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土壤地理学考试重点及答案解析
绪论1.土壤的概念: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2.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3.单个土体——土壤剖面的立体化,水平切面近似六边形,垂直于地表的面即为土壤剖面。是土壤的最小体积单位。4.聚合土体——由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相似的多个单个土体组成,是具体的土壤景观单位,是土壤野外调查与制图的重要对象。5.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土壤发生层(最基本有三个A层:淋溶层、B层:淀积层、C层:母质层)土壤发生层的A层是指()A淋溶层B淀积层C母质层D腐殖质层土壤发生层的B层是指()A淋溶层B淀积层C母质层D腐殖质层6.土壤剖面中土壤发生层(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土体构型(土壤剖面构型)7从土壤在地理环境中所占据的空间位置看,它正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交接地带,是连接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枢纽,是结合有机自然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中心环节。8.俄罗斯B.B.道库恰耶夫的成土因素学说土壤的形成受制于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五大自然要素。五大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土壤的组成、性质与分布。19世纪70~80年代俄罗斯学者B.B.道库恰耶夫提出了成土因素学说A俄国威廉斯B德国马伯特C俄国道库恰耶夫D美国马伯特9.世界上有关土壤地理的最早文献:《尚书·禹贡篇》A《管子·地员篇》B《尚书·禹贡篇》C《说文解字》D《周礼》、《齐民要术》第一章1.土壤的本质属性——肥力特性。A营养结构B形态结构C肥力特性D自净力2.土壤矿物质主要源于成土母质,按成因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A)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它对土壤的矿质元素含量和性质影响很大A原生矿物B次生矿物C可溶性矿物D土壤矿物下列属于原生矿物的是(C)A石英、蒙脱石B高岭石、蒙脱石C正长石、白云母D铁铝氧化物、水花云母3.土壤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分化的碎屑物,原来的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4.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花学成分和构造都经过改变,不同于原生矿物。5.土壤原生矿物对土壤肥力的贡献: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矿质养分,对植物体起支撑作用。6.土壤次生矿物主要种类: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类和次生铝硅酸盐类。A氧化锰矿物B氧化铁铝矿物C次生铝硅酸盐类D氧化硅矿物7.根据次生铝硅酸盐类矿物结晶构造中硅氧片和水铝片的数目和重叠方式的不同,分为:1∶1型、2∶1型、2∶1+K+型根据次生铝硅酸盐类矿物结晶构造中硅氧片和水铝片的数目和重叠方式的不同,分为:1∶1型、2∶1型、2∶1+K+型A1:1B1:2C2:1D2∶1+K+型根据次生铝硅酸盐类矿物结晶构造中硅氧片和水铝片的数目和重叠方式的不同,分为:1∶1型、2∶1型、2∶1+K+型A1:1B1:2C2:1D2∶1+K+型8.土壤次生矿物对土壤肥力的贡献:次生粘土矿物是土壤矿物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胶体特性,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吸附性、胀缩性、粘着性、结构性等);同时,其吸附性的存在,使土壤具备了保肥与供肥能力。9.土壤有机质:土壤中各种含碳有机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这些残体的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以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humus)等。主要来源为人工施用的有机肥料,以及人畜排泄物和栽培作物的根须和根的分泌物。按化学成分可以分为: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木质素、含磷、含硫化合物、脂肪等。10.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1.是植物养料的源泉2.具有离子代换作用、络合作用和缓冲作用3.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4.是植物生长激素11.根据土壤水分的收支情况划分,土壤水分平衡类型有1.淋溶型2.非淋溶型3.渗出型或上升型4.冻结型12.凋萎系数:当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13.土壤气体交换的意义:土壤气体交换直接关系到土壤空气的组成,特别是土壤空气中O2的含量:1.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通气不良的情况下,好气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降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度,并产生还原产物,不利于植物吸收利用,甚至对植物产生毒害。2.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如果ODR0.02μg/(cm2.min)时,植物根系停止生长或死亡,降低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14.俄国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把土壤剖面分为三个发生层主要有:腐殖质积累表层(A)、过渡层(B)、母质层(C)15.各粒级土壤颗粒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土壤机械组成基本类型——砂土、壤土、粘土A粒土B壤土C沙土D块土最适宜植物生长发育的土壤质地类型是A粒土B壤土C沙土D粘土16比较三种土壤质地的优劣:砂土:以砂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保肥性能弱,土壤有机质分解快,土壤相对贫瘠。热容量小,土壤温度变化剧烈,易受干旱和寒冻威胁。颗粒松散,易耕作、适宜性强、供肥快。农业利用时,应以施用有机肥为主,并把握“少吃多餐”的原则。粘土:以粘粒为主,通气、透水性差,而保水蓄水保肥性能强,土壤有机质分解缓慢有利于积累,土壤养分含量丰富;热容量大,土温变化迟缓,颗粒细小,黏着性强,易耕性差。农业利用时,常需“客土”,以改善其质地状况。壤土:兼有砂土和粘土的优点。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性较强,土温比较稳定,耕性良好,适耕期长,是最适宜植物生长发育的土壤质地类型。17.植物需求最大的三种元素是:氮、磷、钾A氧B钙C钾D镁18.非特异性土壤有机质——化学上已知的普通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生物残体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特异性土壤有机质——腐殖质,由分解产物合成的,是土壤中特有的、结构极其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19土壤腐殖质——特异性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有机质分解产物重新合成的在组成、结构和性质上具有共同特征,又有差异的一系列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统称。20.一般情况,腐殖质主要指胡敏酸和富里酸。土壤吸收性能的几种类型中只有物理化学吸收——既能吸收,又能交换,既保肥又供肥,对土壤肥力的贡献最大。21.盐基饱和度: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BSP)22.土壤溶液的组成:无机盐类、有机物化合物、溶解性气体、污染物质。23活性酸度: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引起的酸度。潜在酸度: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AAl3+BFe2+CMg2+Dca2+第二章1.道库恰耶夫于19世纪末创立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基本观点: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各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成土因素的地理分布规律决定了土壤分布的地带性2.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共同决定着土壤的形成和发展。3.土壤绝对年龄——从当地新风化层或其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的时刻算起,到发育成目前的土壤所经历的绝对时间。土壤相对年龄——土壤的发育程度或发育阶段。用土壤剖面的分异程度来确定。4.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与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的统一。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地表各类岩石,经风化形成风化物(母质),岩石形态和性质发生改变,并释放大量矿质养分,为生物的着生创造了条件,同时,风化物受到大气降水的淋洗,或渗入地下水或受地表径流的搬运,最终流归海洋,在地壳内营力作用下形成海底沉积岩,海底沉积岩随地壳上升露出海面再次经受风化作用,并形成新的风化壳。这一过程称为地质大循环过程。物质的生物小循环过程:生物吸收母质中的养分,建造生命有机体,死亡后以有机残体形式积累在土壤表层,在微生物作用下,一部分通过矿质化,将保留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和养分转化为热能和矿质养分,供植物再度吸收利用,另部分通过腐殖化形成腐殖质,保留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并促进土壤形成和发展。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关系:物质的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地质大循环就不可能有生物小循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个循环过程是同时并存,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着,推动土壤不停地运动和发展。地质大循环过程总的趋势是植物养分元素的释放、淋失过程,而生物小循环则是植物养分元素的积累过程,它使有限营养元素纳入无穷利用的途径。地质大循环所形成的成土母质,尽管具有初步的通透性和一定的保蓄性,但它们之间很不协调,未能创造符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良好的水、肥、气、热条件。生物小循环可以不断地从地质大循环中累积一系列生物所必需的养料元素,由于有机质的累积、分解和腐殖质的形成,才发生并发展了土壤肥力,使岩石风化产物脱离了母质阶段,形成了土壤。5.土壤发生层划分和命名6.土壤熟化:通过各种技术措施,使土壤的耕性不断改善,肥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即生土变熟土的过程。熟化的土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结构良好,水、肥、气、热诸肥力因素协调,微生物活动旺盛,供给作物水分养分的能力强。土壤与成土因素的关系:1、土壤发育与母质的关系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它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中的一些性质,如坚实度、矿物组成和化学特性等都直接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和方向。母质中的磷、钾、钙、硫和其他元素也影响着土壤的自然肥力。①许多土壤的属性都继承了母质的性质。如酸性岩母质含石英、正长石、白云母等抗风化力强的浅色矿物较多,多形成酸性的粗质土。②不同母质对土壤次生矿物也很有影响。如酸性岩中的钾长石发育的土壤以高岭石为多;下蜀黄土以水云母为主。③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其养分情况也不同。如钾长石风化后形成的土壤有较多的钾;斜长石风化后所形成的土壤有较多的钙。④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质地粗的母质上形成的土壤质地也较粗,质地细的母质形成的土壤质地也较细。如发育在残积物上的土壤中含石块较多。⑤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母质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地带性土壤是砖红壤和红壤等,但在石灰岩和紫色岩上发育的土壤,因含有大量碳酸钙,阻滞和延缓了富铝化作用的进行,因而分别发育成为石灰土和紫色土。2、土壤发育与气候的关系气候因素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而土壤水热状况又直接或间接影响风化过程,影响植物生长,微生物活动,以及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产生一定性质和类型的土壤,因此,气候是土壤地理分布的基本因素。①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矿物风化有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其速度和温度有关。②气候对次生矿物的影响。一般情况是,降水量增加,土壤粘粒含量增多。因此,不同气候带的土壤中,具有不同的次生粘土矿物。③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着重要作用。过度湿润和长期冰冻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而干旱和高温,好气微生物比较活跃,有机物易于矿化,不利于有机质积累。如,黑土地区冷湿,腐殖质含量高,栗钙土地区干旱,腐殖质含量低。④不同气候带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也不同。草甸土中微生物数量最多。⑤一般说,土壤中物质的迁移是随着水分和热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如,我国自西北向华北逐渐过渡,土壤中的CaCO3、MgCO3、Na2CO3等盐类的迁移能力不断加强;从华北从东北过渡,除钾、钠、钙、镁等元盐基淋失外,铁、铝也自土壤表层下移。⑥气候影响着土壤分布规律,尤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同气候带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类型,如寒温带分布着灰化土,温带分布着暗棕壤,暖温带分布着棕壤,亚热带和热带分布着红壤和砖红壤。3、土壤发育与生物的关系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同时又是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者。它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其中植物,尤其是高等绿色植物及其相应的土壤微生物类群,对土壤的作用最为显著。①不同的植被类型所形成的有机质性质、数量和积累的方式各有不同,因而对成土过程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如,木本植物的枝叶以凋落物的形式堆积于土壤表层,因而剖面中腐殖质是自表层向下急剧减少;而草本植物的根系占很大比例,因而剖面中腐殖质是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②地带性土壤一般有它特定的植物群系。如灰化土分布在针叶林和真菌为主的微生物相结
本文标题:土壤地理学考试重点及答案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02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