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婴幼儿教育概述一、开始教育的年龄问题二、婴幼儿教育的实施形式三、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学前教育四、学前教育对婴幼儿发展的作用一、古代殷周:“自为赤子时,教固已行矣。”《礼记.内则》:“子能食食,教以右手。……”魏晋南北朝《颜氏家训》:“婴稚”时期起“便加教诲”,认为“教儿婴孩”有道理;并强调父母不能“无教而有爱”。宋代朱熹:“生子必择乳母”,“乳母之教,所系尤切”柏拉图第一次提出了儿童从出生起就在专门机构中养育的学前公共教育思想。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1632)。全面地论述了儿童出生后头6年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提出了学前家庭教育的体系。一开始教育的年龄问题返回现代1、学前教育机构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2、中国在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注意到设置学前教育机构。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包含《蒙养院章程》。3、康有为、蔡元培都曾提出儿童公育的主张。20世纪初,各地先后设置了少数幼儿园。4、先仿效日本,后学习欧美,受教会的影响较大。返回儿童出生就应该教育,学前教育教育是对从出生到小学前的儿童进行的教育活动。结论返回二、婴幼儿教育实施的形式•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伴随人类发展的历史而出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儿两者并重、并存,应统一、协调作用于学前儿童的发展。返回(一)学前家庭教育的特征1.领先性——家庭是儿童出生后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幼儿接受的最早的教育。2.长久性——家庭教育伴随儿童成长的全过程,乃至一生。3.单独性——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儿童个体。4.随意性——家庭教育质量受父母意愿和能力影响较大,缺乏目的性、计划性。5.随机性——家庭教育分散于家庭生活的过程中。返回(二)学前社会教育的特征1.群体性——在教育机构中,同龄儿童一起接受教育。2.目的性——教育机构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受国家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制约。3.计划性——对于实现培养目标,有机会的安排教育活动。4.多样性——学前教育机构的形式多种多样。返回三、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学前教育(一)学前教育地位的提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对儿童问题关注增加。1.“儿童优先”:1990年9月召开的“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两个决议:《关于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2.我国于1992年制定《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包含10大目标,8项措施和监督机制。P2193.学前教育已纳入教育体系,且向前延伸到胎教。返回三、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学前教育(二)实施科学化的学前教育1.要实施胎教。“席不正不坐”,康有为和蔡元培都提倡设立“胎教院”。营养胎教--合理平衡的营养是做好胎教的前提。营养不良会影响母体和胎儿的健康:营养过多可使母亲肥胖和胎儿过度增长体重成为巨大儿,从而增加新生儿的多种并发症。情绪胎教--孕妇接受美感和愉快心情都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胎脑健康发育。音乐胎教--改善脑部供血,优美的音乐可促进胎儿大脑发育,提升孩子对音乐的敏感性。使人产生美好遐想的曲调如部分古典音乐,舒缓、平和、宁静的旋律,符合心跳节拍的节奏,中等音量,适合做胎教音乐。语言胎教--父母可以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美好事物通过自己声音传递给胎儿。语言胎教是父母与胎儿建立联系最佳通道。肤触胎教--触摸训练可促进胎儿的动作能力,通过对胎儿皮肤的刺激,能传达到大脑,促进大脑发育。运动胎教--适当的运动有利于顺利分娩,并使母亲释放紧张情绪,促进母亲新成代谢,增加胎儿子宫内活动,使羊水摆动,刺激胎儿皮肤,有利于大脑发育。返回(二)实施科学化的学前教育2.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生存环境园内环境和园外环境(社会环境)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3.依据大脑功能的发展规律施教6岁前以开发右脑活动为主,右脑主管感知觉、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活动;大脑发展的五个快速成长期:3~10个月,2~4岁,6~8岁,10~12岁,14~16岁。开发右脑要把握快速成长期,并适当开发左脑。返回(二)实施科学化的学前教育4.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避免不适当的早期定向化培养。所谓专长定向培养,往往是家长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期望,而不是根据孩子的实际,自作主张地决定将孩子朝什么方向培养。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的就是强迫孩子练琴学画。我们认为,为了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或者孩子确有这方面的兴趣爱好,教孩子练琴学画,这本是无可厚非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许多孩子对练琴学画并无什么兴趣爱好,或者本身虽有些喜好,但在家长的层层加码下,使原有的乐趣变成了一种负担,一种包袱。很显然,这样的定向培养是不值得提倡的。实践也证明,这种做法往往有害无益,其结果与我们家长的愿望背道而驰。返回(二)实施科学化的学前教育5.根据儿童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以游戏作为最主要的活动形式,高年龄段要侧着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儿童的认识感性、直接,所以要用感性的东西吸引他,提供宽松的环境让儿童活动返回(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生存与发展问题1.优质幼儿教育的需求2.以质量求生存发展3.转变管理方式4.依托社区,多样化发展学前教育返回四、学前教育在婴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一)促进胎儿的发展(二)促进新生儿的发展(三)诱导学前儿童的发展返回第二章现代儿童观与现代学前教育的趋势一、现代儿童观二、现代儿童教育的新趋势返回一、现代儿童观有关儿童权利的几个条约:195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44界联大通过《儿童权利公约》1990年,联合国“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提出“儿童至上”的新的儿童观。我国:1991年,签署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制定《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199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4年通过《母婴保健法》返回一、现代儿童观现代儿童观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儿童是“人”,具有人的一切权利(二)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和满足儿童各种发展需要(三)儿童有个体差异(四)儿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假定17岁智力水平为100%,那么4岁前发展了50%,8岁前发展了80%,其余的20%在以后的10年里发展起来的。敏感期:P231(五)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影响人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分析)(六)男女平等(我国有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现代人应该转变观念)返回二、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趋势(一)现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多样化1.蒙台梭利20世纪上半叶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教育家。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进行了举世闻名的“把教育缺陷儿童的方法用于教育正常儿童”的教育实验,创造了教育的奇迹。1909年发表了代表作《蒙台梭利教育法》,1933年出版了《童年的秘密》较全面地论述了她关于学前教育的独特观点,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育法传遍了全世界。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是以她的儿童观为依据的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1、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教师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环境。合适的环境要具备以下要素:2、注重感官训练,并设计发展感官的教学材料(重视感觉教育)。3、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和自我教育:没有一个人是由别人教育出来的,他必须自己教育自己。4、教师的作用:教师不是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机器,而是一个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返回合适的教育环境(1)自由的气氛(2)结构和秩序(3)真实和自然(4)和谐和美感(5)拥有符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体现对儿童的教育要求,包含有丰富教育内容的教具材料。返回感官训练她设计和发展感官的一套教材、教具有:(1)帮助儿童辨别物体的光滑、粗糙、冷热、轻重和大小、厚薄、长短及形体的触觉练习教具和活动;(2)鉴别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长短及形体的视觉练习教具和活动;(3)使儿童习惯于辨别和比较声音的差别,培养他们初步的审美和鉴赏能力的听觉训练教具和活动;(4)提高儿童嗅觉和味觉灵敏度的嗅、味觉训练教具和活动。返回蒙氏教具返回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的意义•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也受到不少批评,主要是指责她的教育偏重智能而较忽视幼儿情感的陶冶,忽视幼儿的社会化活动;其感觉教育教具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过于狭隘、呆板,操作法过于机械等。然而,尽管如此,蒙台梭利教育的伟大功绩、对世界幼儿教育的巨大贡献是不可否认的,她的理论的基本精神,特别是重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重视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我学习,重视环境的作用,以及她对教师作用的观点等等,无论在蒙泰梭利时代还是今天,都具有不衰的生命力。返回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1.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图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在皮亚杰看来,图式可以说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2.在认知发展理论中,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物吸收一样。返回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3.顺应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顺应是与同化伴随而行的。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应的过程。可见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4.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滤的过程。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用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应,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返回开放教育思想开放的课程与教材、开放的学习方式、开放的学习空间、开放的教师管理、开放的辅导制度、开放的人际关系……返回开放教育思想开放教育是:1.一种态度2.一种自由3.儿童中心式教育返回(二)学前教育模式多元化几种模式:单科作业模式综合主题课程活动教育课程游戏课程一日活动课程返回(三)学前教育机构类型的多样化和社区化办学主体性质:个体、家庭、集体、单位、政府;机构类型:托儿所、幼儿园、儿童乐园、玩具图书馆、流动幼儿园、游戏小组、家庭托儿中心返回第三章各年龄婴幼儿的教育要领一、出生到周岁小儿的教育(一)给儿童提高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满足感母乳喂养:(二)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三)提供适当适量的玩具返回1.发展视觉的玩具2.发展听觉的玩具3.发展手的动作的玩具4.发展站立和行走的玩具5.娱乐玩具6.家庭自制玩具7.图片与图书8.玩具的指导返回(四)听音乐实验证明,从新生儿出生开始让他每天听几次同样的音乐唱片,每次几分钟。到了第4个月,婴儿就会自己打拍子,表示他喜欢这个音乐。每当他哭时,只要一听到这个音乐就会转哭为笑。孩子上小学后,都是成绩优秀、品德良好的孩子。当孩子听音乐时,最重要的是,大人应尽量抽出时间陪着一起听,并用面部的神情、喃喃的语言、手的动作等,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转达给孩子。返回(五)说儿歌儿歌的特点:儿歌的特点是词句简短,结构简单,想像丰富,而且富有韵律和节奏,所以儿歌是非常适合宝宝的。在宝宝小的时候,时常和他说儿歌,对宝宝实在是太重要了。首先,儿歌对宝宝和语言发展大有好处。因为儿歌朗朗上口,合辙押韵,宝宝爱听,也容易跟着妈妈学。其次,儿歌短小精悍,便于宝宝记忆,宝宝一学就会,增强了宝宝的自信心,锻炼了宝宝的记忆力。第三,通过说儿歌,还能扩大宝宝的知识面,使宝宝学会使用形象语言,描述动物及事物特征。怎样念儿歌:首先,要选一些适合婴儿特点、有情趣、音乐性强、琅琅上口、篇幅短小的儿歌,经常念给宝宝听。其次,在给宝宝念儿歌时,要面对着宝宝,速度稍慢,发音准确,口形夸大一些,给宝宝以准确的声音刺激。再次,要面带表情,边念边加一些动作,使儿歌对宝宝有吸引力。有时,您还可以帮助宝宝边听儿歌,边动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坚持每天给宝宝念儿歌,几首儿歌可以轮流着念给宝宝听,其间每首儿歌都要反复地念几次。返回(一)在游戏中教和学1.促进全面发展的游戏2.练习运动的游戏3.认识物品的游戏4.练习创造的游戏5.练习概
本文标题:婴幼儿教育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99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