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古生物重点全部ABCDE
古生物重点A填空B名词解释C简答题D论述E作图A1.根据化石的保存特点,大体上可以将化石分为4大类,即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核化石、铸型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2.古生物化石的分类采用与现代生物相同的分类等级和分类单元,其主要分类等级是:界、门、纲、目、科、属、种。3.化石种特征:①共同的形态特征;②构成一定的居群;③居群具有一定的生态特征;④分布于一定地理范围。4.地史上最典型的集群灭绝共有5次:奥陶纪—志留纪之交;晚泥盆世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白垩纪—古近纪之交。5.筳又名纺锤虫,是肉鞭毛虫门中有孔虫纲的一个目。6.四射珊瑚构造组合类型及时代分布带型构造组合时代分布单带型纵列构造+横列构造?O-P(O,S为主)双带型纵列构造+横列构造+边缘构造或轴部构造S-P(以S,D为主)三带型纵列构造+横列构造+边缘构造+轴部构造S-D泡沫型泡沫板充满整个珊瑚体C-P7..头足类始现于晚寒武世,延至现代,早古生代全为鹦鹉螺类,晚古生代至中生代菊石较繁盛,尤其是中生代,称为菊石的时代,新生代以内壳类繁盛为特征。8.三叶虫纲是节肢动物门中已灭绝的一个纲,也是节肢动物门中化石最多的一类。9.鳍在身体的部位及相互关系,鳍刺及鳍条的排列情况,对鉴定鱼类化石有重要意义。10.爬行类与两栖类之间的本质区别是卵结构不同。11.爬行纲依据颞颥孔的类型可分为4个亚纲:无孔亚纲、双孔亚纲、调孔亚纲和下孔亚纲。双孔亚纲的蜥臀目和鸟臀目,也就是俗称的恐龙。12.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是有恐龙的一支—蜥臀目兽脚类的祖先演化而来。13.哺乳动物的牙齿是其硬体中最坚硬的部分,易保存为化石,其组合形态随动物食性不同而多变化。哺乳动物的牙齿一般分化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4种。前臼齿和臼齿合称颊齿,根据其形态和食性关系大致可分3种类型:①切尖型,食肉动物;②脊齿型,食草动物;③瘤齿型,杂食动物。14.原蕨植物始现于晚志留纪,繁盛于早、中泥盆世,晚泥盆世就全部灭绝。原蕨植物的出现是植物界进化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它们完成了从水域扩展到陆地的飞跃。15.节蕨植物最明显的特征是茎单轴式分枝,明显的分为节和节间,节间上有纵脊和纵沟,枝和叶都自节部伸出。单叶,叶小,轮生。孢子囊着生在孢囊柄上并聚成孢子囊穗。16.陆地环境沉积相类型:冰川沉积、河流沉积、胡泊沉积。17.早古生代又称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时代,无脊椎动物以三叶虫、笔石、头足类、腕足类、珊瑚及牙形石最为重要。原始脊椎动物的代表——无颌类的星甲鱼。18.山东张夏寒武系标准剖面岩性:下寒武统仅发育馒头组(紫红色钙质页岩夹泥质灰岩);中寒武统包括毛庄组(紫色泥岩)、徐庄组(紫色页岩)、张夏组(鲕粒灰岩);上寒武统包括崮山组、长山组和凤山组,三组岩性基本相同(灰岩,泥岩和竹叶状灰岩)。19.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范围逐渐扩大的时期,在扬子板块内部表现在自中寒武世西部不断扩大的康滇古陆,随着早奥陶世海侵的开始,海水不断向西超覆,造成扬子区内部岩相变化显著。20.泥盆纪鱼类全类繁盛,故称为“鱼类时代”;晚泥盆世,鱼类向两栖类演化。21.石炭纪陆地植物进一步繁荣,地球上首次出现大规模森林,主要代表有石松、节蕨、真蕨、种子蕨和科达类等。22.新生代生物界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为特征,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或被子植物时代,其中第四纪由于人类的出现和发展,称为人类时代。古气候的重要事件是第四纪冰川的形成。在西南缘由于始新世晚期印度板块与古亚洲板块的最终对接碰撞。B1.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2.优先律:生物命名法规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即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植物和菌类学命名法规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3.微进化:是指由线性分支(如种族分支或新种形成)或种系转换引起的发生在种内乃至新种形成的各种变化。4.宏进化:是指在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作用下引起的大尺度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变化。5.相关律:是指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6.重演律:生物总是在其个体发育的早期提现其祖先的特征,然后才体现其本身较进步的特征,因此可以说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重演。7.适应辐射:如果某一类群的趋异不是两个方向,而是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适应不同的生活条件,这种多方向的趋异就叫做适应辐射。8.适应趋同:是指一些类别不同,亲缘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体形上变得相似,不对等的器官也因适应相同的功能而出现了相似的性状。9.背景灭绝:地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一些生物灭绝,使总的平均灭绝率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通常每百万年0.1~1个种,依门类而不同),这叫背景灭绝。10.集群灭绝:在一些地质时期,有许多门类的生物近乎同时灭绝,使生物界灭绝率突然升高,这叫集群灭绝或大规模灭绝。地史上最典型的集群灭绝共有5次(奥陶纪—志留纪之交;晚泥盆世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白垩纪—古近纪之交)。11.原生动物:是一类与多细胞动物相对应的最低等的真核单细胞动物,动物个体由一个细胞组成,但它是一个能够独立生活的有机体,具有新陈代谢,刺激感应,运动,繁殖等机能,具有类器官。12.腔肠动物:属于低等的二胚层多细胞动物,是真正的后生动物,包括现生的海葵和珊瑚。有明确的组织,但无真正的器官分化。身体多呈辐射对称,少数为两侧对称。13.横板珊瑚:全是复体,也分为块状和丛状两类。隔壁不发育,但横板是最发育的构造。14.原生沉积构造:主要包括层面构造、层里构造、准同生变形构造、生物及化学成因构造。15.自生矿物:指沉积期或同生期形成的原生矿物,它们通常是沉积介质物化条件的反映。16.纵向堆积作用:是指沉积物在水体中自上而下降落,依次沉积在沉积盆地底部的沉积作用。“沉积物雨”17.横向堆积作用:是指沉积物的颗粒在介质搬运过程中沿水平方向位移,当介质能量衰减时而沉积下来。“推土机式”的沉积作用。18.层型:在地层划分和建立地层单位的过程中,对于新建的地层单位必须采用优先权法则,并为命名的地层单位指定一个代表该单位的地层模式,该模式即为层型。19.“象州型”沉积:以碳酸盐岩为主,沉积厚度巨大,生物丰富高,分异性强,生物量巨大,尤其以腕足、珊瑚、层孔虫,苔藓虫大量繁盛为特色,并有双壳、腹足、头足、三叶虫、棘皮类、厚壳竹节石、介形虫、藻类等多门类化石。以层孔虫、复体四射珊瑚和层孔虫为主筑积而成的生物礁广泛分布。沉积形成于清洁浅水、动荡富氧的条件下。20.“南丹型”沉积:是一套暗色的含蜉游,游泳生物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和硅质岩,代表较深滞流缺氧的微型裂陷槽(台内断槽)沉积。中、上泥盆统内有菊石、竹节石及无眼的三叶虫化石。21.特色沉积:是指具有标志地史发展阶段的沉积类型或沉积组合。这类沉积主要发育于地史发展的早期阶段,典型的特色沉积包括碎屑铀岩沉积、条带状硅铁沉积、最早的红层沉积和臼齿构造。22.米兰科维奇理论: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波动是由地球轨道三要素,即偏心率、倾斜轴和岁差的准周期性变化引起的。C1.化石的形成条件:①生物条件:具有硬体,因为软体部分容易腐烂、分解而消失,而硬体主要是由矿物质组成的,能够比较持久抵御各种破坏作用;生物死后尸体所处的物理化学环境直接影响到化石的保存形成。②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环境。③时间条件:只有生物死后迅速被埋藏起来才有可能被保存为化石。被埋藏起来的生物尸体还必须经过长时间石化作用后才能形成化石。④成岩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作用过程中,其压实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到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2.石化作用主要的3种式:①矿质填充作用:生物的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得生物的硬体变得致密和坚实。②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生物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所填充,如果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当,以分子的形式置换,那么原来生物的微细结构可以被保存下来。③碳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3.早期生物的发生和演化:化石证据表明早期生物演化存在四大飞跃:①第一次飞跃是最早的生物的出现。在澳大利亚皮尔巴,地质时代为35亿年的碳质燧石中发现于叠层石中的丝状细菌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可靠的化石记录。②第二次飞跃是早期生物分异即多样性的增加。原核生物已发展到相当繁盛的程度,这可能与后期富氧大气圈的出现有关。③第三次飞跃是从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3个属的微化石保存的内部构造像绿藻(真核生物)而非蓝藻。④第四次飞跃是后生动物的出现。后生动物出现的时期一般认为在距今5.6亿年,主要是软躯体的腔肠动物、蠕形动物中的一些门类,如埃迪卡拉动物群。4.筳类生态分布及地史分布:一般认为筳类是浅海底栖动物,生活于水深100m左右热带或亚热带的平静正常浅海环境。筳类最早出现于早石炭世晚期,至中二叠世达到极盛,晚二叠世开始衰退,至二叠纪末全部灭绝:小泽筳(石炭纪—二叠纪),小纺锤筳(晚石炭世),古纺锤筳(晚二叠世),希瓦格筳(晚石炭世—中二叠世),费伯克筳(早、中二叠世),新希瓦格筳(中二叠世)。5.四射珊瑚的内部构造:①纵列构造:即珊瑚体内辐射状排列的纵向滑板,称为隔壁。根据其生长顺序和长短有一级、二级、三级隔壁之分。②横列构造:为横跨腔肠的横板,可分为完整横板和上下交错的不完整横板。③边缘构造:珊瑚体内边缘呈叠瓦状排列的一系列小板。根据其与隔壁的交切关系分为鳞板和泡沫板,前者位于隔壁之间,不切断隔壁;而泡沫板是切断隔壁的边缘小板。④轴部构造:包括中轴和中柱,前者是位于珊瑚体中央的一条实心的“灰质柱”,后者是由长隔壁与横板在珊瑚体中央交织成的一种网状构造。6.双壳纲壳的定向:壳分前、后、背、腹、左、右。两壳铰合的一方称为背方,相对壳开闭的一方为腹方。确定壳的前后可据下列特点:①一般喙指向前方。②壳前后不对称者,一般后部较前部为长。③放射及同心纹饰一般由喙向后方扩散。④新月面在前,盾纹面在后。⑤有耳的种类,后耳常大于前耳。⑥外套湾位于后部。⑦单个闭肌痕时,一般位于中偏后部。两个闭痕肌有大小不同时,前小后大。当壳的前后确定以后,将壳顶向上,前端指向观察者的前方,左侧壳瓣为左壳,右侧为右壳。腕足动物壳体定向:壳体是由大小不等的两瓣壳组成,一般肉茎孔所在的壳较大,为腹壳,另一较小的称背壳。最早分泌的硬体部分成鸟喙状称壳喙。壳喙的一方为后方,喙旁边缘称后缘;相对的一方为前方,其边缘称前缘。7.笔石的演化趋势:笔石最初都是由一个圆锥形胎管生出,胎管出芽生出第一个胞管,许多胞管连接生长,排成一条,叫笔石枝,一个笔石枝包含一个或多个笔石枝。胞管所在的一侧为腹侧,与之相反的一侧为背侧。正笔石类的笔石枝生长方向各有不同,以胎管尖端向上,口部向下为基准,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下垂式,下斜式,下曲式,平伸式,上斜式,上曲式和上攀式。凡下垂式,下斜式,下曲式的笔石体,笔石枝彼此以腹侧相向;凡上斜式和上曲式,则以背侧相向。数列胞管沿中轴攀合,称为上攀式。笔石枝上胞管的排列可分为单列式,双列式和四列式,个别还有三列式。8.笔石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笔石动物可以生活在从滨海到陆棚边缘以及陆棚斜坡等海域。除了树形笔石类的大部分类别的生活习性为固着生活外,其他各类笔石的习性大都是浮游生活。笔石类化石可以保存在各种沉积岩中,但最主要还是保存在页岩中,尤其黑色页岩,往往含大量笔石,形成“笔石页岩”,是很好的指相化石。笔石动物始现于中寒武世,在晚寒武世生活的主要是树形笔石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为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灭绝,树形笔石类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就全部灭绝了。刺笔石(奥陶纪—志留纪),对笔石(早—中奥陶世),中国笔石(早奥陶世),雕笔石(早奥陶世—早志留世),栅笔石(早奥陶世—早志留世),单笔石(早志留世—早泥盆世),耙笔石(早志留世)9.两栖纲登陆所必须具备的条件:①有肺,可以在空气中呼吸,但
本文标题:古生物重点全部ABCDE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23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