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部分课后习题及答案绪论1.简要说明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地球系统中元素及同位素的组成问题;2)地球系统中元素的组合和元素的赋存形式;3)地球系统各类自然过程中元素的行为(地球的化学作用)、迁移规律和机理;4)地球的化学演化,即地球历史中元素及同位素的演化历史。2.简述地球化学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自然过程在形成宏观地质体的同时也留下了微观踪迹,其中包括了许多地球化学信息;2)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和存在状态是环境和体系介质条件的函数;3)地球化学问题必须至于地球或其其子系统中进行分析,以系统的组成和状态来约束作用的特征和元素的行为。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反序法和类比法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系统的元素丰度1.简述太阳系元素丰度的基本特征.1)原子序数较低的范围内,元素丰度随原子序数增大呈指数递减,而在原子序数较大的范围内(Z>45)各元素丰度值很相近。2)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其丰度大大高于相邻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具有偶数质子数(A)或偶数中子数(N)的核素丰度总是高于具有奇数A或N的核素。3)质量数为4的倍数的核类或同位素具有较高的丰度,原子序数或中子数为“约数”(2、8、20、50、83、126等)的核类或同位素分布最广、丰度最大。4)锂、铍、硼元素丰度严重偏低,属于强亏损的元素。5)氧和铁元素丰度显著偏高,它们是过剩元素。6)含量最高的元素为H、He,这两种元素的原子几乎占了太阳中全部原子数目的98%。2.简介地壳元素丰度特征.1)地壳元素丰度差异大:丰度值最大的元素(O)是最小元素(Rn)的1017倍;丰度值最大的三种元素之和达82.58%;丰度值最大的九种元素之和达98.13%;2)地壳元素丰度的分布规律与太阳系基本相同。与太阳系或宇宙相比,地壳和地球都明显地贫H,He,Ne,N等气体元素;而地壳与整个地球相比,则明显贫Fe和Mg,同时富集Al,K和Na。3.地壳元素丰度特征与太阳系、地球对比说明什么问题?1)太阳系,地球,地壳元素丰度共同遵循太阳丰度的基本规律,奇偶行随元素原子序数增大元素丰度递减等,说明其形成具有同一性;2)地壳元素丰度值最大的10个元素与太阳系、地球的相比,其组成及排列顺序有差别。地壳元素分布规律与太阳系存在差异是由于在地球形成的过程中轻元素的挥发产生;而与地球元素分布规律相比存在差异,则为地球演化过程中元素的重新分配造成,具体表现为较轻易熔的碱金属铝硅酸盐在地球表层富集,而较重的难熔镁、铁硅酸盐和金属铁则向深部集中。4.克拉克值?浓度克拉克值?地壳元素丰度值(克拉克值)有何研究意义?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浓度克拉克值:元素在某一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与其克拉克值之比,反映元素在地质体中的浓集程度;研究意义:1)作为比较的基准,判别元素集中和分散的依据;(2)克拉克值影响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3)编制某元素地球化学省图,研究元素成矿的可能性,进行成矿预测(4)在环境研究方面,对于污染源的追溯及治理、地方病防治,都有重要作用。5.岩浆岩中各岩类元素含量变化规律.从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1)Fe、Mg、Ni、Co、Cr和Pt族元素等含量逐步降低;2)Ca、Al、Ti、V、Mn、P和Se等元素在基性岩中含量最高;3)K、Na、Si、Li、Be、Rb、REE等元素含量逐渐增高;4)Ge、Sb、As等元素含量分配变化不明显。6.简述沉积岩中不同岩类中元素含量变化规律.主量元素变化规律:随物源不同而异,与火成岩和变质岩相比,在元素均一化的背景下的高度分异现象是沉积岩化学成分的重要特征。微量元素分布规律:1)绝大多数微量元素在页岩和粘土类岩石中富集,除了在含大量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有机质硫化物和暗色岩屑的情况下,微量元素的含量一般按页岩→粉砂岩→砂岩→碳酸岩→蒸发岩依次序相继降低。只有少量元素例外,如Sr、Mn、Ca主要富集在碳酸岩石中,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在蒸发岩中含量较高,Si在砂岩中含量能够最高等;2)微量元素在富含碳质/有机质或沥青质的岩石中的含量明显增高;3)微量元素在碎屑沉积岩中含量的变化程度与粒度成正比;4)二氧化硅对微量元素的“稀释作用”;5)微量元素主要富集在重粒级(比重〉3g/cm3)和高分散微粒(Φ〈1μm)的沉积岩中;6)在单矿物岩中,与有关常量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相近的微量元素含量明显增高;7)后太古宙碎屑岩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具有高度的一致性。7.区域元素研究方法及意义:区域元素丰度研究思路:(1)区域范围的确定—靶区的选择。根据工作任务和区域特征来选择工作范围(2)研究元素空间上分布规律,采集不同时代和类型的岩石样品进行测试,按各岩石在区域中所占比例求元素丰度。(3)研究元素在时间上的分布规律。(4)研究元素的分布特征的原因。区域元素丰度的研究意义:(1)它是决定地壳体系的物源、物理化学特征的重要数据。(2)为研究各类地质:地球化学作用、分析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及区域成矿规律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3)为研究区域生态环境,为工业、农业、畜牧业,医疗保健等事业提供重要信息。第二章元素结合规律与赋存形式1.元素地球化学亲和性:在自然体系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示出的有选着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特性。2.亲氧元素和亲硫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主要差异是什么?亲硫元素(又称亲铜元素):有18或18+2的外电子层结构,电负性较高,与硫形成高度共价键,亲硫元素和硫结合生成的硫化物、硫盐等常常和铜的硫化物共生,易熔于硫化铁熔体,主要集中于硫化物—氧化物过渡带;亲氧元素(又称亲石元素):有惰性气体的电子层结构,即离子的最外电子层具有8电子惰性气体型(s2p6)的稳定结构,电负性较小,与氧形成高度离子键,亲氧元素与氧结合以后形成的氧化物、含氧盐等矿物是构成岩石圈的主要矿物形式,易熔于硅酸盐熔体,主要集中在岩石圈。随着第四周期从左向右金属阳离子电负性增大,元素形成化合物时离子键成分减少,共价键成分增多,因此元素的亲氧倾向性减弱,亲硫倾向性增强。3.类质同像?基本规律?类质同像:某些物质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结晶时,晶体中的部分构造位置随机地被介质中的其他质点所占据,结果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改变,晶体的构造类型、化学键类型等保持不变。规律:(1)戈尔德施密特类质同象法则:①隐蔽法则:有相近的半径和相同的电荷,则它们因丰度的比例来决定自身行为。丰度高的主量元素形成独立矿物,丰度低的微量元素进入矿物晶格,为主量元素所隐蔽。②优先法则:两种离子电价相同,半径不同,半径小的离子集中于较早的矿物中。半径较大的离子在晚期中富集。③捕获允许法则:两个离子半径相近,电价不同,较高价的离子优先进入较早期结晶的矿物晶体中,称“捕获”;低价离子被“允许”进入晚期矿物。(2)林伍德法则:对于两个价数和离子半径相似的阳离子,具有较低电负性者将优先被结合。(3)异价类质同象的对角线规律4.英国某村由于受开采ZnCO3矿的影响,造成住宅土壤、房尘及饮食摄入Cd明显高于其国标,但与未受污染的邻村相比,在人体健康方面两村没有明显差异。为什么?ZnCO3矿开采后在地表形成大量矿渣,Cd以类质同像的形式存在于ZnCO3矿物中,所以造成土壤、房尘及饮食摄入Cd明显高于其国标,但是由于ZnCO3在表生环境下是稳定的,不会形成可溶性的Cd2+,从而相对于为受污染的地方无太大的区别。第三章元素的迁移5.举例说明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的定义.在某个物理化学条件下,随着物质的不断运动和物理化学环境的改变,元素将以各种方式发生活化转移,并以一种新的形式再相对稳定下来,元素在自然界(地壳)的这种作用就称为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6.化学元素迁移的标志、影响因素及类型标志1)矿物组合的变化(出现了蚀变岩石或蚀变矿物—矽卡岩化、云英岩化、黄铁矿化等);(2)岩石中元素含量的变化—通过元素含量的系统测定和定量计算确定;(3)物理化学界面—氧化还原界面,压力释放带,温度界面,pH界面,水位线,土壤湿度界面等。(地球化学障)影响因素1.元素迁移前存在形式2.元素地球化学性质3.体系中的相伴组分4.体系内物理化学强度参数的空间变化5.环境pH和Eh元素的迁移类型(1)化学和物理化学迁移;(2)生物和生物化学迁移;(3)机械迁移补充:1)水溶液中元素的迁移形式有那些?其中成矿元素的主要迁移形式又是什么?水溶液中元素的迁移形式主要有:离子(络离子)、分子;胶体;悬浮液。三者间可用滤纸和半透膜分开。其中成矿元素的主要迁移形式是在高温水溶液中,除简单离子(卤化物)外,络合物(络离子)是成矿元素在水溶液中的重要迁移形式.2)元素地球化学迁移过程活化(解体)─迁移(空间位移,伴随存在形式变化)─重新结合(沉淀、结晶:7.络离子的稳定性及其在地球化学迁移中的意义.络离子的稳定性,用不稳定常数(k不)表示,它取决于电离能力的大小,这种电离可以表示为下面的一般形式:[Men+AXm-]y-→Men++XAm-(Me:中心离子A:配位体)当电离达到平衡时,离子浓度(严格地说是离子活度)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K不=[Men+][Am-]X/[MeAX]y-K不表示络合物的平衡常数称为络合物离解常数,亦称络合物的不稳定常数。K不表示了络合物稳定性的大小,对于相同配位体的络合物,K不值越大,络合物在溶液中越不稳定(易离解),迁移越近;K不值越小,络合物越稳定,搬运得越远。络离子的稳定性在地球化学迁移中的意义:1)有利于成矿元素的稳定迁移(络离子不稳定常数K不一般较小,溶解度大);2)可用于研究矿床元素分带;3)可用于解释相似元素分异。9.同离子效应?盐效应?同离子效应:在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与该化合物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化合物时,使原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度降低。盐效应:当溶液中存在易溶盐类时,溶液的含盐度对元素的溶解度有影响。溶液中易溶电解质的浓度增大,导致其他溶解度增大的现象。10.举例说明Eh、pH值对元素迁移的影响.pH值影响:如自然界有两种Fe帽类型:纯铁帽和铁锰帽。在表生作用过程中,当水介质为偏酸性时,Mn大部分淋失,而Fe(OH)2,Fe(OH)3是稳定的,形成纯铁帽;而当水介质呈弱碱性时,Fe、Mn氢氧化物都沉淀,而形成铁锰帽。Eh值影响:早期形成于还原环境中的黄铜矿矿体(铜以独立矿物CuFeS2的形式存在),在后期的地壳抬升过程中与围岩一起隆起,转入遭受地表风化剥蚀的阶段。矿体逐步暴露于地表,其中的Cu元素在表生氧化条件下以溶于水的Cu2+离子形式,随地表和地下水向低处迁移。11.溶度积原理及其化学意义。溶度积原理:在天然水中金属元素首先选择形成活度积最小的化合物的阴离子化合,形成沉淀。溶度积原理可用于:1)确定各盐类溶液中被研究元素的最大浓度;2)判断化合物迁移能力的大小3)判断自然体系中元素溶解或沉淀的方向12..天然水的pH值范围是多少?对于研究元素在水介质中的迁移、沉淀有何意义?在自然界,水溶液是接近中性的,在弱酸性至弱碱性范围内变化,其PH值一般是4-9.意义:1)不同元素迁移要求的pH不同;2)影响氢氧化物自盐类溶液中沉淀,碱性条件下沉淀,酸性溶液下溶解;3)影响元素共生或分离;4)影响两性元素的迁移形式;5)影响酸碱反应的方向;6)影响盐类的水解。第四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1.微量元素、主量(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有哪些?微量元素:元素在所研究客体(地质体、岩石、矿物等)中的含量低到可以近似地用稀溶液定律描述其行为,该元素可称为微量元素。特点:在体系中含量低(0.1%),通常不形成自己的独立矿物,其行为服从稀溶液定律和分配定律。在不同条件下演化规律基本一致,可以指示物质的来源和地质体的成因。常量元素:体系中元素含量高(0.1%),通常以独立矿物形式存在,其行为服从相律和化学计量比。在不同条件下演化规律不一致,指示地质、地球化学作用进行的条件和演化过程。微量元素在矿物中主要存在形式有:①快速结晶过程中陷入囚禁带内;②赋存在晶格的缺陷;③在固溶体中替代主相的原子。2.什么是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其研究意义是什么?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本文标题:地球化学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41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