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各地工业园区分析(1)贵阳市工业园区节能管理现状分析及建议随着贵州省“100个产业园”成长工程的不断深入,我市工业企业加速向园区集聚,逐步聚集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工业园区。在工业节能领域,正逐渐由单个企业技术节能转变为工业园区内部系统节能,甚至是园区与园区间的体系节能。工业园区的目标是在最小化参与企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同时提高其经济效益,工业园区是否通过系统管理减少能源资源浪费,是衡量一个现代工业园区是否成熟的方面,也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2013—2014年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市能源研究会开展贵阳市工业园区节能管理现状走访调研,情况如下:一、基本情况根据2013—2014年走访调查情况,我市11个工业园区中只有4家产业发展规划涉及了能源合理利用及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等相关内容,部分工业园区甚至还没有完成产业发展规划。仅有1家明确了节能领导和工作机构,仅有2家统计园区能耗、废物排放及综合利用数据。总体看来,贵阳市工业园区在节能工作机制、制度建设、信息网络、宣传教育、节能技术创新和相关基础管理等方面还需加强建设。园区实际建设情况离真正高效利用能源还有一定差距。二、原因分析政府层面分析。1.政府节能体制分析。目前,我市节能管理工作还存在县级工信部门、生态文明建设部门与工业园区管理团队的管理职能交叉等问题,导致工作运行不够顺畅等情况。对工业园区节能管理来讲,尽管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部门在节能管理中职能,但由于工业园区大多由工业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直接指导,加上职能定位不清,在实际操作中工业园区节能工作相应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县级生态文明建设部门要指导工业园区深入开展节能降耗工作难度很大。2.政府节能机制分析。一是我市工业园区考核目标更为侧重经济增长,未将能源资源利用与园区干部绩效考核联系起来,不少地方在建设工业园区的过程中,过于注重企业的引进数量和引入的资金量大小,淡化了园区自身产业链的建设及企业间的关联程度。导致在工业园区企业在包括循环经济在内的产业链布局不尽合理,政策措施不适应、产业链接障碍大、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二是2012年后,贵阳市各园区大多采取“一区多园”(注:“园区”是指在区域内所有工业园的统称;“园”是指园区内的某个二级工业园)的模式,虽然调研的园区都成立了园区办,但是大多数园区并没有对“多园”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大多新建二级工业园也未设立园区办,只派驻了少量人员,管理力度有所减弱。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园区统一管理能力受限,能源资源有效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三是政府在对园区宏观调控、财政税收优惠、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政策还做得不到位,使工业园区建设在具体调控、兑现财税优惠、完善具体激励机制方面出现了诸多障碍及困难。部分园区相关补链项目的引进时常遭遇政策冲突或条件不足而搁浅,导致一些能带来良性的节能效益、有利于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的补链项目出现入园障碍或运营困难。三、园区层面分析1.园区节能体制分析。由于大部分园区管理机构职能单一,与地方职能部门职责不清等原因,造成侧重于园区经济发展,弱化能源资源利用管理。对于赋予的节能职责,因制度不全、资金不足、人员欠缺等问题,未能完全履行,大多数园区管理机构不具备能源资源管理能力。具体表现在园区管理机构既没能履行政府能源资源监管职能,又未完全承担作为园区运营方所应履行的企业节能管理职能,出现管理缺位现象。2.园区节能机制分析。一是部分工业园区内部“单园”各自发展,缺乏统筹协调管理,从而导致园区对能源资源整体协调及规划能力欠缺。二是工业园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普片存在规划滞后、投入不足、人才缺失等突出问题,大多数园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还较落后、公用信息平台尚未建成,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还存在许多障碍,影响了能源资源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缺乏相当程度的技术积累。各工业园区均缺乏专业的工业园区节能知识、技术、信息方面的人才。四是由于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对节能本身存在信息收集与传播机制缺陷,不能为企业责任提供权威、实用的节能信息,特别是缺乏有关节能项目的成本与效益等财务分析信息。而企业大多没有专门的人员和机构来收集本行业的技术发展动态,对于技术的发展情况缺乏动态跟踪能力。故在交易成本高、承担风险大的情况下,企业自身缺乏节能的内在动力。四、关于提高工业园区节能管理水平的一些建议结合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要求,我市工业园区应努力向节能化、循环化、环保化、绿色化等生态文明发展方向迈进,打造贵阳工业园区升级版。鉴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一)政府节能方面1.政府节能体制方面。建立针对性强、相对独立的垂直式一体化管理体制。克服地方工业区各具特色的多头管理、多方协调而效率差的管理弊端,统一规范管理体制。区(市、县)地方政府应指定专门的领导部门,按条线进行垂直或一体化管理,使能源资源得到有效管理、各种资源实现统筹协调。2.政府节能机制方面。一是市级政府要对全市工业园区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及审批、对其园区建设要定期评估,在工业园区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深入,最终推动工业园区的良性发展。二是修订相关制度办法,对园区管委会等机构,明确其能源资源利用的职能定位,明确园区管委会与地方政府各部门关系和具体运作中的协调程序,解决园区某些节能政策及权限不配套、不落实的问题,使其依靠制度机制规范运作。三是结合贵阳市实际,尽快建立与节能工作相适应的全新政绩评价机制。四是按照节能和补链的原则抓好园区项目引进和管理工作。规范项目联动审批机制,加强园区项目建设的监管,理顺项目审查、监督、检查验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制度。五是对园区和入区企业开展节能、节材、节水、综合利用等节能建设项目给予资金扶持,提高各工业园区和企业的建设积极性。(二)园区节能方面1.园区节能体制方面。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应具备能源资源管职能,其重点放在能源资源监控、分析及研究相关产业链的战略上,为进一步提高园区能源利用效率提供基础数据和改造依据。联合利用企业集团的资金、技术和管理,双方合作开发,推动企业节能管理新机制的形成和管理手段现代化。2.园区节能机制方面。一是园区管委会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变微观管理活动为宏观监控,并以能源资源信息发布、节能项目备案管理、节能技术发展导向等手段对区内企业进行宏观管制和引导。二是完善园区总体框架设计。引进节能人才,根据相关规划,进行物流、水流、能流、信息流的综合分析,以此为根据拟订园区的总体框架设计蓝图,包括循环经济工业链、物流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的设计等。三是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坚持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高集约化水平,实现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引导鼓励投资节能型、环保型项目,投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高科技、低耗能项目,减少园区能源资源消耗。四是借助工业4.0和大数据技术发展,搭建园区信息平台,全面掌握包括园区能流、物质流信息、企业生产信息、市场发展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等,促进企业间的节能技术及循环经济相互合作,能量、物质在园区内、周围区域及区域间流动和交换。力争突破园区地域限制,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产业配套,构建更加广泛的产业循环链。2013年福建工业园区发展情况调查分析福建作为全国最早开放的省份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即开始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几乎县县都有了工业园区。为了解福建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情况,近期福建调查总队对全省45个各级别园区和近200家园区企业进行调研,对其发展状况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促进园区建设发展有所裨益。一、工业园区发展现状(一)总量规模扩大,已成经济发展新支点1.园区经济规模扩大,贡献度不断提高。经过多年发展,全省工业园区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增强。据总队调查,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工业园区272个,其中国家级23个、省级81个、市级47个、县及以下121个。入园工业企业共2.93万家,占全省工业企业的40.4%。2012年园区工业总产值1.75万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8.9%。所调查的45个工业园区,2013年前三季度实现工业产值1.40万亿元,同比增长15.5%,缴纳税金453.62亿元,同比增长20.3%。2.资金投入大幅增加,基础设施逐步改善。2013年前三季度全省工业园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3.1亿元,增长5.7%。宁德市规划面积1000亩以上的各类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41个,总规划面积超过60万亩,现已开发超过13万亩。其中省级工业园区11个,规划面积5000亩以上的园区21个。2012年以来,新增园区开发面积4.2万亩,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3亿元。泉州市规划各类园区面积595.98平方公里,2012年引进外资282.04亿元,累计入驻企业3055家。大量的资金投入加快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速度,资源配置不断优化。3.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产学研加快融合。据对45个园区186家企业调查:2013年前三季度,企业实现利润349.43亿元,增长21.3%,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2%,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园区内企业品质不断提升,一批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大型企业开始涌现。如金山投资区充分利用“6.18”项目成果交易平台,2012年成功实现9家企业与4所高校共计11个项目对接,并推荐4个项目申报2013年福州市产学研联合开发项目。截至2013年上半年,金山投资区扶持企业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4.吸纳大量人才聚集,增加就业贡献大。园区内大量企业的聚集也吸引了各类专门人才、技术人员和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就业渠道,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智力和人力支持。同时,许多园区还定期举办或组织企业举办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截止2013年前3季度,45个工业园区共吸纳各类人员118.8万人,同比增长2.0%,其中6个国家级工业园区从业人员35.2万人,27个省级工业园区从业人员77.5万人。2013年1-9月各地市工业园区生产情况地区园区数(个)企业(个)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速(%)占各地工业总产值比重(%)全省2722925717500.689.658.92福州4960384686.771078.7厦门1764272768.78-4.361.72莆田1420641169.6914.569.76三明3711381020.0716.445.36泉州4662793944.432.447.08漳州264012174138.463.95南平21434389.3413.534.1龙岩241665924.723.973.01宁德381200855.95.946.79(二)不同区域发展快慢不一,不同园区贡献有所差异1.闽西北地区园区建设步伐加快。福建地处东南沿海,良好的区位优势有力助推各地工业园区发展。福、厦、泉等三地市目前共有112个园区,占全省园区数的41%,入驻企业达1.8万多家,占全省入园企业的63.4%,2012年创造工业总产值达1万多亿元,占比63.3%。受沿海地区园区发展示范带动效应影响,同时随着全省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路网、物流网的日臻完善,闽西北地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后发优势和政策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加快园区建设,提高园区竞争力。目前三明、南平、龙岩等中西部三市共有园区82个,入驻企业3450家,2013年前三季度实现工业总产值2000多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16.4%、13.5%和23.9%,高于福州、厦门、泉州三市的增速。2.国家级工业园区贡献大于其他园区。不同级别园区,其投资强度、政策扶持、企业规模有所差异,产业定位、效益贡献、土地利用、环境保护乃至发展后劲等都差别较大。所调查6个国家级工业园区每亩平均创造总产值146万元,亩均贡献税收10.8万元;27个省级工业园区每亩平均创造总产值51.3万元,亩均贡献税收1.82万元;12个地市级以下工业园区每亩平均创造总产值46.22万元,亩均贡献税收1.98万元。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工业园区,占地15000亩,入驻企业2200家
本文标题:各地工业园区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45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