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2.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落后但正在发展中的国家。特点:收入水平低下;生活状况较差,贫困现象严重;技术进步缓慢,生产率水平低下;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失业问题严重,尤其是隐蔽性失业显著;农业所占比重大,二元经济显著;生态环境恶化;政治不稳定、办事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重;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3.发展的含义:是指人的全面发展。而经济发展只是指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4.经济增长: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一般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来表示。所谓“实际”是指扣除物价变动因素,GNP或GDP的变动只是反映一国国民产品量的真实变动。用实际的GNP或GDP除以一国总人口,便得到人均的GNP或人均GDP。是反映一国富裕程度的主要指标。5.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以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投入结构变化;产出结构的变化;产品构成变化与质量改进;居民生活品质提高;分配状况改善和贫困下降6.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7.人类发展(humandevelopment):一切以人为中心,着重于人类自身的发展,认为增长只是手段,而人类发展才是目的。8.5种有增长而无人类发展的情况:无工作的增长;无声的增长;无情的增长;无根的增长;无未来的增长。9.以自由看待发展——阿玛蒂亚·森: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保护性保障10.发展的度量:增长的度量指标:人均GDP增长不一定标志着人均生活水平提高,如果分配不平等扩大,贫困人口增加,生态环境恶化,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并没有相应提高。是一个价值指标,用货币来表示。通常公认为是一个指标,即GDP增长率。发展的度量指标:是一个物质指标,用加权办法进行加总,而权数带有很强主观性和随意性。是多种指标综合在一起的指标体系,而且没有公认的权威标准。第四章功能性收入分配:指国民收入在生产要素(传统上指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要素)之间的分配。个人(或家庭)收入分配:生产要素收入分配转移到个人(或家庭)而形成的收入分配。库茨涅兹假设的理论依据:1.贫穷国家的二元经济显著,经济增长首先在现代工业部门发生,在这个部门中,就业量小而生产率高,因而工资水平高;而在传统农业部门中,就业量大而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低。2.在发展初期,国家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3.在经济发展初期,国家的政权往往掌握在富裕阶级的手里。1978年以来,中国大幅减少贫困人口的主要原因:1.持续的经济高增长是减少贫困人口的基础2.中国政府扶贫计划的实施有效的减少了贫困人口第五章资本形成2.资本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资本是生产活动中的几个基本要素之一。很多时候,即使不增加其他要素的投入,只要增加物质资本的投入,也能够有效地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率,物质资本被认为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3.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观点: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政策主张:在许多行业同时大规模投资。◦要打破恶性循环,必须采取平衡增长方式,在许多行业同时大规模的投资,形成各行业之间的相互需求,扩大市场容量,以保证投资成功。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政策主张:大规模投资◦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快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陷阱。◦只有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投资,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才能冲出陷阱,从而实现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经济增长。◦强调资本稀缺对经济增长的障碍,说明资本形成的重要性。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循环积累的结果。罗森斯坦一罗丹的“大推进”理论:(1)工业化的实现路径: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低下,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只有发展工业。发展中国家缺少工业生产所需的基础条件,要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如果仅仅在个别部门进行小规模投资,是不可能走出困境的。(2)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企业规模过小,企业间彼此提供的外部效应较小,企业的获利能力很低。罗森斯坦-罗丹认为这是一个难以超越的阶段。他认为他的“大推进”理论是建立在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上,具有科学的依据,而且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会带来外在经济效应。莱宾斯坦的“最小临界努力”理论:观点: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根据其人口多且增长率高的特点,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没有这个最小努力就难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4.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这种低收入均衡陷阱难以冲破呢?莱宾斯坦用提高收入的力量和压低收入的力量之间的冲突来说明。他认为,经济增长中所存在的这两种力量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因为这两种力量受不同因素支配。提高收入的力量是由上一期的收入水平和投资水平决定的,压低收入的力量是由上一期的人口增长和投资规模决定的。只有当收入水平超过人口增长速度时,提高收入的力量才能大于压低收入的力量,人均收入水平才会大幅度提高。5.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压低收入的力量往往大于提高收入的力量;收入增长滞后于人口增长导致人均收入难以打破低水平的均衡。6.对策建议: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只有通过大规模的投资,才能使提高收入的力量大于压低收入的力量。还要具备一些制度和人文条件,如人们观念的更新,形成追求利润、能承当风险的意识,适宜企业家成长和投资盈利的社会环境,等等。7.什么是价格结构调控政府通过计划手段对价格结构进行调节和控制,压低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或抬高非生活必需品如高档消费品的价格,以缩小消费规模,增加储蓄8.价格结构调控的弊端:人为扭曲了市场价格,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压低必需品价格实际上是对生产必需品的部门征税,不利于该部门的长期发展。由于食品是最基本的必需品,发展中国家实行这种强制性储蓄政策会人为压低农产品价格,往往造成农业部门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工业企业的产品因为人为的干预而获得较高的相对价格,导致产品生产过剩农业、交通、能源等基础部门往往处于不利的相对价格下,造成这些部门产量不足,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计划经济下的火车和公交车票价9.制造通货膨胀的效果政府可将多发行的货币直接用于投资品的生产,促进资本形成通胀导致名义收入提高,在累进税制下,政府的税收提高在通货膨胀时,工资和租金的增加往往落后于物价的上涨,企业成本增加慢于收益增加,利润上升,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上升10.制造通货膨胀的弊端通货膨胀一旦启动很难自行结束,温和的通货膨胀会演变为恶性通货膨胀,如拉美80年代扰乱价格信息,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导致产业结构失衡改变人们的预期,使人们多消费少储蓄,多投资于保值资产,减少生产性投资,并可能导致资本外流在汇率固定的开放经济中,通胀将刺激进口,抑制出口,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因此发展中国家应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采取恰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预防或治理通货膨胀,不应为了凑集资本而轻易制造通货膨胀11.家庭储蓄的影响因素(1)国民收入水平;(2)收入分配的状况(3)人口的年龄构成(4)其他。12.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刺激投资,利用行政手段压低利率,抑制了储蓄的增长。对策:通过金融自由化来使利率成为反映资本的稀缺程度和调节储蓄与投资的杠杆。要实现金融自由化必须有贸易自由与之配合,同时政府要制定合理的税收和财政政策。第七章:人力资源1.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关于外资利用;关于余值增长率:1950-60年代,对增长因素进行经验研究。关于教育水平与收入水平的关系:教育年限与所获收入成正比变动关系。在同一年龄组内,文盲的收入水平最低。关于健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工作时间、寿命、储蓄、生产效率、人口质量2.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数量方面的问题是由于人口增长太快,造成大量的失业和就业不足。质量方面的问题是指由于教育发展落后,人力资本水平低下。3.发展中国家失业的基本特征:第一,发达国家的失业一般局限于城市,农村基本不存在失业;但发展中国家不仅城市失业严重,而且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发达国家的失业一般是公开性的,而发展中国家的失业既有公开的,也有非公开的,而且非公开性失业更为严重;第三,发达国家的失业类型比较单一,而发展中国家的失业则呈现出多样性。第八章☆1.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P187生产函数基本形式为:Y=F(K,L,t)其中,Y为产出,K、L分别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t为时间变量////dYdtFKdKFLdLFtYYdtYdtY求全微分并除以Y:产出、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分别用以下符号表示分别是资本和劳动产出弹性,用α、β来表示将产出增长分解为资本增长、劳动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三个部分的增长率方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举例:1960到1973年,非洲27个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4.0%,资本投入年均增长率6.3%,劳动投入年均增长率2.1%,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38和0.42。技术进步率为用技术进步率除以经济增长率就可以得到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7.5%。2.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政策应该反思问题:二战以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追求高投入、高积累、高增长的发展模式,经济增长质量普遍被忽视。高投入带来一时的高增长,然后就是高投入低增长,投入效率越来越低。原因:一定程度上应归咎于发展政策的不当发展效率较低,但投资效率高投资效率高是因为资本边际报酬递减在起作用3.技术进步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P1914.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技术贸易中普遍处于受支配的地位其次,技术引进没有象预期的那样发挥促进国内技术进步的作用第三,盲目引进问题普遍5.发展中国家缺乏创新机制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滞后,由此导致技术进步迟缓根本原因:缺乏一个良好的创新机制,创新机制所依托的制度基础存在缺陷。第一,经济较为落后,素质较低,缺乏管理经验,从客观上说不可能在短期内建立一个有效率的市场经济制度。第二,是主观因素,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即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受前苏联影响,强调计划的作用和政府控制的重要性,不相信市场机制。因此,采取的战略和经济政策普遍是反市场倾向的,从而压制了竞争和创新的环境,使经济效率低下。6.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特征企业已经基本成为创新研发活动的主要执行者。企业不但是中国研发经费的最大来源,同时也是研发活动的主要执行部门。社会技术服务部门建设日益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与协会组织逐步健全,与专业性研究机构及其他行业服务机构,共同构成了国家现代科技服务行业雏形。研发经费支出总额保持世界第六位,投入强度居发展中国家首位。FKKYFLLY////,,,dydtdKdtdLdtFtYKLAYKLYFKFLYKLAKYLYYKLAAYKL4%0.386.3%0.422.1%0.7%A第九章环境的经济功能:生命支持,自然资源供给、废弃物吸收、舒适服务的提供。P212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恶化原因:1.经济结构的转变必然导致环境恶化。2.对环境服务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逐渐提高。3.环境保护意识随着经济发展逐渐增强。4.治理环境污染的财力随着经济发展变得雄厚。5.后发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处于不利地位而导致环境恶化更为严重。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状况: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退化,森林毁灭,生物多样性丧失政府纠正市场失败的手段:明确产权,政府管制,税收调节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公平原则,共同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循环经济三大生产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
本文标题:发展经济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76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