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新形势下的经济犯罪口岸走私犯罪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专业:地质工程学号:201400216姓名:张松波1/5[日期]目录摘要............................................................................................................................................1一、走私犯罪的定义与分类............................................................................................1二、口岸走私犯罪的定义..................................................................................................2三、口岸走私犯罪的主要特征.........................................................................................3四、口岸走私犯罪案例.......................................................................................................4五、参考文献.........................................................................................................................5口岸走私犯罪摘要走私犯罪几乎与国家监管区域的设立和进出口贸易同时产生。作为一种经济性犯罪,走私犯罪破坏一国经济发展,并衍生政治、社会等层面的重大危害。海关作为一个国家的门户,承载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开放发展的作用和使命。在现今世界高度开放发展的形势下,口岸走私犯罪已然成为我国海关综合监管体系中最严重的危害之一,同时也是走私犯罪中危害性和影响力最大的分支。[关键词]口岸走私犯罪经济性犯罪一、走私犯罪的定义与分类何谓走私?古今中外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走私是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私运毒品、淫秽物品等违禁品进出口的行为;走私是未经批准私自进出口受管制的货物物品的行为,包括出口许可证和进口配额等的管制;走私是进出国境偷漏关税的行为。1997年《刑法》在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单列了第二节“走私罪”,设置了10个罪名1。我国对走私运用概括性和列举性相结合的规定方式,可视为较好地对“走私”2/5下定义,是在2000年7月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的决定》,修改后的《海关法》第八十二条规定:“违反本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逃避海关监管,偷逃应纳税款、逃避国家有关进出境的禁止性或者限制性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是走私行为”。2(一)运输、携带、邮寄国家禁止或者限制进出境货物、物品或者依法应当缴纳税款的货物、物品进出境的;(二)未经海关许可并且未缴纳应纳税款、交验有关许可证件,擅自将保税货物、特定减免税货物以及其他海关监管货物、物品、进境的境外运输工具,在境内销售的;(三)有逃避海关监管,构成走私的其他行为的。“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海关没收走私货物、物品及违法所得;对专门或者多次用于掩护走私的货物、物品,专门或者多次用于走私的运输工具予以没收”综上,我国对于走私的定义为,走私是指违反《海关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逃避海关监管,偷逃应纳税款、逃避国家有关进出境的禁止性或者限制性管理的行为;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走私犯罪是指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运输、携带、邮寄国家禁止进出口货物、物品或者依法应当向国家缴纳税款的货物、物品进出境,数额较大、情节严重的犯罪行为。二、口岸走私犯罪的定义(一)从各项罪名分布的角度。《刑法》对走私罪按其走私对象分列10个罪名,而我国口岸走私犯罪案件几乎涵盖了所有10个罪名。各项罪名在我国口岸走私犯罪案件中所占比重与整体走私犯罪案件相仿,其中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和走私废物罪最多;而走私武器弹药罪,走私核材料罪,走私假币罪等在我国走私犯罪案件中所占比重本来就不高,在口岸走私案件中也同样处于较低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走私毒品罪单列于上述10项走私罪名之外,而毒品走私犯罪在我国口岸走私犯罪中呈现出案发频率高、社会危害大等特点,值得关注和研究。带有反对“一个中国”、“藏独”、“法轮功”等强烈政治对抗性的物品,如上海海关于2011年查获从境外进口货物中夹带“雪山狮子旗”。意识形态性走私以淫秽物品等对国3/5内政治、文化、道德有害的载体为对象,但亦和经济利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体现了很强的经济性。(二)从走私行为方式分析,口岸走私犯罪表现为通关走私、绕关走私和后续走私3,但后两者占的比例极小。因此,通关走私是口岸走私犯罪的主要行为方式,具体表现为行为人在通关环节以伪报、夹带的方式逃避海关监管。据上海海关统计,2005年至2012年8年间上海口岸共侦办走私犯罪刑事案件602起,其中通关走私581私的组织形式分析,口岸走私犯罪的组织形式可谓纷繁复杂且变化多端。从集团走私到蚂蚁搬家式的水客走私,从以公司名义进行的法人走私到无组织性的个人走私,各种组织形式的口岸走私犯罪根据其口岸贸易的特点长期固定存在或适时动态变化。(三)从走私渠道分析,口岸走私犯罪包括货运渠道走私、行邮渠道走私、个人携带的走私犯罪、沿边(边境)走私以及加工贸易渠道走私,而不包括非口岸海上走私和内河走私。需要指出的是,边境口岸走私犯罪的对象主要以珍贵动物和珍稀植物为主,此类案件占比重较小,且对象较为单一,其危害性主要体现在破坏生态平衡等方面。(四)从走私对象的性质分析,口岸走私犯罪可分为涉税案件和非涉税案件。口岸走私犯罪主要以伪报等方式逃避海关监管,最终达到偷逃国家税款和非法进出口国家禁止或限制货物物品的目的。简单来讲,区分为涉税案件和非涉税案件能够比较直观地表现走私对象的性质,需要指出的是,非涉税案件主要包括毒品走私、珍贵动物及其制品走私、文物走私(古生物化石)、武器弹药走私、淫秽物品走私和固体废物走私。三、口岸走私犯罪的主要特征(一)、政治和经济危害性大。口岸走私犯罪是对主权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的直接侵犯。从政治危害性方面分析,虽然在世界上存在过,甚至至今还有依靠政府性走私行为维持政权的经济基础的情况,如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保加利亚等被黑帮与黑色经济笼罩的政权从事的走私活动。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贸易合作日益透明开放的今天,允许不良经济形式存在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公平合作的世界经济环境已不容走私犯罪继续猖獗;从另一个角度看,治理口岸走私犯罪的成效如何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打击走私力4/5量的强弱,更是在全球范围内体现国力和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但更直观、现实地是其对经济的危害。口岸走私犯罪行为在通关环节通过伪报、瞒报等方式直接偷逃了国家税款,结合包括我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税收在国民经济收入中尚占较大比重的形势,口岸走私犯罪的猖獗将严重损害了经济发展并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二)、地域性强。港口口岸、陆路口岸和航空口岸是口岸走私犯罪的发生地。以我国为例,总体来讲,港口口岸设立在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陆地口岸主要分布在旅客出入境负荷较重南方口岸及部分北方口岸和边境口岸,如深圳罗湖口岸、内蒙古满洲里口岸等;空港口岸设立在航班吞吐量比较大的大中城市。事实证明,上述口岸是我国口岸走私犯罪的重灾区,正体现了口岸走私犯罪很强的地域性特点。(三)、发案率与进出口(境)业务量成正比。口岸走私犯罪与昼夜不息的进出口贸易及通关业务紧密相关。有贸易的地方就有走私。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进出口贸易量与走私犯罪案发数无疑是成正比的。口岸走私犯罪的高发区域是经济较发达、开放程度较高、进出口贸易量较大的口岸。同样地,通关业务量的大小也直接决定了除贸易型走私犯罪案件外的非贸易性走私犯罪案件的数量。四、口岸走私犯罪案例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口岸走私现象产生的过程中,对我国口岸走私犯罪的形成产生原因力的社会因素,国际上存在有一种“政府性走私”,即依靠政府性走私行为维持政权的经济基础的情况。我们看到,“走私可以致富”,“走私可以搞活经济”,“打私不能打死”的错误观念一度也在我国某些地区的老百姓甚至政府官员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地方保护主义庇护走私盛行,打私活动不能正常高效开展,放私说清者比比皆是。例如:不得不提的是臭名昭著的赖昌星走私犯罪集团案件----1996年至1999年上半年,赖昌星走私犯罪集团及其他走私犯罪分子在厦门关区走私进口成品油450万吨、植物油45万多吨、香烟300多万吨、汽车3588辆,以及大量西药原料、化工原料、纺织原料、电子机械等货物,走私货物价值高达人民币530亿元,偷逃税款金额人民币300亿元。据报道,赖昌星案涉及3名省部级高官落马,例如:145/5名公职人员被判死刑。血淋淋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厦门作为南方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重要的进出口贸易口岸,在该案中出现了如此严重的政府官员与走私犯罪分子狼狈为奸的情况,可谓是地方保护主义为走私犯罪活动“保驾护航”的最好反面教材。五、参考文献1、许章润主编:《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2、高铭暄主编:《海关法》,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3、张大春主编:《走私罪研究》,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年版。
本文标题:口岸走私犯罪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09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