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摘要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摘要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的意义我们把教学改革的时间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学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今日教学改革面临着的“对手”总之,已有教学理论传统之长,深入实践主根之深,形式硬壳之坚,传习的可接受性之强,都是今日教学改革面临着强劲的真实“对手”,教学改革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巨性就不言而喻了。(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的缺陷总之,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运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它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求与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不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为了改变上述状态,我认为,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课堂教学是生命价值的体现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包含着多重丰富的涵义。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使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摘自《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主要是在过程中展现。若要使其丰富性发挥积极效应,则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要真正成为实现上述新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不但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积极发挥,而且要使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出的活力。(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课堂教学的情境不是固定不变的(叶澜先生的十二问)一个教师尽管教同一门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她)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境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境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真做?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关注课堂文化打造生命课堂——学校课堂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张频芳课堂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文化问题。离开文化,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只有课堂文化才能彻底改变和决定课堂的常态。那么,我们应追求怎样的课堂文化?笔者认为,应追求以人为本的课堂价值取向;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追求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文化。让课堂回归人的常态生活,充满对人性的关怀,天性的尊重和关注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一、为什么要关注课堂文化?谈课堂文化,首先要理解文化究竟是什么。通俗地说,文化就是集中体现一个价值取向———你要什么?你追求的是什么?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伴随着新课改的脚步,近些年小学课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理念到方法,从概念到模式。但真正理想的课堂究竟应该是什么样?我们长久期待的课堂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为什么仍然迟迟不能被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创造和灵性为什么依然得不到释放,甚至在日复一日的机械学习中被销蚀、磨灭?课外活动、观摩课可以搞得很民主、很活泼、很自主,但一旦到了常态课堂,却又会变得异常沉闷、学生负担很重。究其原因,传统的质量观与由此形成的教学模式仍然在课堂教学中占着主导地位。频繁的检查、机械地应对,让校长忙于事务,很难静心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现行的高考体制、被误读的质量监测功能,阻碍了新的课堂文化的形成。教育所追求的理念与价值并没有在课堂真正体现。二、我们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文化?(一)追求以人为本的课堂价值观一所学校的教学,以什么为重,什么为轻,什么为主,什么为次的价值选择,直接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走向。但现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更注重培养为分数而学习的人。这种功利,给教师的教学观、人才观、质量关带来偏执,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应试的模式。考什么,教什么,题海战术,过重的课业负担也摧残着孩子们稚嫩的身体和幼小的心灵。我们的课堂是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是对智慧的激发和启迪,是对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要让课堂回归人的常态生活,充满对人性的关怀、天性的尊重,关注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1.坚持“有教无类”,真心接纳每一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有受尊重的权利。教师不能因贫富、出生贵贱、性别、身体残缺、智力有障碍等在课堂上歧视任何一个儿童。我校是一所农民工子女聚集的学校,现有学生507名,其中农民工子女占全校人数的98%。这些农民工子女大多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家庭”,由于居住环境特殊、无人教管、流动无常,基础知识、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为了摸清学情,我们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走进学生家庭,关爱每个孩子”的家访活动。一次次的家访,让老师们切身感受到进城农民工子女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恶劣,感受到进城农民工家长的艰辛与无奈。爱的责任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些孩子,自卑、胆怯的内心渴望被尊重,渴望被关爱,渴望融入城市,象城里孩子一样快乐生活。为每个孩子提供均衡优质的教育是每个校长、每个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为此,我们提出“感悟爱心,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不选择孩子,让孩子和家长来选择我们”。刘梦婷同学,右手残疾,其他学校不愿接受,其母亲找到我们学校,我们敞开大门,真心接纳。对此事人民日报也刊发了“让流动花朵享受政策甜果”的报道。魏晶,一个心理上有自闭倾向的孩子,老师与她说话她从不回答,有一次打预防针她竟然吓得钻到桌子下面去。经过老师三年来的精心呵护,现在可以看到老师就主动问好,音乐课上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开心地笑。一年级的王童秋,福利院送来的有智障的孩子,如今也能跟随班级体在大课间快乐地活动。对农民工子女这样的弱势群体,我们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话语,一个细微的抚摸,都能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而积极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我们说,教育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一腔真爱,一份宽容,都可欣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可喜的变化。2.坚持“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也是有差异的。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孩子会一天天地发生变化,我们的教育也会一天一天获得成功。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和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对矛盾,我们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因材施教,提高质量。一是降低难度,减轻负担。由于农民工子女流动性较大,存在知识缺失严重的现实,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加强摸底,了解学习状况,分层制定培养目标,加强教学的跟踪指导及质量监测。二是尊重差异,教学多元。由来自不同省市、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组成同一个班级,多元文化在同一个班级中交流与互动。因此,课堂教学中,学校要求教师尊重不同的文化,倡导多元化的课堂。三是分层辅导,逐步提高。根据农民工子女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习惯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如爱心作业的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再如爱心辅导的课分层辅导,让每个孩子在原来学习基础上都有所提高。3.坚持“人尽其才”,助每一个孩子圆梦“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孩子的智能是多元的,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优于其他孩子的特殊才能,注意精心保护,正确引导,善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孩子个性发展,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课堂上,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兴趣特长并精心保护,让每个孩子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圆孩子心中小小的梦想。我们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鼓励他们敢于冒尖。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孩子参加学校合唱、腰鼓、舞蹈、美术、趣味数学、劳技、十字锈、科学、武术、健身操等多个活动组进行专项练习,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许多孩子经过努力脱颖而出,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邹超同学喜欢动手制作,勤于钻研探索,获武汉市建筑航模二等奖;李浩同学喜欢数学,勤学好问,获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二等奖;罗晶同学刻苦耐劳,勇于挑战,获湖北省少儿羽毛球赛单打第四名;鲁佳同学勤于思考,喜爱围棋,获全国女子国少队围棋精英第一名。在这些孩子身上,我们看到了创造的希望。4.坚持“习惯养成”,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人”课堂教学基础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针对农民工子女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开设了“爱伴我成长”的学生行规养成的校本课程,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关注身边的小事。根据江汉区“本色德育”的要求,我们结合本校学生在生活、学习、礼仪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的现状,特将德育训练主题分为生活篇、学习篇、礼仪篇和爱心篇。我们以最基本的行为习惯要求、最基础的学习习惯培养、最起码的礼仪常识熏陶,以及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国渗透教育等等,来指导学生做人做事。希望通过校本课程,不断提升学生在生活、学习、礼仪等方面的修养。低年段以儿歌童谣、中段以名人故事、高段以古文经典为主要形式,通过诵读,一方面用文化育人,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另外,我们还将在全校内搜集大量学生自己或者身边的育人故事,并将这些故事编入校本教材中,让身边的榜样来育人。(二)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教育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在小班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坚持三个回归:从关注教师的“教”回归到关注学生的“学”;从学生被动的“学”回归到主动的“学”;从以“传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回归到以“合作探究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习过程变得生动起来、快乐起来、幸福起来。我们非常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教育教学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每个孩子个体需要,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合作学习,让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提升课堂效率,将常规课堂教学扎实推进,努力践行“轻负高效”的课堂。1.构建“多向尝试”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文化需要一定的教学模式为载体去承载。传统的课堂模式,教师为中心,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流程的。十五期间,我校以“十五”课题《小学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为载体,以科研为平台,在构建创造教学模式时,从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流程,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提出创造性教学一般的通用性流程:问题情境———多向尝试—
本文标题: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摘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41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