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2010年变态心理学笔记第一章绪论1、判别变态的7个基本元素(1)痛苦(有些变态的人却没有痛苦,如一些轻狂躁的病人)(2)适应不良(3)不合理(4)无法预测和失去控制感(5)少见的和非传统的(6)其他人感到不适(7)违背标准2、变态心理:变态心理或者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容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3、判断一个人是否变态有三个基本的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1)心理功能紊乱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损伤;(2)心理和行为功能紊乱往往伴随痛苦而产生,社会功能受损在界定心理障碍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3)非典型性反应是指心理障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不符合一定文化的要求:通常,有些事情会因为不经常出现或者偏离了正常范围而被认为是不正常的。4、对变态心理的认识(1)早期的认识。早期人们对变态从3个方面进行了解释:超自然的解释、生物学的解释、心理学的解释。(2)生物学的解释。对生物学观点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是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被称为现代医学之父,他们相信心理障碍可能是由大脑病变或头部受伤引起的,并且会受到遗传因素影响。希波克拉底的一个更有意思并很有影响的理论是心理障碍的体液理论,血液来自心脏,黑胆汁来自脾,黏液来自大脑,黄胆汁来自肝脏。大部分振奋人心的发现来自于通过催眠研究得出的心理学观点。首先是奥地利人梅斯梅尔指出物理磁流体的不均等分布造成了人体疾病。他的“通磁术”就是后来所说的催眠,通过对病人的暗示起到了治疗效果。梅耶被认为是美国精神病学之父。5、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心理动力学、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行为主义模型、认知学派、多维综合模型6、心理动力学派:心理动力学的观点,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这些内部力量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心理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维也纳医生费洛伊德。他用精神分析的技术如释梦、自由联想等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埃里克森的个体全程发展理论,详细描述了人在一生的8个特定阶段中伴随的危机和冲突;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致力于研究不同表象如何整合成一个人的同一性,以及如何在冲突中表现出来。习惯上把他们称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很多都是通过宣泄和领悟来揭示无意识心理过程和冲突的本质。大部分精神分析治疗师采用了与心理动力疗法有关的其他一些方法。尽管仍然强调冲突和无意识过程,但治疗师更注重外显的防御机制。不强调以人格重建作为目标,而是关注减轻由心理障碍所带来的痛苦。批评主要集中在它的科学性上,如不能被实验直接证实或证伪。7、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家强调自由、选择、责任和意志力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只有自由做出的选择才是个体真正的欲望和目标,这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使人们能最大限度地运用潜能。人本主义对人性持乐观态度。马斯洛提出,人生来就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如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2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罗杰斯创造患者中心治疗,后来被称为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它重点强调在治疗的过程中给个体一个发展的机会,主张通过自我治疗解放自己。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的预期结果是来访者更加坦率、诚实地对待自己,并逐步走向成长。人本主义,被誉为“心理学的第三思潮”。这一理论的倡导者大多强调独特的、不可量化的个人经验,对个体差异的关注大大多于对相似性的关注。存在主义疗法旨在发展人的独立性、目标指向的意志力以及责任感。8、行为主义模型:也叫认知行为模型或社会学习模型。9、行为主义模型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起。目标是希望从实验室里发现人类和动物学习的一般法则,并把这些法则运用到教学、工作、收容所、甚至整个社会。10、行为主义有三个基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环境决定论。第二个假设是采用实验法。如果最重要的因素被控制住了,当前的特殊性就消失;如果恢复关键因素,那么特殊性又会重现。第三个假设是乐观主义,改变环境就能改变人。11、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经典条件反射,这一学习模型通过把中性刺激与某个反应相配,直到中性刺激能引起个体的某个反应。个体不仅会由中性刺激引起某个反应,相似的人或事都会引起这种反应,这种现象叫做刺激泛化。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作用,强调了强化在个体行为形成中的重要作用。12、认知取向的治疗师主张症状是失调的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这些障碍就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消除。个体的思维是最重要的。13、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心理事件(即预期、信念、记忆、解释等)会导致行为。治疗师会从失调的心理事件中寻找心理障碍的原因或病理基础。认知取向的治疗师认为,扭曲的思维方式会导致异常行为,而矫正这种扭曲的思维方式就会减轻甚至消除异常行为。行为主义治疗学家认为,异常行为来源于过去的经验,因而他们通过塑造一种适当的行为来治疗行为异常。这两种方法的融合被称为认知-行为疗法。14、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的优点:疗程较短,费用不高。它们以心理学中的认知和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它们的分析单位—刺激、反应、强化物、期望值和归因,都是可以测量的。缺点:这两种疗法仅仅浮于表面,没有看到症状背后更深层和内隐的病因,因此,症状的改变不会持久,容易复发。15、多维综合模型事实上,每个维度,无论是生物的或是心理的,都会被其他维度和个体的发展影响。为了探究各种心理障碍的病因,研究者必须考虑所有相关领域的交互作用,包括遗传学、情感影响、人际关系作用,以及发展的因素等。(1)行为遗传学(2)情绪对心理障碍的影响(3)社会文化和人际关系也是形成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方面。16、心理障碍评估的基本要素:对心理障碍的正确评估是心理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的先决条件。一个科学的评估应该包含3个基本要素。(1)信度评估结果的一致性(2)效度测量的正确性(3)标准化17、心理障碍评估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临床访谈、行为评估、身体检查、心理测验、生理心理评估,以及脑成像技术。(1)临床访谈。临床访谈是大多数临床工作的核心,访谈帮助临床工作者收集个体在行为、态度和情绪方面的信息,以及有关个体的总体生活状况和当前问题的资料史。临床访谈包括3种形式:精神状况检查、无结构访谈、结构化访谈。3①精神状况检查:精神状况检查包括5个方面:外表和行为,思维和感知觉,情绪和心境,智力情况、意识状况。②无结构访谈:这种访谈是不系统的,临床工作者允许病人随意描述自己的忧虑,或引导病人在某一方面深入地探索。③结构化访谈:结构化临床访谈会设计标准化的问题。心理学家会在相同或相似的个案中提问相同的问题。(2)行为评估。行为评估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下评估个体的行为。(3)身体检查。(4)心理测验。心理测验包括特写的与某种障碍有关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方面的测验,以及更广泛的测量人格特点的测验。具体而言,有人格测验、智力测验和神经心理测验等。(5)生理心理评估。生理心理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的变化如何影响情绪或心理事件的科学,是对大脑结构及其功能的更加精确、更加全面的评估方法。18、心理障碍诊断的功用。诊断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1)方便简洁(2)了解病因(3)帮助确定治疗方案(4)方便科学研究19、精神疾患诊断系统:(1)《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美国心理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和《国际疾病分类:精神与行为障碍》(ICD)。CCMD-3对精神障碍的10种分类(课本13页)20、导致诊断偏差的4个因素:行为发生的情境、诊断者的预期、信息来源的可信度以及文化环境因素。第二章心理病理现象1、判定某一种精神活动是异常(病态)还是正常,一般应从3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1)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表现相比较。(2)横向比较:即与正常人比较。(3)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观察精神症状时,不但要观察精神症状是否存在,而且要观察其出现频度、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以及它对精神活动其他方面的影响。2、每一种精神症状均有其明确的定义,并具有以下特点:①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②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③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往往不相称;④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和/或社会功能损害。3、在精神检查中,有如下注意事项:第一,应确定是否存在精神症状以及存在哪些精神症状;第二,应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并评定其严重程度;第三,应善于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确定哪些症状是原发的,即与病因直接有关的、具有诊断价值的症状,哪些症状是继发的,即有可能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的;第四,应重视各症状之间的鉴别,减少误诊;第五,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影响因素,包括生物的,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以利于治疗和消除症状。4、精神症状的表现受到以下因素影响:①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躯体状况以及人格特征均可造成某一症状的表现不典型;②环境因素;如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教育程度。5、常见的精神症状: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运动行为障碍、意识障碍、自知力。6、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常见的感觉障碍有:(1)感觉过敏:对外界刺激感受性增高(神经症、慢性疼痛障碍)(2)感觉减退:对外界刺激感受性减退(抑郁状态、木僵、意识障碍)(3)内感性不适:身体内部的不适或异样(神经质、精神分裂症)。7、知觉: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产生反映事物整体的心理现象,称为知觉。8、常见的知觉障碍有:(1)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杯弓蛇影”、“草木皆兵”产生错觉。(2)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指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按不同的感觉器官可分为幻听、幻视、4幻嗅等。9、感知综合障碍:病人可感知客观事物本身,但却对其个别属性的感知发生了障碍,称为感知觉综合障碍。10、感知综合障碍包括:(1)视物变形症(视物显大、显小症)(2)空间知觉障碍(3)时间知觉障碍(4)非真实感。11、正常人思维特点:具体性、目的性、实际性、实践性、逻辑性。一般从2个方面考察思维障碍: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内容障碍。(1)思维形式障碍①思维奔逸。又称意念飘忽。表现为病人在主观上有思维迫促的体验,讲话速度快、滔滔不绝之外,言语联想增快,并因谐音、谐意而转换话题。思维迫促较多见于躁狂状态。②思维迟缓。表现为联想受抑制,联想速度缓慢。常见于抑郁症。思维迟缓的一个极端形式是思维贫乏,表现为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思维贫乏多见于精神分裂症。③思维中断。表现为思维进程可突然出现中断。是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依据。④持续言语。病人往往持续或不恰当地重复同样的思维内容。⑤病理性赘述。病人讲话啰唆,抓不住重点,多见于痴呆、癫痫和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⑥思维松驰。又称思维松散。病人的思维活动丧失了正常的结构,言谈内容含糊不清,句子与句子之间缺乏可理解的联系。⑦病理性象征性思维。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表现为概念的转换,以具体事物来代替某一抽象概念,或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一转换是病人所独有的,不经本人解释,旁人无法理解。多见于精神分裂症。⑧语词新作。⑨逻辑倒错性思维。一般见于精神分裂症。12、思维内容障碍(1)妄想。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妄想总是自我中心的,即妄想的内容对病人本人至关重要。妄想内容受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带有浓厚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色彩。临床上的妄想可分为以下几种:①被害妄想:是最常见的妄想之一。病人坚信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用种种方式加害自己。②关系妄想:病人认为环境中无关的事件、物体、人物都与自然发生了某种关联。③被控制妄想:病人体验到自己的意志、思想、言语、情感和行为被某种外力所控制、丧失了自主支配的能力。④夸大妄想:病人病态地夸大自我的重要性,片断、短暂、不坚持、不荒谬的夸大妄想可见于躁狂症,持久而荒谬的夸大妄
本文标题: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95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