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方言俗语的研究价值(一)方言俗语的定义什么叫“俗语”?“俗语是一种广泛流传在群众口头上,结构相对固定的通俗语句,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愿望以及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俗语一词是汉语的固有词汇,具有自己的特定含义和文化底蕴;其“俗”,不仅具有通俗的、大众的、约定俗成的、俚俗的等语意,尚含有民俗的意思。事实上,俗语之所以是民俗语言的一个重要语类,主要在于它往往表现民俗,是一种语言民俗艺术形态。俗语反映“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有直接和间接之分。有些俗语就是直接反映民俗的。(二)研究方言俗语的意义方言研究对于民俗研究的意义不言而喻。方言是一个地区民俗的载体,它是民俗文化留存、传承的媒介,它不仅是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内容。方言研究对于了解民俗、对于真正把握各地人们的文化独特性的深层结构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地方文化结构深埋在方言结构之中。中国的民俗学者也很早就把研究与方言俗语的调查结合起来,“五四”知识分子首次呼吁对一般民族民俗资料的调查与搜集,北京大学还曾成立方言调查会和风俗调查会,开展了一定范围内的风俗学活动。然而从俗语着手来深入学习和研究方言却没有很长的历史,这是比较民俗研究比较大的遗憾。方言俗语是各种民俗事象和民俗要素的载体,它是民俗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研究方言俗语对认识民间世俗生活,研究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英国著名民俗学家查。索。博尔尼在其《民俗学手册》中指出“有韵的俗语、俚语等,平时常挂在口头的人,虽然不会去理会它原来的涵义,但就采风者而言,却是颇具科学意义的。”中国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也认为口头语言“是许多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民俗传承”,因而很值得研究。二、以潮汕方言为例潮汕方言中有很多形象生动富有哲理性而耐人寻味的俗语和谚语。其中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远离今天的显示生活而被淘汰消失。虽然现在的中老年人讲起来仍津津乐道,但年轻人却不知所云。但它们是潮汕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潮汕民间口头文学的精品,潮人先辈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富有诗意,琅琅上口,铿锵有力,长时间闪烁着夺目的光彩。(一)潮州方言的形成及其特色汉民族共有七大方言,分别是: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潮州话属于闽方言里的闽南语系,是一种次方言,它流行于粤东本土,加上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各国的潮人社会,估计讲潮州话的人数在两千万人以上。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潮州话的主体是古代中原汉语,但由于千百年来的移民活动,使它离开原生的主体而大有变化。潮州方言吸收了大量的中原古汉语词汇、语音和语法,成为自己的日常用语,最明显的例证,是用潮州方言朗读古诗词,其平仄和押韵十分清晰,而且富有韵律,因为潮汕方言保留了两汉六朝时期的不少语音特点,甚至保留了秦汉以前的一些语音遗迹。因此,许多语言学家认为潮州方言是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这可说是潮州方言的一个特色。例如潮汕人日常用语中的“食”、“糜”、“鼎”、“箸”、“伊”、“衫裤”、“企”、“后生”、“洗浴”等等,都来自古汉语。潮汕话是潮语的标准语。潮汕人的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研究潮汕话的人很多,有关潮汕话的专著、字典、词典也很多。对潮汕人来说,潮汕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巨大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胜似“自己人”。(二)潮汕方言俗语特点劝人奋进,寓意深刻。潮汕俗谚普遍运用借物喻事、寓理于物的手法,浅显生动,意味深长。如鼓励人们做事贵在坚持而不能灰心丧志的“城楼虽破,更鼓还在”,其意是说只要有了更鼓,打更人就不计较城楼残破而坚持把更打下去,劝逾人们不论遇到什么环境都要把事情做彻底。劝说人们把事情做到底,自有回报,如“好粟在簟底,好戏落夜看”。托物寄意,多姿多彩。潮汕俗语中有表述生活中一些物体事理和人情的俗谚,显示出它缤纷多彩的特色。如“挨砻冻死仔”、“无好碓臼,磨死媳妇”、“打死个摇鼓,分无一枝针”、“大鼎未滚,细鼎先呛”、“敢共人秘(背)鼎,唔(不)敢共人抱仔”、“跋(跌)落潘(泔水)缸”、“读书畏考,乞食畏狗,作田畏薅草,扛轿畏门斗”、“灯芯担久重过铁”、“破(劈)柴看柴势,入门看人意”、“出门唔弯腰,入门无柴烧”、“宁可嫁远路,切勿嫁过渡”、“行猛路唔如搭着渡”......自讽讽人,妙趣横生。有批评男女不中用的“无用禾埠(男人)赚无食,无用姿娘(妇女)行蚀屐”;有批评妇女做事马虎糊涂的“脚缠绊死鸡”、“歪鬃姿娘做无雅粿”;有形容自找苦吃的“自己做枷自己担”;有讽刺做样的“狐狸打扮也是猫,唏胡吹响唔如萧”;有自叹孤苦或嘲笑别人没有亲朋可交结(后者多指小孩)的“无人揶(背),挪葵籍;无人漆(结),漆竹壳”......(三)潮汕方言俗语研究价值①民俗、风土人情研究潮汕方言俗语反映了潮汕地区的特殊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感情色彩,同时许多民俗现象也直接反映在方言土语中,许多潮汕方言中特殊的名词能够指的就是潮汕地区的民俗现象。其中,有直接反映的,也有间接反映的。直接反映的比如潮汕俗语“无可奈何春甜馃”,谓无可奈何才带上年糕做干粮,飘洋过海到南阳谋生,反映了潮汕人“过番”习俗;“茶薄人情厚”,表现潮汕人嗜功夫茶,也以之为待客之道,有“寒夜客来茶当酒”之古风,体现了主人好客的一片浓情厚意。间接反映的如“老丑呾白话”,意为“说句老实话”,利用了潮剧丑角道白多用民间口语的特点;“临上轿正来扎脚缠”,意为“临时抱佛脚”,但它反映的却是解放前农村妇女裹小脚的习俗。②历史演变研究一些潮汕方言中还表现了潮汕地区的岁时风俗。岁时风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一般是指一年中随时序、节令变换,气候、吴侯变化在民间自然形成的风俗习惯以及一些认为因素渗透其中的年节风俗。对潮汕地区文化、历史变迁研究有着极大的帮助。③古汉语研究潮汕方言俗语中使用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对于带有民俗文化色彩,或曰具有民俗文化内容的民俗词语的考察将大大有利于古代汉语研究的发展,这是因为“现存一些民俗语词其生成的原初习俗底座在汉语中早已存在的缘故。例如潮汕人嗜吃粥,成为“mue”,这个字应写作“糜”,以为“煮米使糜烂也”。称粥为糜,先秦已然,《礼记。月令》:“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尔雅。释云》云:“粥,糜也。”又如,潮汕农村称露天的茅厕为“东si”,查宋明资料,大多作“东司”,宋。无名氏戏文《张协状元》第十出:“做殿门由闲,只怕人掇去做东司门”;《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定眼看时,却是史大汉弯跧蹲在东司边。”
本文标题:古汉语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22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