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反腐倡廉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进程的推进,人们的权利意识日益提高,反腐热情逐渐高涨,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中央曾多次强调,必须抓好反腐倡廉教育。从实际情况来看,反腐斗争依然继续,形式依然严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反腐教育之“器”不够锋利,实效性不强是其主要表现。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反腐倡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银行业反腐倡廉的建设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完善措施以期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关键词】反腐倡廉网络反腐一、当前反腐倡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为教而教,教育形式缺乏针对性1、传统教育方式痕迹严重,缺乏思想引导灌输教育作为传统教育模式,具有强制性、整体性、声势浩大、相对集中、一定时期内大规模快速提高受教者思想认识、统一意志和行为等特点。[1]一直以来,我们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活动普遍都通过动员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查摆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等灌输教育的方法步骤,在培养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方面收到了一定效果。但这种类似“大锅饭”的高度划一的套路化工作部署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果将灌输教育比作一张大网,总有这张网顾及不到的地方,这些地方就是传统的教育方式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针对不同情况,不同岗位,因人而异,因事施教,既要“吃大锅饭”,又要“开小灶”,最终体现反腐倡廉教育的统一性和灵活性。2、教育主题化偏多,缺乏时间上的持续性和延展性一直以来,反腐倡廉教育年年搞,年年有新招,事事有主题,然而,任何主题教育都有结束之时,但我们的反腐倡廉工作绝不是一个主题教育月就能宣告结束的。为了解决后续教育问题,不断巩固教育成果,我们必须重视反腐倡廉教育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只有将日常教育与主题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才是可持续的反腐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分析多年来国内发生的各类银行案件,不健康的业余活动成为导致银行员工最终走上犯罪的重要诱因。一些银行对员工的反常业余活动不了解,特别是少数员工参与赌博、热衷炒股、巨额消费、不当交友、家庭变故等情况不了解,对某些员工表现出的不正常现象未能引起部门领导和周围同事的足够重视和应有的关心,致使这些人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人生观在特定条件下恶性膨胀,成为腐败问题的催化剂,这与反腐教育没有在时间上得以延伸不无关系。(二)墨守成规,教育手段缺乏创新性1、宣教色彩浓厚,与现实脱节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在认为反腐倡廉教育“有明显效果”的受访者中,选择“满足于教育计划落实,创新不够”的为56.1%,选择“教育形式不够活,缺乏吸引力”的为51.2%,即有近一半人满足于缺乏吸引力的反腐教育计划的落实。诚然,对当前反腐教育“形势不活”、“创新不够”的批评是中肯的,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的有关会议上,加强廉政教育之词充盈于耳;在诸多工作计划中,反腐被当做大事来抓;在一些总结性文件中,有关教育效果的论述长篇累牍。一些基层单位往往只满足于机械地完成计划、获得上级的嘉许、争得表面的风光,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和接受的反腐倡廉教育变成了轰轰烈烈却无的放矢的“走过场”活动。而银行业“以利益为先”的痕迹更为严重。随着我国银行业股份制改革和相继上市的热潮,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目标在部分干部和员工的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认为业务经营才是头等大事,党风廉政建设、合规管理做得再好,也不能创造价值,更不能带来收益。做一生的合规者还不如别人违一次规所带来的利润高。同时,银行业中的舆论导向也使传统的灌输教育流于形式。银行诸如综合效益奖、组织存款奖、中间业务收入等考核指标使每位员工每天想的不是如何合规,而是如何尽最大努力创造效益,渐渐地,反腐倡廉教育就沦为了形式主义。2、各部门配合不够,公众参与度不高近年来,尽管反腐倡廉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种种制约公众参与度的因素。首先是缺乏有效的民意畅通渠道,使民众在接受反腐教育之后很难有参与其中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公众直接参与反腐倡廉的基本形式和途径是举报,通过知情公民向司法机关或行政监察机关检举贪污、腐败人员及事实,再由专门机关的查证落实,最后由司法机关或行政处罚机关依法作出处理,从而达到打击贪污、腐败行为的目的。虽然,伴随着反腐倡廉建设的逐步深入,在一定程度上,部分单位、部门已提高重视程度,开始尝试新的民众参与途径,然而,这些途径的实际可操作性仍待考验,措施的多元性、常态化建设仍待努力。其次,民意诉求的后续处理力度欠缺。由于权职分工、官本意识以及利益摩擦关系的存在,很多情况下,部分官员无视群众、无视民意,在行政执法工作中很容易造成民主观缺失,在行政决策时缺乏公众参与意识,从而导致决策过程规避公众参与程序,或者虽然吸纳公众参与,但也是走走过场,流于形式[2],对于民众所反映、举报的情况,无法得到有关部门的有效处理,甚至产生了积压、延办等问题,严重妨碍民主监督,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民众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二、提高反腐倡廉教育有效性的对策建议(一)转变手段,实现反腐倡廉教育的“人性化”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转变教育方式方法,重点把握容易发生违纪现象的岗位和时间,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采取经纬交叉、上下联动的教育方式,提升教育活动的穿透力。1、因人而异,把握违纪的空间,拓宽教育广度首先要根据每个党员干部的实际岗位、接触的客户层次,分析风险点和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展开教育活动,使之贴近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真正做到入情入理、入脑入心。例如,经常与公司客户打交道的综合客户经理,面对动辄上千万的放贷,稍有懈怠或是利益驱使就可能为银行造成大量的呆账、坏账,针对他们,我们应该进行专题的廉洁教育,通过学习正反面典型案例,用鲜活的事实教育党员干部自重、自警、自省、自励。又例如个人客户经理,经常接触有大量闲置资金的个人客户,他们其中可能有一夜暴富的暴发户或是坐享其成的富二代,即使文化水平不高却需要我们任劳任怨地服务他们,长期下来,客户经理难免怨声载道、心理失衡,于是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合理排解压力情绪的同时,更加用心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各式各样的客户做好理财规划。2、因时制宜,把握容易发生违纪的时间,延伸教育深度一是在春节、国庆节等重要节假日期间,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发公开信、下达文件等方式,提醒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有效预防“节日腐败”;二是在机构合并、干部岗位变动时,进行任前廉政教育谈话,使干部在新官上任时保持清醒的廉政勤政意识;三是在老干部离岗退休之际,对干部进行激励教育,预防可能产生的吃亏补偿、及时行乐和侥幸冒险的心理,使他们能够在职业生涯中善始善终,避免晚节不保。四是在员工发生家庭剧变之时,定期了解员工“八小时以外”的生活情况,掌握员工交友、投资、家庭关系等信息,排查有无追求高消费、迷恋炒股、涉足“黄、赌、毒”等行为,一旦发生特殊或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心理干预,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和纠正措施,有效遏制银行腐败问题的滋生。(二)创新方式,实现反腐倡廉教育的“立体化”新形势下,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过的原则,把传统方式和现代方式、理论教育和形象化教育、宣传正面典型和剖析反面案例结合起来,采取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直观形象的教育形式,使受众者易于接受、乐于参加,最大限度发挥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1、现实与文艺相结合,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形象性在一项“你认同的反腐倡廉教育”的调查中,最认同的事项依次为:“案例通报、违纪违法人员现身说法等‘以案说纪’的警示教育活动”86.7%,“观看正反典型的专题电教片”为86.3%,“反腐倡廉专题民主生活会、中心组学习会”为83.5%,认同度相对较低的依次为:“党内法规知识竞赛,反腐倡廉专题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为59.4%,“反腐倡廉书画展、摄影展”为58.0%,“反腐倡廉公益广告”为57.4%[4],这些数据,为我们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导向。即要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受众性,必须将“以案说纪”的现实警示与文艺作品的思想警示相结合。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已结案的典型腐败案件的教育资源,开发其教育功能。让违纪违法人员现身说法,特别是让大家看到曾经熟悉的人是如何慢慢划向腐败深渊的,只有这样,引起的心灵震撼才更为强烈。同时,在一个个鲜活的教训面前,注意“说纪”环节,把党纪的禁区界限及其后果交代清楚,由受教育者自己做出价值判断,在理论与案例灌输之余留给受众者独立思考与消化的空间。另一方面,在反腐问题上,社会和受众需要真实,需要宣泄,需要批判,需要警醒,需要思考,需要信心,需要振奋,而文艺作品在适应这些需要方面比抽象的理论更加有力量。正如当年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一样,一批深刻反映反腐败现实的警世之作的诞生,将有助于树立起一种道德伦理的标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为社会变革的道德重建创造有力的精神条件。[3]作家对腐败和反腐败的社会现实观察的越仔细越深入,对事件的细节和矛盾剖析得越彻底,对时代脉搏和历史背景把握得越充分,对道德两难和戏剧冲突铺排地越合理,作品就越具有感召力和震撼力,教育效果就越发凸显出来。2、阳光运行,全民参与,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社会性反腐倡廉社会氛围的最终形成,体现于它向社会基本细胞的渗透,即在社会的每一个基层单位乃至每一个家庭中都能形成反腐倡廉的良好风尚。因此,除了直接教育之外,社会舆论也是增强人们道德信念、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重要手段。而健康的社会舆论氛围需要每一个社会人的参与,这就需要我们关注在群众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即中国4.8亿网民。现代网民利用网络的传播性、快速性、隐蔽性等特点,寻找了发泄民怨,诉求民意的新途径,而网络反腐也就此成为了提高群众反腐参与度的一个重要的平台。根据一项调查显示,87.9%的网名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9.3%的网民会选择网络曝光。依托互联网的大平台,网络问政风生水起,网络监督亦风起云涌。在相对虚拟、隐秘的互联网上,很多平时在现实中不敢说、不方便说的话,往往都能原汁原味地展现在各级政府官员面前。这些海量、、及时、真实的原生态信息,使中国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了全所未有的保障和拓展。而这种参与度极高的社会监督活动,就像一次反腐倡廉教育的大练兵,让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走向社会、融入实践。【结语】多年的反腐倡廉建设实践表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反腐倡廉教育的功能,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与反腐倡廉建设的与时俱进一样,反腐倡廉也要体现这一动态过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实际,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做到行之有效、持之以恒。【参考文献】1、肖仲思、叶国权、刘丽敏《关于当前反腐倡廉教育的调查与思考——兼论反腐倡廉教育的有效性与自身变革的重要性》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月第9卷第5期2、周建功《浅谈银行业反腐倡廉建设》党风廉政征文选【注释】[1]《创新反腐倡廉教育方法切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试论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公众参与》[3][4]《关于当前反腐倡廉教育的调查与思考——兼论反腐倡廉教育的有效性与自身变革的重要性》大同路支行陆晓佳2014-7-17
本文标题:反腐倡廉实效性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64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