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问题的有效性每一节课中,教师都会提出大量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我们也常常能碰到教师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中出现了冷场的情况。所以,教师对于自己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一定要进行反复的推敲,确定这些问题是不是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是不是学生能够回答的问题,是不是会引起歧议,对学生的思维有没有提升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个问题都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最终为教学服务。【案例】师:我们刚才已经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请观察一下,你觉得哪几句口诀最容易记住,哪几句最难记?生:(无人举手愿意回答)师:那在背5的乘法口诀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许多学生都举起了小手,争着要回答)生1:“二五一十”这句口诀中的“一十”跟我们平时说的不一样,但也不要说成“二五得十”。生2:“五五二十五”后半句是“二十五”,是三个字了,以前我们学的口诀后半句都只有两个字,这也要注意。生3:5的乘法口诀的后半句都是逢五逢十的【分析】5的乘法口诀比较容易记忆,再加上好多学生在暑假里已经在练习背口诀了,因而要让学生说说哪几句口诀最容易记住,哪几句最难记,确实不大好回答。更何况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根本不能理解老师的问题。二、评价方法的有效性《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并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但是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度”。【案例】(复习1~5的乘法口诀,学生看算式说口诀。)师:1×1=1生:一一得一。师;你真棒!师:4×5=20生:四五二十。师:你太棒了!送你一颗小星星。……【分析】目前的课堂是一味表扬的天下。大家都害怕一不小心被别人说成: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表扬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一味地追求激励的方式大可不必,它反而失去了激励性评价的价值和意义,削弱了激励的作用,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长期下去学生也许会迷失了自我。三、教材处理的有效性教材是结果,需要我们认真的去研究;教材是素材,需要我们去灵活地选择;教材是资源,需要我们去有效的开发。如何有效的开发教材,其中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活化教材”。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育不仅不应该使学生厌恶学习,而且应该使学生有被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吸引诱导着学习,获得这种吸引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活化教材。【案例】在第七单元的乘法认识(二)的教学难点是认识乘、除法的竖式,笔算表内乘除法,特别是除法竖式的掌握。因为除法的竖式和其他3种运算的竖式有很大区别,而且在笔算除法时综合运用了乘法、减法、除法3种运算。【分析】在学本单元知识前学生已经在第一、四单元学习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生学习了这两部分知识后,编制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已经基本掌握,这对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是一个良好的基础,但7-9的乘法口诀和前面的内容有所不同,口诀句数多、数字大、容易混淆,而且学生基础状况参差不齐。可能有的学生早就熟记了口诀表的所有内容,上课时不愿意参与编制口诀的过程,而是急于表现自己;可能有些学生一节课下来也不能熟记口诀。这就要求老师们在课堂教学时,高度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既要让进度快的学生静下心来细细领会口诀的意义,又要让进度慢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树立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共同进步。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如何多角度的进行有效教学,还需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和探索。关注课堂提构建有效引导——关于“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沙龙纪要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一次专题交流活动,围绕“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吴存明(江苏省优质课一等奖,江苏省、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一次专题交流活动,围绕“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毋庸置疑,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而引导的主要途径在于提问。实践表明,很多特级教师、名师的课堂区别于普通教师的地方,就是更加擅长于通过教师的课堂提问,来引发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精彩对话的。然而,课堂提问对于我们的数学教学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和作用呢?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有哪些“低效提问”的现象?我们该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因此,我们今天有必要就这些问题作一次专题的研讨。葛家生(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刚才主持人说得很对。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全部教学技能的主要组成部分,甚至有人把教师称为“职业提问家”。形象地说,教师精准的课堂提问往往就像投入水池中的一颗石子,能使课堂这片水池波澜起伏、有声有色,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和心灵的浪花,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如果一名教师能够在课堂提问上多下功夫,课堂教学的水平必将大有提升。在这里,我想简单的界定一下,“提问”即提出问题求答。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师的教学看,课堂提问起着传递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信息,教师从而调整教学方案等积极作用。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课堂提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包括:①激发学习动机;②引导学生思维;③经历思维过程;④培养相关能力;⑤巩固所学知识等。正如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所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邢光富(溧水县数学学科带头人):其实,提问其实是一种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学形式,提问的历史几乎与教育的历史一样久远。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认为:“学生在知识的获得上,并非教师把知识移植入学生的心灵。而在于教师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所以好的问题就是好的接生婆,能更好地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在我国,早在《学记》中,就有较为系统的关于“善问”、“善待问”的经验表述。大教育家孔子倡导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以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法的共同实质就是对提问艺术的创造性运用。在当代,课堂提问依然魅力不减,提问仍然是使用最频繁的一种课堂教学技能与艺术,我们几乎找不到一节自始至终没有提问的课堂,正如日本教育家斋藤喜博所称:课堂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张琴(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刚才两位老师梳理了提问的意义,回顾了提问的历史,让我们对课堂提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上学期,我校数学课题组也曾对一位青年教师的课进行了录像摄录之后,对提问类型作了频次统计,进行了一次量的分析。提问类型频次统计表提出问题的类型频次百分比*和数学无关的问题11.3%*常规管理性问题1317.1%*记忆性问题3343.4%*理解性问题2634.2%*推理性问题33.9%*创造性问题00我们发现:在这节课上,从课堂提问的频度来看,教师提问76次,平均每分钟提问接近2次,表明教师提问的频率过高。如果发问频率能保持在平均每分钟提问1次左右,也许能给学生创设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思考和交流。另外,从提问的类别来看,以记忆性和理解性问题为主,提问技巧比较单一,类似于“这样对不对?”“可不可以?”“同意吗?”这样的记忆性问题所占的比例为43.4%,比例较大;“理解性问题”次之,占34.2%。显然,统计数据反映出这节课的提问类型不太合理,注重了检查记忆和理解,但却极少有创造性的、批判性的问题,恰恰忽略了提问对于开发思维、启迪智慧的重要功能。吴存明:张老师的调查数据值得我们深思!的确,反思我们的教学,课堂提问的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比如:①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②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③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在有限的课堂40分钟时间内,这样的一些提问不能很好地促使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产生一种“思考”、“质疑”、“探索”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这些提问就是“低效提问”,甚至是“无效提问”。那么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到底有哪些“低效提问”的现象?请大家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举例谈谈。俞抢英:说到“低效提问”,我想到前不久我自己五年级《圆的面积》一课,就犯了提问大小不当的弊病。我先让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实现转化,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教师在“转化”这一环节上处理得非常好,通过四次转化(把一个圆分别等分成4份、8份、16份、32份),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接着,就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此时,学生面面相觑,无所适从。后来我反思在该课例中造成学生无所适从的原因是,老师提出的问题过大,不具有启发引导的作用,而且时机也不恰当。在实现转化以后,其实我应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将问题分割成三个小问题:①圆的面积与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②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③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什么?这样的提问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罗白春(溧水县优秀青年教师):我也来举个“低效提问”的现象:提问开放过度,少了数学味。在二年级《认识乘法》一课上,一位老师为了创设情境,投影打出情景图后,问道: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看到了什么?课堂上立即热闹起来,学生1:图中有小鸡还有小白兔在野外玩;学生2:图中有大树和草地;学生3:图上还有小桥、流水;学生4:水中还有小鱼在游呢……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五六分钟过去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而老师也不着急,学生还不断有新的发现,但却仍旧是在“看图说话”,俨然成了语文说话课……其实在新版本的教科书上,我们经常对情景图这样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学生总是说不到点子上呢?是这幅情景图有问题吗?其实该课例中的情景图本身没有问题,而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有问题。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让他们会不自觉地像语文课中的看图写话那样去观察,而教师的提问并没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进行观察,所以出现上述对话是很正常的。李小余(低年段骨干教师):刚才罗老师说的提问开放过度,确实很具有代表性。其实去年我在上这一节课时,同样用这幅情景图导入,但我提出的问题是这样的:小朋友们,图上有几种动物在野外活动啊?(鸡和兔2种)它们是怎么活动的?(一堆一堆的)你能告诉老师图上有几只小白兔和几只小鸡吗?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样富有“数学味”的问题,能很快将学生引入数学学习“认识乘法”的情境之中。吴存明:实际上,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低效提问”现象还有很多,比如提问“关注了优等生,而忽略了后进生”,又如提问“关注教师问学生,而忽视了鼓励学生问老师”等。那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或许是一线教师更为关注的,也是我们进行此次专题研讨的重点做在。希望大家能就此畅所欲言。张云兰(溧水县教坛新秀):我来打头炮吧。我以为,教师要注重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提高提问效率。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要有“生活味”也要有“数学味”,同时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例如在教学《角和直角》时,我请学生找出下列图形的直角:学生汇报后,发现圆中没有直角,教师提出:谁能制造一个直角呢?此时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片,折画等方法呼之欲出,学生情绪高涨,哪怕是平时有困难的学生也乐意去创造角,找回了失去多时的自信,脸上洋溢着成功的满足和快乐。王海燕(溧水县教坛新秀):我认为,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在于事先预设一个适宜的问题。那么如何设计一个适宜的问题呢?要注意一下三点:①创设情境,问在学生兴趣点上。②分析学生,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③研究教材,问在学生有疑难处。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难点之一是让学生明白“余数小于除数”。在多位学生板演多条有余数的除法式子后,比较艺术地提出一个问题:“在计算过程中,你有哪些地方要提醒我们同学的?”而不是直截了当地问:“你在解题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本文标题: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84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