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基于人才培养视角的高校党建工作探析(已发表)
1基于人才培养视角的高校党建工作探析周南平,郭强(南京邮电大学党委办公室,江苏南京210046)摘要:当前,随着党情、国情、世情不断发展变化,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也出现新的现象和问题。保障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培养质量,不仅直接决定着高校党建工作水平,而且更关系着高校育人工作的成效。遵循规律、科学设计,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实现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培养教育过程的全程化和系统化,这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育人工作的必然选择。关键词:大学生党员;人才培养;全程化;系统化2010年12月14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第十九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1]。”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形式和新任务,客观上要求党建工作者们必须结合高校发展实际,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和活动方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建工作,提高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而在此之前,6月28日由中组部发布的2009年党内统计数据中,我们也清楚的发现,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化,高校学生党员发现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7799.5万名,其中学生党员人数为226.9万,占比党员总数的2.91%,仅2009年全国新发展学生党员118.5万人,占当年新发展党员总数的39.9%,达到历史峰值,全国1638所普通高等学校全部建立了基层党组织[2]。在此形势下,高校作为党的主力军培养阵地,不仅要严把“入门关”,更应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下,进一步创新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模式和内容,探索高校基层学生党员培养新路径,从而以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全程化和系统化来引领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现代化。基金项目:江苏省学校党建研究会2010年党建研究项目“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的质量保障机制研究”;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项目(GJS-XKT1010).作者简介:周南平(1964—),男,汉,江苏宜兴,南京邮电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工作。郭强(1980—),男,汉,安徽怀远,南京邮电大学党委办公室干事,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2一、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在中国改革开发33年后的当下,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今天,无论是党情,还是国情、世情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呈现出从未有过的新格局。(一)全球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在挑战中寻求发展机遇。当今时代,虽然和平与发展依然是主旋律,但是冲突与对抗仍然存在。中国在“崛起”与“遏制”的动态平衡中寻找发展壮大自身的机遇,在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光环下也无法掩饰面临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加强高校党的建设,不仅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而且也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培养出更多可靠的创新人才。(二)信息技术时代,党的传统工作模式面临困境。信息网络时代,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全球交互性。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所处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方法均在不断变化,面对的压力和挑战也越来越大。高校在某种意义上是各种信息,包括“中西文化”的交汇中心,从而使党建工作所处的环境更为复杂。(三)党的事业的客观需要,发展培养党员的任务越来越重要。随着党的专业人才和主力军培养阵地不断向高校转移和强化,今天的高校承担党的“新鲜血液”输送功能任务的艰巨性越来越突出。(四)“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推进,为大学生党员培养提供了助力平台。响应党中央号召,全党上下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同时,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抓住这个宝贵的历史机遇,将大学生党员培养质量工程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相结合,并且放在党务工作突出的位置。此外,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逐步加大,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和复合型趋势,一定程度上都使得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外围环境更趋复杂化和不确定性。二、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呈现的新特点(一)工作形式,亮点多。在信息化延伸到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应用于高校党务工作中,使得党务工作模式发生着根本性变革。高校党建工作信息化正是符合当前现实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它是指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传统党建在信息传播、信息沟通、党员管理等领域所进行的一种创新、3拓展和延伸,目的是实现党建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构建党的建设和党务工作管理服务综合运行的新模式[3]。以“红色网站”、“虚拟社区”、红色博客、即时通讯工具MSN、QQ、微博等为特色的互动平台,新时期的党务工作者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树立信息资源意识,主动超前走进互联网,掌握着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制高点。(二)工作方法,讲创新。2008年9月,随着第一批“90后”大学生走进高校,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生党建工作对象就开始逐步以“90后”大学生为主力。今天的高校党务工作者面对着众多信息时代的知识青年,客观上也要求我们的教育方式、工作内容要契合学生的客观需要。以红色科技小组、党员志愿者服务团、“网络党课”、党务会议网络视频模式、党务学习红色博客模式、思想汇报红色邮箱模式、支部会议QQ群模式等为代表的各种党务创新形式纷纷出现,不仅解决了各种现实党建难题,满足了广大学生党员更为人性化的需要,也更大程度的体现出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水平。(三)工作对象,讲实际。今天的80后、90后知识青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这代人,他们不仅对新事物、新现象具有更为快速的接纳和适应能力,同时也更具有讲求客观实际,谋求务实高效的特点。这些特定对象的特殊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们的党务工作强调在程序、规范性上严格之外,更需要在对培养对象考察、培训、发展以及各项具体活动的细节上展现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四)工作成效,更喜人。从全国范围来看,2007年至2009年全国学生党员数量占全国党员总数的比值平均以0.2个百分点在上升,每年发展学生党员的比重从2007年的35.8%上升至2009年的39.9%。就近几年的大学生党员发展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在广大高校党务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下,我国学生党建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见表1:表12007—2009年我国学生党员发展情况统计表(万)全国新发展党员全国新发展学生党员全国新发展学生党员占比截至当年全国党员数截至当年全国学生党员数截至当年全国学生党员占比2007年278.299.635.8%7415.3182.22.5%2008年280.7106.738.0%7593.1201.42.7%指标年份42009年297.1118.539.9%7799.5226.92.9%注:数据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整理所得(五)工作理念,更人性。新时期的高校党务工作也表现出工作理念人性化的转型特点,以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行“党员成长计划”,以提高学生党员全面素质与综合竞争力为目标,把激发党员内在成长动力和提供外部环境保障相结合,形成自我发展、支部培养和群众督促的合力,也体现出学生党员的个人价值“双实现”,既追求奉献与自我提升相结合。三、目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重发展,轻培养。这一点是高校党建工作多年来始终没有解决的问题,只是在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数量的猛增,这一问题越显突出。在当前高校党务人员受编制限制及兼职化因素的直接影响下,随着党务工作量的不断加大,一些高校基层党务工作重心出现偏移的现象。党员的发展数量并不代表人才的培养质量,这是问题的关键。(二)重党外,轻党内。这一现象的直接表象就是基层党务工作的主要方向和重心偏移于党外人员的吸纳,而忽视了党内组织的规章是否健全、活动开展效果如何以及凝聚力的强弱与否等。这必将导致党组织内部人心涣散,党员党性意识不足,组织生活甚至处于停滞的局面。在笔者对某高校部分学生党员调查时,明显发现基层学生党组织问题的严重性,高达76.8%的学生党员认为无凝聚力或凝聚力较差。具体见图1:3191163010203040506070凝聚力较强凝聚力一般凝聚力较差无凝聚力图190后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凝聚力的评价人数(三)重过场,轻实效。在当前的某些高校调研时,我们也发现基层学生党建工作大都游离于表象的形式主义。对于党建的活动形式和程序严格规定、发展党员建档材料也能够较为严格把关,但是对于发展对象深层次的思想塑造能力、5党性修养的教育手段、党组织团队的凝聚能力等都严重欠缺。13562250102030405060作用很大作用一般作用很小基本没有作用图290后大学生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评价人数通过我们随机对部分大学生的直接调查分析,高达71.9%的大学生认为当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基本没有什么作用,具体见图2。(四)重形式,轻内容。形式主义呈泛滥之势,是我们在基层学生党建走访调研中明显能够感受到的现状。对于很多策划的具体党务活动,基层的党务工作们考虑的出发点不是活动本身有没有现实意义,活动是否为党员同志们所需要,是否能够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是一味的“跟风造势”、迎合考察评比。这样的组织活动不仅无法调动党员同学们的积极性、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甚至必将严重打击其主动性,滋生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具笔者对90后大学生党员的直接抽样调查发现,对当前传统党建工作形式执完全肯定观点的仅为17.7%,具体见图3:31522391701020304050神圣而严肃应适当简化形式主义十分反感无所谓图390后大学生党员对传统党建工作形式的评价人数(五)重理论,轻实践[4]。在学生党员的培养中,不可否认理论教育有其一定的必要性,但是用单一的理论说教来代替培养教育的全部,不仅无法取得教育的预期效果,而且会使得人才培养教育严重脱节实践、脱离群众。成长于网络信息时代的90后大学生们,大都思路活跃、见多识广,仅凭简单的理论教育,不深入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就无法得到更深刻的党性教育,党员意识也无从强化。而我们在现实中发现的许多学生党员更愿意在集体中隐瞒自己的党员身份,一定6程度上正是与缺乏实践中的党性自觉和党性表现有关。四、“八大主题”打造党建育人工作新格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一项集引导、教育、培养、发展、管理、实践和建设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5]。这一过程需要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以“八大主题”系列活动的形式,在整个大学四年即八个学期里,实行“全程化、全覆盖、分类别、递进式”的大学生党建育人工作模式系统化开展。(一)新生党组织感知教育。对于新入校的大学生要通过交流会、主题宣讲等形式在大学第一学期开展党组织的感知教育。区别于以往简单的辅导员大会说教,新生党组织感知教育更应注重于党组织活动的丰富性和现代感,学长学姐典型代表宣讲、新时代党在社会发展建设中的卓越表现等内容的宣传推介,让广大90后大学生以真实、客观、直观的感受来理解认识党和党组织,并找到大学学习生活的方向感和目标。这一阶段活动的成功开展必将直接对后续党建和教育管理工作产生积极且深远的影响。(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系统教育。经过一学期的考察与引导性教育,在大一第二学期将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集中进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系统教育。新形势下的党课教育应打破传统的课堂授课式的教育模式,采取把党性知识教育以专题讲座、现代礼仪培训、演讲朗诵比赛、知识竞赛、户外运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既体现了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和人性化,也满足了学生们的客观需求,有助于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三)学生党员细分目标培养机制。基础党务工作者要着力培养党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优势,使其成为受党教育、助力成才的表率。在大一两个学期感知教育和系统教育的基础上,大二第一学期开始发展学生党员,并且将学生党员的发展与大学生个性化成长机制结合起来。首先,要求每一个新发展的学生党员根据其个性特点给自己制定一个大学
本文标题:基于人才培养视角的高校党建工作探析(已发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32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