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培训材料b-继电保护的发展及基本原理
继电保护的发展过程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南自机电工程部继电保护的的基本要求(四性)安全、可靠性:安全性要求不误动,可靠性要求不拒动选择性:停电范围最小速动性: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故障切除灵敏性:对故障合异常情况的反应能力(一)简述继电保护的发展史电磁型继电器: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初1901年:出现了感应型过电流继电器1908年:提出了电流差动原理1910年:应用了方向性电流保护1927年:出现了利用高压输电线上高频载波电流传送和比较输电线两端功率或相位的高频保护1929年:出现了距离保护50年代:出现了利用微波传送和比较输电线两端故障电气量的微波保护又过20年后:出现了利用光纤通道的继电保护晶体管式继电保护:本世纪50年代初,随着半导体晶体管的发展开始出现!又称之为:电子式静态保护装置。70年代是晶体管继电保护装置在我国大量采用的时期,满足了当时电力系统向超高压,大容量方向发展的需要。微型计算机式继电保护(简称微机保护):本世纪60年代末,提出用小型计算机实现继电保护的设想,由此对继电保护计算机算法进行研究,为微机保护的发展奠定的理论基础发;70年代后半期,比较完善的微机保护样机开始投入到电力系统中试运行;80年代微机保护在硬件结构和软件技术方面已趋于成熟,在一些国家得到推广应用;90年代以来,它在我国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将成为继电保护装置的主要型式;将成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未来!总结:1、继电保护发展过程:电磁式-----晶体管式-----微型计算机式2、静态保护装置:从晶体管式继电保护装置开始,统称为静态保护装置;经历三代:第一代:晶体管式继电保护第二代:集成电路式继电保护第三代:80年代软硬件较成熟时特别提到:杨奇逊博士:1937年生。工学博士,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华北电力大学四方研究所所长。学校有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研制的“MDP-1型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获第一届全国微机应用展览会一等奖,“WXB-01型微机高压线路成套保护装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WXB-11型微机高压线路保护装置”获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WRT-02型多功能继电保护测试装置”和“WXB-15型微机高压线路保护装置”获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CSL101系列数字式线路保护装置”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CSC2000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现状及发展》获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二等奖。出版学术著作《微型机继电保护基础》,发表论文90余篇,被三大检索机构收录8篇。(二)继电保护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结构上可以分为三部分:•信息获取与初步加工;•信息的综合、分析与逻辑加工、决断;•决断结果的执行;微机保护与常规保护的区别:中间部分常规保护是靠模拟电路的构成来实现的,即用模拟电路实现各种电量的加、减、乘、除和延时与逻辑组合等要求;微机保护是用数字技术进行数值(包括逻辑)运算来实现上述功能的。数字式电子计算机上的数字和逻辑运算是通过软件进行的,即这些运算要通过预先按一定的规则(语言)制定的计算程序进行的,也就是说,微机保护是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的。硬件是实现继电保护功能的基础,而继电保护原理是直接由软件,即由计算程序来实现的,程序的不同可以实现不同的原理。程序的好坏、正确与错误都直接影响着保护性能的优劣、正确或错误。谢谢观赏!
本文标题:培训材料b-继电保护的发展及基本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74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