了光线到达像面,镜头中使用的透镜一般都是镀膜的,因此镀膜工艺、材料总的厚度和材料对光的吸收特性共同决定了镜头总的透过率。如下图所示为某镜头的透过率曲线,不同波长光线的透过率是不一样的。■景深在不做任何调节的情况下,在物方空间内,可接受的能清晰成像的空间范围。超出景深范围的目标,成像模糊,已不能接受。■接口镜头需要与相机进行配合使用,它们两者之间的连接方式通常称为接口。为提高各生产厂家镜头之间的通用性和规范性,业内形成了数种常用的固定接口,例如C口、CS口、F口等。3.3相关技术■调焦对于镜头来讲,不同物距上的目标成像的像距是不同的。对于需要观察的目标,它的成像面不一定与相机感光面重合,为了得到清晰像,就需要调整成像面的位置使之与感光面重合,这个过程就是调焦。常见的调焦方式有两种:整组移动这种调焦方式,就是调节过程中整个镜头一起前后移动,带动像面随之移动,在像面与相机感光面重合时,成像最清晰。这种整体调焦方式,不改变镜头的光学结构,镜头焦距没有变化。单组移动还有一种调焦方式,就是调节镜头中的某一组透镜,使它相对于其他透镜前后移动,也能带动像面平移,最终使像面与感光面重合,达到成像清晰。这种调焦方式,改变了镜头的光学结构,镜头焦距有所变化(一般不大)。例如,前面的透镜组对无穷远的目标成像在Image面上(也是CCD感光面位置),后工作距离L’,现在要对近处目标成像,像面位置在Image’,为了成像清晰需要调焦。一种办法就是整个透镜组一起相对CCD往前移动,使后工作距离扩大到L’’,CCD感光面与像面重合,成像清晰。这种办法就是整组移动式调焦。如下图所示。还有一种调焦办法:只移动透镜组中的某一(或几个一起)单透镜,也能达到调焦的目的,如下图所示。将第四透镜从位置A向前移动到A’,对近距离的目标来说,成像面也回到与CCD重合的位置,使成像清晰。这种调焦方式就称为单组移动式调焦。■变焦(Zoom)所谓变焦,指的是镜头本身可以通过调节,使焦距有较大的变化范围(通常用焦距变化的倍数来衡量,例如4倍变焦指最大焦距是最小焦距的4倍)。这种镜头使用中,可以通过变焦,改变成像放大倍率(在“大场景”和“局部特写”之间随意转换),适应性强,使用范围很广。变焦的实现方式:变焦过程中,通过光学系统中的两组(或更多)透镜相对移动,改变整个系统(镜头)的组合焦距,且同时保证像面位置不动,使图像放大倍率改变而且成像始终清晰。它与单组移动式调焦是不同的,单组移动式调焦意在改变成像面的位置(虽然也会引起镜头焦距的微小改变);而变焦意在改变镜头的焦距(一般都是数倍的改变),它要求稳定像面不动。■自动光圈调节镜头的光圈,实质上是改变了孔径光阑的孔径大小,从而改变了进光量,达到成像面亮度调节的目的。这个过程,可以手动完成,也可以通过电机驱动来完成,后一种实现方式就是自动光圈调节。■远心(焦阑)镜头远心光路,一般地,可以分为物方远心光路和像方远心光路两种。孔径光阑位于镜头像方焦面上(“焦阑”因此得名),入瞳位于物方无限远处,这样的光路称为物方远心光路。这种光路的特点:物方入射主光线(红色表示)与光轴平行。孔径光阑位于物方焦面上,出瞳位于像方无限远处,这样的光路称为像方远心光路。这种光路的特点:像方出射主光线(红色表示)与光轴平行。这两种光路本质上是相通的,是同一种光路(焦阑)的正向和反向应用。它们较多的出现在测量仪器中,结合实际的应用会表现出各自的特点,需要加以注意。物方远心光路的成像特点:像的大小对物距不敏感,但是对像距很敏感;而像方远心光路的成像特点是,像的大小对物距很敏感,但是对像距不敏感。采用这两种远心光路设计制作的镜头,分别称作物方或者像方远心镜头。3.4镜头的分类镜头种类繁多,已经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体系,以适应各种场合条件下的应用。对镜头的划分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按工作波长分:X-ray、紫外、可见光、近红外、红外变焦与否:定焦、变焦工作距离:望远物镜(物距很大)、普通摄影镜头(物距适中)、显微镜头(物距很小)其它类别:线阵镜头:配合线阵相机使用的镜头。采用扫描式的工作方式,需要镜头与目标相对运动,每次曝光成像一条线,多次曝光组成一幅图像。线阵扫描成像的特点:CCD线阵方向的图像分辨率固定,而在目标的运动方向上,空间采样频率与运动的相对速度有关。从成像的角度讲,线阵镜头和其它类型的镜头并没有本质的差异。只是对镜头的使用方式不同而已。显微镜头:为了看清目标的细节特征,显微镜头一般使用在高分辨率的场合。它们基本的特点是工作距离短,放大倍率高,视场小。4.1芯片的分类4.1.1CCD和CMOS芯片在机器视觉中主要采用的两类光电传感芯片分别为CCD芯片和CMOS芯片,CCD是Charge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的缩写,CMOS是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Transis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缩写。无论是CCD还是CMOS,他们的作用都是通过光电效应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电压/电流),进行存储以获得图像。CCD芯片出现于1970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W.S.Boyle和G.E.Smith首次提出了CCD的概念,随后建立了以一维势阱模型为基础的非稳态CCD的基本理论。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发展,CCD技术以图像质量的优势成为成像器件中的主导技术。CMOS技术出现于1969年,比CCD还早一年,但由于存在成像质量差、像敏单元尺寸小、填充因子(有效像敏单元面积与总像元面积之比)较低(10%--20%)、响应速度慢等缺点,只能用于图像质量要求低的场合。直到1989年,出现了“主动像敏单元”(有源)结构。它不仅有光敏元件和像敏单元寻址开关,而且还有信号放大和处理等电路,提高了光电灵敏度,减小了噪声,扩大了动态范围,使CMOS图像传感器的一些性能参数与CCD图像传感器相接近,而在功能、功耗、尺寸和价格等方面要优于CCD图像传感器,所以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CCD和CMOS尽管在技术上有很大的差别,但基本成像过程都同样按以下步骤:1.光电转换(将入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2.电荷收集(以一定的形式收集并贮存代表入射光能量的电荷信号);3.信号转换与输出(CCD以模拟信号的形式输出,CMOS可以直接输出数字信号)它们的区别在于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机制来实现以上功能。
本文标题:图像与机器视觉产品手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83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