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康复医学 > 发热的症状评估925
发热的症状评估一、发热概述1、定义体温调节中枢受致热源作用,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发热可见于各种全身性和局部性感染以及许多非感染性疾病;内科急诊中最常见的症状3正常体温36~37℃,口腔温度36.3~37.2℃,腋下温度比口腔低0.2~0.4℃生理变异24小时波动1℃下午高于早晨剧烈运动、劳动、进餐后月经前及妊娠期青壮年高于老年人;小儿高于成年人高温环境、情绪激动2、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异43、致热源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的总称。外源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5(1)外源性致热源的发热机制多为大分子物质,一般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但能刺激和激活主要存在于白细胞、单核细胞和组织吞噬细胞内的内源性致热源前体,短期内合成新的mRNA和致热源,提高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而引起发热。6(2)内源性致热源的发热机制作用于下丘脑的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促使下丘脑调定点升高。7二、评估思路(一)病史询问病史,寻找线索;定时测量体温,密切观察热度的高低、时限、热型。8(二)发热的分期与分型1、分期低热37.3-38°C中度发热38.1-39°C高热39.1-41°C超高热41°C以上92、临床表现(1)体温上升期:疲乏、不适感、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或寒战等症状。可伴全身肌肉酸痛。10体温上升的形式①骤升型:体温在数小时内达39-40°C以上,常伴有寒战。②缓升型:体温于数日内升达高峰。11(2)高热持续期此时体温已达高峰。皮肤潮红、灼热,呼吸加快,可有出汗。持续数小时、数天或数周。12•①稽留热•体温在39~400C以上水平持续数日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0C。•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等。热型13稽留热14•体温在390C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体温差达20C以上,体温最低时都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脓毒血症、化脓性感染等。②弛张热15②弛张热16高热期与无热期(间歇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持续1天乃至数日,反复发作。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等。③间歇热17③间歇热18•体温急骤上升达390C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即规律地互相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④回归热19④回归热20⑤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C以上,数日后又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等。21⑤波状热22⑥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化无规律。见于肺结核、感染性心内膜炎等。23⑥不规则热24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滥用);解热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应用(不合理使用),上述典型热型已经不常见。影响热型的因素25药物使用机体反应性•年老体弱者:常无寒战、高热,表现为低热甚至不发热。(3)体温下降期•骤降型: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降至正常,有时可低于正常,常伴有大汗;•渐降型:体温于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三)重视发热的伴随症状•具有定位意义的伴发的局部症状,以确定病变所在。•伴有昏迷常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伴有寒战的高热见于疟疾、败血症等;•伴有咳嗽、咯痰……(四)重视流行病学资料•患者来自的地区、年龄、性别、职业、发病季节、旅游史等;•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史(五)体查•1、面容•2、皮肤特征•3、淋巴结肿大•4、脾肿大•5、发热伴有胸部体征•6、肌肉与关节(六)辅助检查•1、三大常规•2、血沉•3、血清学检查•4、血培养(骨髓培养)•5、影像学检查(七)中医的辩证思路•外感发热•内伤发热1、外感发热•机体因外感邪毒所致的急性发热综合征,以体温升高、恶寒、或伴有口渴、脉数等,见于温病、伤寒的发病过程。•外感六淫或疫毒之气:以温邪、风寒之邪和疫毒之气为主。邪毒外侵,正邪相交,阴阳失调,导致热盛急侯。2、区分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辨识病在卫气营血•分清轻中重(1)区分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外感:发病急,病程短,多有传变,热无休止而热势重,有外感疫毒、风寒、邪热的病史,可兼见其它外感症状;•内伤:起病缓,病程较长,热度可高或不高而多间歇,多起于其它病之后,必见其它内伤证候。(2)抓主症以定病位•卫分证•卫气同病•气分证•气营(血)两燔•营分证•血分证(3)分级•轻---38.9°C以下,发病初起,全身症状轻,热势虽高,但其病在表,辅助检查无明显异常;•中----39-39.9°C,全身症状显著,辅助检查多见明显异常;•重----40°C以上,出现痉、厥、闭、脱、危证,辅助检查显著异常。(4)病情观察•要注意病程的长短•外感发热病人久治不愈,或发散太过,日久伤津,外邪入内,可发展为内伤发热。•要注意恶寒的轻重。“有一份恶寒,就有一份表证”,通过恶寒的轻重判断表证是否解除。•定时测量并记录体温、脉搏等生命体征,通过体温曲线观察热型、热势的变化。•一般情况下,脉搏次数与发热成正比,体温每升高1°C,脉搏每分钟提高10次,注意体温升高与脉搏是否一致。④要注意舌苔的变化。外感发热患者的舌质多红或淡红,苔多薄白或薄黄;舌苔由白转黄提示病势继续发展,由黄转白则提示疾病逐渐消退,趋于好转。⑤要注意汗出的多少及二便情况,以评估患者退热、水液平衡情况。三、处理原则•(一)对一般发热不急于解热•不过高、不太持续又不至于有多大危害者•最根本、最关键的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二)特殊情况应及时解热•1、体温过高•2、恶性肿瘤患者•3、心肌梗死或心肌劳损者(三)加强对高热病人的护理•1、退热的方法•热敷或是冰敷?•冷毛巾湿敷?•酒精擦浴?•药物降温?(1)中药擦浴•组方是柴胡、青蒿两味中药,用之煎水进行中药擦浴;柴胡有解表作用,青蒿有祛湿退热之功。方法•把煎好的中药汤剂倒在治疗腕内,室温下放置到大约40度,用小毛巾浸湿中药后拧干进行擦浴;•擦拭部位:颈动脉搏动处、腋窝、上肢、掌心、腹股沟、腘窝、下肢、足心、脊背等;•擦拭时间和次数以局部皮肤发红为度,并根据病人情况酌情加减。中药擦浴•中药擦浴方法也可教家属回家后进行,若家中没有中药,可用温热的水代替;•擦拭过程中注意保暖,防止外邪再次入侵。擦浴后以盖被休息为宜,以助退热。中药洗浴•在柴胡+青蒿组方的基础上,加疏风解表之薄荷、荆芥,夏季偏重暑湿者加香薷,煎水进行淋浴,遇大血管处反复擦拭数遍,浴室保持恒温,淋浴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复感外邪。(3)沐足药液组方:自拟经验方•羌活30桂枝30藿香30灵仙30生姜30•原理:使用温热及药物开窍腠理,发汗去邪。•方法:把中药粉剂放入沐足器中,加开水使药物充分溶解,再加冷水适量。协助病人将双足放入沐足器中,使水面高于踝部,双脚可以来回搓洗,浸泡30分钟。嘱病人卧床,注意保暖。其它的退热方法•①中药灌肠•②中药退热栓•③刮痧2、饮食指导•充分补充液体•充足的易消化食物(1)多喝水•清代名医叶天士言“留得一份津液,便有一份生机”!•嘱咐病人多喝水,喝水的意义在于补充津液以退热,不喝水,徒药一碗,犹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其热不退。饮食护理•为了使患者口感舒适和补充营养成分,可根据患者情况选用白粥水、米汤、淡糖水、竹蔗茅根水、淡盐水、鲜榨橙汁(雪梨汁)、玉米(连须带衣)加胡萝卜、马蹄、瘦肉煲汤等,饮食护理•以上水分一般都以暖饮为宜,若凉饮则冰伏闭热,煮好的水分摊凉至温暖饮用,榨出的果汁用容器装好放在开水中或微波炉中加温后饮用,夏季的外感发热多挟湿挟暑,可用冬瓜连皮带仁加莲叶煎水代茶。饮食护理•喝水的方法贵在频饮和勤饮,若患者不愿意喝水,可以少量多次,以勤补量。一般每15-20分钟一次,每小时3-4次为宜,各种水分与中药频频间服,不可懈怠;喝水的度以小便清长、口唇润泽为够。(2)需注意饮食宜忌•橙、雪梨、西瓜、杨桃都是生津退热之佳果,可用开水浸暖后切开食用,或榨汁饮用;大蕉、香蕉有助于通便泄热,可适当选用。•外感发热需注意消食导滞颇为重要。一般暂不食肉,即使瘦肉煲粥也要剁成肉末,或只喝汤汁而不吃肉渣。(2)需注意饮食宜忌•高热之际不可吃干饭,热未退清也不可过早吃饭,否则会遗热、增热、食复。•若患者有饥饿感,可给予馒头、米粉(汤粉)、面包(去除温燥的烘焙部分)等食物充饥。(3)中药的服法•一般每天2剂,复煎,分次频服。口服汤剂应注意:一般隔2小时服药1次,5~6次/天;温热服以助药力,服后酌加衣被静卧,以促发汗;3、病情观察•加强对心血管功能和呼吸功能的监测•降温必须平稳。4、对年轻患者的宣教•平均年龄为28.7、36.3岁,•特点:正当年富力强之际,学习、工作、生活压力大,•而业余生活又丰富多彩,起居饮食没有规律,衣服着装不能应时而变,一遇气候变化则易感外邪而出现发热。•针对该年龄段人群的特点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要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学习、工作和业余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规律,保持工作、居住环境及四周的清洁和通风,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中医强调辨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患者的证候不能简单地用风热或风寒证概括,常有一些兼挟证;广州地区地处岭南,气候多潮湿,外感发热患者的证候主要以为外感风热挟湿证、风邪外袭挟湿证、外感风寒挟湿证为主,其中外感风热挟湿证最为多见。感谢聆听!65
本文标题:发热的症状评估92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79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