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名词解释史家四长:即史才、史学、史德、史识。史才,是指征选史料,驾驭史料,撰写史文的才干;史学是指对历史知识及相关学问的掌握程度;史识是指品质的正直,判断是非的眼光和善恶必书的果敢精神;史德是指著书者的心术,以封建思想和纲常伦理为准则和道德标准。这四长共同组成了中国史家的标准,标志着中国史家标准论的成熟。年鉴学派:20世纪法国史学流派。得名于该派早期代表人物法国历史学家费弗尔和布洛克1929年创办的《经济与社会史年鉴》杂志(1946年更名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年鉴》)。二战以后以布罗代尔最为著名。该派先后提出“总体历史理论”、“深层历史理论”和“历史时间三时段”说。认为历史学家应以撰写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在内的人的一切活动的历史为己任。要揭示一定历史时期中普通群众的心理活动方式这种“深层”的变化。以不同的时间概念划分历史的层次与结构为:变动极其缓慢,反映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变迁的自然史时间;变动较为迟缓,反映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演进的社会史时间;瞬息即变的政治、军事、人物活动史时间。并认为社会史时间最为重要,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方向。注重对历史各方面各层次有机联系的研究。50年代后尤重社会史研究,提倡跨学科研究,还开创了现代比较史学。自创建以来一直主宰法国史学界,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麦克斯.韦伯:(1864一1920)德国社会学家。早年攻读法律、历史、经济,后转向社会学。研究领域涉及法律、宗教、历史、经济、政治和社会,并赋予每一学科相应的发展。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他与涂尔干、马克思一样,是推动社会学产生和形成最重要的思想家。其影响渗透于整个现代社会学,主要表现:(1)创立一种不同于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论,坚持运用以客观、中立态度看待社会事件和个体行为的理解原则,建立起分析社会事件一般法则和逻辑结构的理想类型;(2)确立起把对社会的宏观分析和微观探索联系起来的社会行动理论;(3)阐发对统治形式及其合法性问题独具一格的权力统治理论;(4)提出讨论阶级、地位和政党相互关系的分层理论。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经济与社会》、《印度宗教》、《中国宗教》和《古代犹太教》等。汤因比:(1889—1975)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1889年生于伦敦,早年就读于牛津大学贝力奥尔学院。参加过1919年和1946年的巴黎和会,担任过伦敦大学教授、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研究部主任,《国际事务概观》主编。汤因比认为,每个文明都像有机体一样,要经历起源、生长、衰退、解体、灭亡阶段,文明的生长是一个挑战和应战的过程,在整个文明发展过程中,少数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为只有少数人才具有创造性,而多数人只会模仿。文明的衰落,原因就在于少数人成为统治者之后就失掉了创造性,多数人不再模仿而产生离心离德;少数人不能维持正常统治就采用暴力,多数人起来反抗,衰落也就开始了。他还认为,文明大部分是透过精神力量形成的,历史最后的顶点是天国的到来。他列举了26个文明,其中16个已经灭绝,3个被阻止,剩下的7个逐步结合为5个,即西方文明、希腊正教、回教、印度和远东等文明。对每一个文明从诞生到瓦解的各个阶段都给以说明。汤因比是位有成就的学者,其学说对社会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主要著作有《历史研究》(十二卷)、《文明经受着考验》、《世界与西方》、《从东方到西方:世界之旅》等。神学史学:又称基督教史学,基督教的神本史观决定着这一时期的西方史学的面貌。神学史学认为人类的一切都是由上帝事先安排好了的,整个历史就是上帝意志的体现,所以写历史就是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和赞美上帝的全知全能。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是世界历史的中心,所有的世俗历史都处于从属的地位,因此全部的历史就应该是基督教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在此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历史著作,充斥着神话和奇迹,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基督教神学服务的工具,因此历史研究和历史著述的学术性大大降低,史学的真实性受到了很大损害。神学史学的贡献表现在:在历史观方面,循环论被打破,线性历史观萌生,有了起点和终点;“四海一家”的世界史观产生,世界历史的催生;上帝启示分先后,形成不同的历史阶段。考据学派:又称“乾嘉学派”清代注重名物考证的学派。明清之际顾炎武是开山祖。他与同时的另一些学者,鉴于明末学界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空疏误国的弊病,标举“经世致用”,提出“经学即理学”的主张,故其考据与现实紧密联系,与官方倡导的“理学”相对立。其时考据之风方兴,仅是学界各种流派之一。其后,考据中联系实际、“通经致用”的学风渐弱。经学家阎若璩、胡渭等仅承接顾氏考据传统,以汉儒训诂方法治经、辨伪,有所创获,然失却“致用”精神。至乾嘉时期,惠栋、戴震等承东汉许慎、郑玄之学,专从文字学入手,以训诂、考证之法治经,旁及史籍和诸子,形成吴、皖二派,遂极盛一时。因其治学谨严、学风质朴,对古代文献整理(包括经书的辨伪、校勘、辑佚、笺释;史料的搜补、鉴别;名物制度的考订;文字、音韵和训诂等)有贡献。由此产生小学、史学、天算、地理、金石、校勘、目录、名物制度等专门学科。克罗齐:一译柯罗齐。贝内代托·克罗齐,意大利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和政论家。生于阿奎拉,死于那不勒斯一所天主教学校。1883年父母在地震中双亡,此后随叔父居住在罗马,并进大学读书。1903年创办《批评》杂志,并长期任主编。1910年当选为参议员。1920-1921年任教育大臣。1944年任不管部大臣。早年受过马克思主义影响,但终未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在哲学上,力图用折衷主义手法把新黑格尔主义、康德哲学、马赫主义和柏格森哲学结合在一起。重视史学研究,主张历史与哲学的紧密结合。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点。其历史哲学的核心是历史和精神的相吻合。著述甚多,在哲学、史学、美学等方面均有建树。著作有:《精神哲学》、《论黑格尔》、《美学新论》、《历史学的理论与实践》、《意大利史.1871-1915》、《十九世纪欧洲史》等。柯林伍德:(1889-1943)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考占学家。生于英国兰开郡的科尼斯顿。就学于牛津大学,后任教于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1934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早年主要从事哲学研究,后转向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研究。哲学上,他是一个新黑格尔主义者,反对当时英国流行的实在论思想。在历史哲学领域,深受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科和克罗齐的影响,是20世纪批判的历史哲学的主要代表。他强调历史学有别于自然科学,把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历史的倾向称之为“史学的自然主义”。他认为,一切科学都基于事实,自然科学基于人们可感知到的经验事实,历史科学则基于由反思所肯定的心灵事实。“对历史来说,所要揭示的对象不是纯粹的事件,而是事件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揭示了那种思想也就已经理解了它。”他还认为,历史学的对象是“活着的过去”,历史学的任务就是历史学家在自己心灵中重温历史事件背后的思想。因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除了思想以外,任何别的东西都不可能有历史”。而用主体的思想来解释历史上的人类行为,是无须把它归结为一般规律的。主要著作有《宗教与哲学》、《罗马统治时期的不列颠考古学》、《自然的观念》、《历史的观念》、《历史哲学论文集》等。《走出疑古时代》:《走出疑古时代》是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学勤先生所著。主要涉及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文化、中原与边远地区的文化交流、早期的中外关系等主题。自1992年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时代”口号以来,走出疑古已成为一种思潮,对学术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书是作者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高质量学术著作。本书1995年出版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清华大学葛兆光教授、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等撰有书评,很多大学的历史、考古、哲学等院系把它作为本科、研究生的教材,或列为必读书目。1999年荣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春秋》: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该书略有残缺,尚保留16000多字。其纪年依据鲁国,记述范围却遍及当时整个中国。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旧说《春秋》为孔子所作。但近代学者研究证实,它应为鲁国历代史官世袭相承集体编录。由于社会剧变,原属官府掌管的《诗》、《书》、《春秋》等典籍散播民间,成为孔门教学的宝贵资料。孔子虽不曾编写过《春秋》,但讲述研习《春秋》却应肇端于孔子。现存《春秋》分别载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经文大同小异。《春秋》经文极为简略,每年记事最多不过20来条,最少的只有2条;最长的条文不过40余字,最短的仅一二字。但却记载了准确的时间、地点、人物,从而赋与史官的口头讲述以信史价值,这已是史学发展上的巨大进步。然而由于《春秋》叙事过简,亦被后人讥为“断烂朝报”。《左传》以大量翔实丰富的史实,弥补了《春秋》的不足。但在政治方面,《春秋》又具有不可与《左传》等同的意义。汉以后,《春秋》被尊为孔子编撰的圣经,在政治上、学术上处于至高无上的尊位。《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司马迁撰。初名《太史公书》,亦称《太史公记》、《太史记》。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任父职,在太初元年(前104)参加制定《太初历》后,开始撰写《史记》。经十余年努力,终于成书。该书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讫于汉武帝,历时三千余年。所述史事,详于战国、秦、汉。据《太史公自序》记载,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该书的宗旨是探索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研究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作者提出了“忠”——“敬”——“文”这一朝代更替的周而复始的固定公式。这种认识并不科学,不过当时人们也只能达到这种认识水平。该书取材丰富,对《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多所采摘,又利用了国家收藏的档案、民间保存的古文书传,并增添了亲身采访和实地调查的材料。作者在广泛取材的同时,又注意鉴别和选择材料,表现了审慎的科学态度。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该书堪称第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由它开端的史书纪传体影响深远,后来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一体裁。它的大部分文字生动精炼,写人叙事形象鲜明,对中国后世的散文和传记文学有良好的影响。司马迁死后,了解该书的人并不很多。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杨恽祖述其书,公布于世,从此开始流传。该书现存早期的版本之一南宋黄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认为善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校勘本《史记》,便于阅读,所据底本即金陵书局刻本。《历史》:书名,又称《希腊波斯战争史》。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著。全书分成9卷,每卷分别冠以文艺女神缪司(共9位)的名字,这是后来埃及亚历山大城的注释家们想出来的。在前4卷中,叙述了吕底亚、米底、巴比伦、埃及、波斯、斯基泰等地的历史;后5卷记述了希波战争的经过,从小亚细亚希腊人城邦起义一直写到前478年希腊人占领色雷斯东南沿岸的塞斯托斯城为止。在西方史学史上,《历史》首先采用记叙体编史体裁,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纪事系统连贯,叙事生动有趣,是一部历史真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巨著。它内容博大,记叙了近20个国家地区的自然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名胜古迹等,可说是当时西亚、北非和希腊的一部通志。在追述战争起源和介绍希腊各邻国的历史文化时,征引材料极其丰富,除前人的史诗史传、档案文献、石刻碑铭、宗教记录外,主要利用亲身采访和实地调查所获的大量资料。该书语言生动丰富,人物性格鲜明,文章流畅可诵,读来引人入胜,颇具文学价值。但书中也穿插了大量不尽可信的故事和传说。该书为西方史学名著之一,已出版中译本。参见“希罗多德”。二、问答题1、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包括三层含义:研究历史总是现时现刻的思想行动;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现刻的兴趣所引起的;历史是按现时现刻的兴趣
本文标题:史学导论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39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