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试述《春秋》一书的撰写特点,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春秋》的局限性。【1】写作特点:(1)《春秋》的编订,有总结历史经验、为执政者提供借鉴的目的。它强调天下一统、社会稳定、定名分和周天子的正统地位,反对诸侯僭礼越位与兼并战争。(2)它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按事件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系统。(3)它的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3)在内容上:《春秋》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等。记事的原则上,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2】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3】局限性:首先是记事太简单;其次是孔子为尊者、亲者讳,不是依据事实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2、《左传》的写作特点和成就【1】《左传》是战国早期的私人撰述,是记述春秋时期史实最重要的一部史书。《左传》记事比《春秋》祥瞻,比《国语》连贯,写出了这一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陪臣执国命的历史趋势。【2】《左传》在历史编撰上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他在编年记事的总的格局中,富于变化,有时着意写出一件史事的本末原委,有时集中写出一个人物的经历和活动。【3】(1)《左传》完成了编年体的创造(2)《左传》记事的范围亦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的活动,而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3)《左传》善于描写战争(4)《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5)《左传》可贵的“民本”思想【4】《左传》在内容上比较鲜明的特点是详细地记载了春秋时期民族交往活跃和民族组合的进程。【5】《左传》总是尽量避免简单平板地记载历史事件而采用故事化的手法,从言论和行动的立体把握中去描写人物。这样,不但写出历史运动过程中的各个细部,也写出了历史的深度。成就:一)改进了记事方法,在历史编纂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即第一次对事件有完整的叙述,记载详细了,并且言事兼备,所记之事完备了。所以有的人认为《左传》是第一部完整的历史著作。《春秋》只标事纲,不记具体内容,如同流水帐薄;《左传》则以《春秋》为纲,原原本本叙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对人物形象、性格、行为、思想都有深刻的刻画和描绘。例如《春秋》只记“郑伯克段于鄢”六个字,《左传》详加叙述用了五百四十一个字。把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影响都写了。《春秋》记“城濮之战”只用了三十几个字,《左传》则用了七百八十六个字,所以完备的历史书当从《左传》开始。完备的历史书应包括:1、明确的时间顺序。2、历史事件的始末3、历史人物的言行。这些《左传》是具备的,而《左传》之前则没有兼备此三点的史书。(二)生动具体。《左传》的叙述,文字技巧是非常高的,又具体又生动,层次分明。语言简明雅致,记事生动、真实、感人,读来脍炙人口,一扫《春秋》的枯燥无味。以前,许多人对史发生兴趣是从读《左传》开始的。所以在传播历史知识方面《左传》起了很大作用。文字优美,所以还被作为文学书读。(三)叙事与论史相结合。《左传》不仅记事,而且带有政论,不仅记载了社会现象,而且揭示了历史的内幕,使人更深刻地看到了事件的本质。从而使《左传》成为了叙事论史较成熟的编年史,这是其显著特点。《左传》论史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以“君子曰”直接发论;二是借用前人或伪托前人的话来发论;三是用当事人或有影响的人物的话来评论。这就改变了《春秋》一心追求“属辞”、微言大义的方法。《左传》“君子曰”的方式直接为后人所继承,如司马迁的“太史公曰”、司马光的“臣光曰”等等。(四)思想性提高了。《左传》对人与神、王道与霸道、法治与礼治、变革与守旧等的认识,都比《春秋》进步得多。注本:总体上看,《左传》所叙史事是真实的。所记重大史事基本正确。从晋以后许多人给《左传》作注,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杨伯峻著《春秋左传注》,是《左传》注释的历史性总结,是读《左传》的最好的本子。沈玉成有《左传译文》。沈玉成是杨伯峻的学生,所以此二书实为一书。五、.采用了倒叙插叙、侧面烘托等方法,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形象。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但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倒叙就是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3、先秦史学发展的特点1、从史学的发展历程看,文字记载由简单的片段逐步形成正式的史书,并出现了多种历史撰述。2、史官的产生及史官制度的形成。由巫——巫史合一——巫史分离——王者师3、从史学发展的趋向来说:其一,是由“史在官府”,走向“史在私家”。章炳麟在《国故论衡》中指出:“老耽仲尼而上,学皆在官,老耽仲尼而下,学皆在家人”。其二,是由胚胎、萌芽、成长到兴起。对于此阶段史学的兴起,可从以下四点作一阐述:在对历史的认识上,由重视神的安排转向对人的活动的重视。在对史学的认识上,逐步提出史学的鉴戒功能。在史学成果的表现形态上,出现了多种体裁的历史撰述。在对待史学活动的认识上,秉笔直书的精神受到提倡。4、在史学的编纂体例上,以编年体为主多种史书体例的产生。例如《春秋》、《左传》等。另外,还有记言体、谱牒类、地理类等。4、《史记》是怎样一部书?实属司马迁的史学成就。【1】《史记》:《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2】成就:(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体:本纪:采用编年形式,提纲挈领地写出一代大事,主要是记载历代帝王和在政治上起主导作用的人物的事迹。表:以时间为序,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历史大事,分世表、年表、月表。提纲挈领,使人对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一览无余。书:以叙述社会制度和自然界现象为主体,对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发展和现状加以系统的记述。具有典章制度的性质。世家:主要叙述世袭贵族王侯或某一类重要人物的事迹。列传:记载将相大臣各个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各种人物事迹(刺客、游侠、商人等)以及国内外各民族的事迹。(2)在史料搜集和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3)《史记》文笔生动,语言通俗,某些篇堪称为传记性的文学作品,是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4)对有反抗和改革精神的杰出人物寄以同情和赞扬。(5)是二十四史中最具有人民性的一部史书。具体表现在:对过去史书中很少记载的起义领袖、下层人物给予记载,而且给予很高的评价。5、《汉书》的史学成就(1)在编撰方法上,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包举一代自成一体。其一,限断清楚,适应中国以朝代划分历史阶段的特点,可以明确区分历史时期并反映其特点。其二,包容量大,可以集中反映一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社会风貌。其三,便于编写和阅读,断代史一般是一朝灭亡之后,后朝人开始撰写,从资料的搜集和撰写方面提供方便。其四,容易满足修史者褒贬前朝的著述要求,便于人们从一个朝中总结经验教训。(2)多种专史领域的开拓,扩大了记载范围,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3)实录精神与正宗思想。班固继承古代史家不畏强御、书法不隐的优良传统,如实记录了封建统治者淫逸腐败、残害人民的罪行。东、西汉统治者有着亲缘关系,班固能无所顾忌,奋笔直书,显示出高尚的史家品德。(4)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大一统皇朝,《汉书》是第一部大一统的皇朝史。(5)《汉书》以十志为主干展开了多种专史的撰述,为古代学术开辟了一些新的领域,也在扩展纪传史体容量,扩大史书记事范围方面作了重大突破。(6)严整的史书体例。6、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原因及表现。【1】原因:1、魏晋时期社会思想和学术风气的变化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和学术条件:汉代司马迁所言:“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蓄,流俗只所轻也。”《隋书•经籍志》:“群才景慕,作者甚众”,“立言之士,挥翰蓬茨之下,一代之记,至十数家。”2、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历史的变化,深刻影响了史学的发展,直接促成了史学体裁的多样化。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其一,造纸业的发达,引起文化用具的革新,为书籍的传抄和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其二,方便书写的字体已多种多样。4、史学地位的提高直接促进了史学的发达:首先,是政府对史学比较重视。其次,整个社会对史学比较关注。一是研治史学名著的人增多,二是人们纷纷慕史家之名,以名列史家为荣。5、史学本身的鉴戒功能刺激了史学的发达。6、有《史记》、《汉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史例,特别是《汉书》又为断代史的修撰提供了楷模,从而使魏晋南北朝的学者有所取法与依归。7、史官制度的完备,既为这时期史书的修撰提供了更为丰富、原始的史料,也为史官修史创造了便利条件,从而促进了史学的发展。8、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自汉末起,政权分立,随后又是南北对峙,于是各国统治者各以自己的政权为中原王朝正统,斥其他政权为僭越,是已非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修撰史书以宣传其主张,标榜其成就,就成了重要手段。9、魏晋南北朝时期,承东汉余绪,重勋阶阀阅,讲门第高低,祖宗功业,并用以决定士人社会地位之高低和确定能否为官及为官乙高下。而其勋阶阀阅与门第高低的评定,端赖于对其祖宗世系的追述。因而谱牒之学,随之盛行,甚至出现了以家谱代替史籍为局面,以于前述。10、经学地位的下降与史学、文学在取士考试中地位的取得,也助进了史学的发展。11、纸张的发明与应用的推广,也给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方面的条件。12、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编写体裁为增加,既是史学兴盛的特征与表现,又会反过来促进史学兴盛与发展。【2】表现:1、史书数量剧增,种类丰富:唐初修《隋书•经籍志》著录南朝梁、陈、北朝齐、周及隋等五代官私书目所载典籍,其中史部为874部,16558卷。有关魏晋南北朝史书的分类,《隋书•经籍志》史部分史书为12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杂传、地理、谱系、簿录。2、目录学上,经、史分家:西晋荀勖(xu)编《中经新簿》时,将群书分为四类:“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这是经史分家,史书摆脱经学附属地位,史学学开始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一个标志。东晋李充整理图书,又重新排列四部的次序,五经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直到按经史子集名称和顺序著录图书的《隋书•经籍志》问世,李充的四分法完全确立下来,经历宋元明清直到现在。3、“史学”一词出现:东晋元帝太兴二年(319年),石勒初称赵王,即以任播、崔睿为“史学祭酒”,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史学”一词。4、史学中的一些门类,如史注、史考、历史编纂、历史评论等勃兴:(1)史注:两汉时期,学者重在注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注史盛极一时,一些历史名著如《史记》、《汉书》等,都有多家为之作注。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在史注中负有盛名。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也类同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2)史考:史考是考证史实,驳议辨疑。蜀人谯周《古史考》25篇;孙盛《三国异同评》、王劭《读书记》、刘宝的《汉书驳议》、陈姚察的《定汉书疑》之类都是考史之作。(3)历史编纂:在历史编纂方面,当时围绕纪传、编年两种史体的优劣问题,层展开一场热烈的讨论。(4)史评:魏晋南北朝,史学评论逐渐发展起来。从形式上讲,有学者间的口头讨论,如崔浩同毛脩之论陈寿作《三国志》对诸葛亮的
本文标题:史学史简答题论述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39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