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在语文中学生活萍乡实验学校肖莎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课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我的大学古汉语老师就说过:“如果中国人自己都不对母语感兴趣,还期盼外国人吗?”传统的语文授课因为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之本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很容易变成枯燥的知识输灌。记得安徽语文名师黄维陆老师来我校与老师开座谈会时,强调了一点:“语文课便要有语文味,能体会到语文离生活很近。”当时令我等年轻语文教师着实思考良久,怎样让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语文特级教师程翔说过:“语文是学生成长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营养;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从语文的角度为学生奠定一个文化的底子。”“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能对课文的字词句、写作技巧以及主题思想作出的客观的具有一定认同度的理解。”我想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语文的生活功用:在生活中能运用字词句进行准确的表达,并引起别人的共鸣。那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生活功用的教育呢?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通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远的学习效果不会显现。提倡素质教育,改革课堂语文教学,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语2文特级教师程翔先生说:“年轻老师是想怎么讲的好,优秀教师是在想怎么教得好。”曾经作为新老师的我为了达到与学生共鸣的目的,在创新上走入了误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追求表面的课堂活跃不是课堂的生动。诚然,教学的生动确实需要情绪热烈,气氛活跃,但就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来看,不同的课文应该创造不同的课堂气氛。比如《风筝》是一篇令人深思的课文,就应该在严肃的气氛中进行。因此,我们平常说的气氛热烈只是课堂气氛中的一种。如果让学生笑笑而已,一笑了之,并无多大的思维价值,是追求表面气氛活跃,算不上教学的生动。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曾经认为课堂上问题提得多,教学就生动。这也是一种误解,并不是问题提得越多就越好,关键在于问题本身价值如何。三.缺乏教师指导的“放羊式”教学不是教学的主动,在教学自读课文时,为了体现所谓自读课的特点,一味“强调自己读,老师撒手不管,课堂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教学处于松散无度、放任自流的状态。四、教学手段的运用流于形式,恰当适时地运用运用挂图,录音,幻灯,投影,和电视等教学手段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感有利于创造生动的教学气氛,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但是有时教学手段的运用不注重教学实际,一味追求形式,这样的教学,不仅效果不好,没有生动感,反而显得拖沓、臃肿、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3以上的种种“创新”实际上只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为了真正体现素质教育,同时与生活紧密联系,我思考了以下几点:一.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的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将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我曾经和学生打了个比喻:“学习语文就像爬山,有的人只专注脚下的台阶,于是总有无数台阶在等着他,未爬便已身心疲惫;有的人看到的是阶梯旁的优美景色与同游者达到的共鸣,所以纵有千万阶梯也身心愉悦。”如果学生对语文实践活动没有兴趣,即使教学水平再高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而一旦学生有了兴趣有“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来激发他们的兴趣点,备课时,不但要备教材、备知识结构、更要备学生,了解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来选择一个最佳的授课方式和训练方法。授课时,为了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精心设计一个良好的开头也很重要。例如;我在上《出师表》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首先给同学们讲了个三顾茅庐的故事,然后启发学生,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是怎样辅佐刘备创业的,同学之中是否有谁能讲一个诸葛亮的故事,因为同学们看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一个胆子较大的男同学站起来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然后我自然的纳入正题;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是聪明人的代名词,通过学习《出师表》,我们可4以了解诸葛亮的报答刘备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这样开了一个好头,学生兴趣较浓,一堂课听的津津有味,效率甚高。另外依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和智力,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在讲《三味书屋》时,为了加深对寿镜吾老先生人物性格的理解,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你们面前的语文老师和寿镜吾老先生有什么不同?问题一发出,同学们活跃起来,但在同学们回答问题时,我强调了一个答题要点,那便是性格加事例。通过课堂上同学们活跃而富见解的作答,最终学生在回家后也形成了自己的千字作文《寿镜吾先生与我的语文老师》。二.兴趣是前提,语文教学最终不仅仅是陶冶个人情操,还能够与实践相结合,作用于现实,学生也会较为主动的去猎取语文知识。再讲《陈太丘与友期》时,评价陈太丘之子元方的为人,大家首先给的是积极肯定的回答,但是我却提出了另外一个点:“我说假若我是友人,我听见元方这么说话,会不高兴,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于是大家开始讨论并猜测,给出了很多答案。这时我举了一个现实中的例子,老师每天从食堂出来,本来喜笑颜开,但是看到某些同学,老师就高兴不起来了,立马就有学生反应道:“没有叫老师。”“真聪明,所以在生活中对人的称呼很重要,文中元方也是如此,没有称呼,也是对人的不尊重。”由此便引出综合性学习中的一个考点,凡讲话发言都要有称呼。三.《学记》中有言,不陵节而施,意思是不超过学生能接受的5范围去传授知识,所以教师必要时要放低姿态,以“同理心”来看待学生,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达成目标不是学生不聪明,是我们讲授的方式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范围。这也是我们进行生活功用教育时要注意的问题。在设计《陋室铭》时,针对刘禹锡的性格,我在两个班用了截然不同的两个问题提问。一个班我问的是:“你们怎么看待刘禹锡的为人?”下面先是一片死寂,然后是翻参考书的声音,给出了一个答案:“安贫乐道。”另一个班我问道:“以你们和老师相处一年多,对老师的了解,假若老师穿越到刘禹锡家做客,我会住的惯吗?”“住不惯,因为他只有斗室并且还是简陋的居室。”我接着问:“但是刘禹锡为什么住的惯呢?”学生集体答道“惟吾德馨”,于是主旨句便出来了。我又问:“老师会玩的惯吗。”学生举手作答:“老师,你会喜欢,因为那里苔痕上阶绿,景色好;谈笑有鸿儒,交往的人有趣;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志趣高雅。”文章的结构便呼之欲出。“那你们觉得刘禹锡如何?”“节操高尚,淡泊名利,因为他不想听丝竹,不想有案牍,而且还拿南阳诸葛庐与西蜀子云亭自比。”“如果让你们穿越,你们会喜欢吗?”“以前不喜欢,现在喜欢了,因为环境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心的乐观。”两个班不同的提问方式以及学生截然不同的反应得出了不同的结果,当时的课堂气氛一个沉寂,一个活跃。更加加深了我的想法,要站在学生角度去设计问题,并且一堂课的生成有助于学生心灵上的提升,也能更好的指导他们生活。6学习语文与生活最紧密的联系应该是增强内心的幸福感,并适应社会。前段时间一位家长与我交谈,他强调学生要多读书,不仅要读语文书,还要涉猎广泛,而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有多么渊博,而是让内心不困惑。我非常赞同。语文教学不是培养书呆子,而是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内心的幸福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同仁一道加油。
本文标题:在语文中学生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24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