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基于学生发展的小学书香校园建设的行动研究
基于学生发展的小学“书香校园”建设的行动研究课题负责人:陈新芳执笔:陈月莲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教育思想彰显出各自的魅力,影响到当前的学校教育。学校的管理模式受到了冲击,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到了改观,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在这样的教改浪潮中,书香校园也成为了其中的亮点之一:书香益人生,书香满校园,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浓浓的读书风。但是,书香校园的建设虽百花齐放,却并非朵朵芬芳。撇开表面的繁华,究其实质,我们发现当今的书香校园建设,问题不少:一是校舍紧张,无处可读;二是经费紧张,无书可读;三是应试紧张,无时去读;四是缺少指导,无法去读;五是缺少环境,无心去读;六是缺少选择,无奈去读;七是缺少评价,很少去读;八是功效不明显,可读可不读。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大多数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停留在学校管理的层面,浮于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设计与操作,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忽略了学生的行动参与,忽略了有效的读书评价。因此,呈现出来的往往是环境和形式的表象,并没有满足学生内心深处对读书的需要,并没有激活学生内心深处读书观的转变。一、“书香校园”建设应突显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学校教育的目的也是学生。只有关注学生、针对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的教育行为才是有意义的。离开了这一前提,单纯地强调学校管理和教师传授,都是片面的、机械的、教条的。因此,书香校园建设的定位应当锁定鲜活的学生个体,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人具有主观能动性1,学生发展也具有主观能动性2,知识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学生,教育行为的达成离不开学生。只有依靠学生、相信学生、激励学生、发展学生的教育行为才是有效果的。离开了这一前提,再独特的教育口号和校园文化,都是短暂的、虚伪的、低效的。因此,书香校园建设的生力军只能是活生生的、不断成长的学生。发展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主题,正如《联合国发展权利宣言》中指出的:“发展权利是每个人不可剥夺的人权,每个人及各国人民均有权参与、促进并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发展,在这种发展中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都能获得充分实现。”那么,在学校教育的视域中,“人的发展”意味着什么?在我们看来,教育要促进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的人的发展,这是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1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职能3。因此,书香校园建设应当基于学生的发展,并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在原来的《农村小学寄宿制管理模式研究》及《农村寄宿制小学亲情教育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凭着“学生为本,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原则,开展以学生读书活动为抓手,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小学“书香校园”建设的行动研究。从基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学校教育,我们在书香校园建设的行动研究中达成四个共识:1.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书香校园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书香校园建设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2.激发和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书香校园建设的出发点和基础。3.以读书品牌带动书香校园建设,以形成性评价满足学生的成就需求,这是建设书香校园的实质和核心。4.提供和创设舒适的读书环境,建立合理的读书机制是书香校园建设的支持和保障。“读书”,在字典中的解释有两个:(1)看着书本出声读或默读(2)正式学习一个科目或课程。本课题所研究的“读书”不仅包括看书及学科学习两种含义,更涵盖了读书的气氛、读书的环境、读书的形式、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效果、读书的评价等方面,它是书香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书香校园建设的重要特征。它既是促使学生终身学习的个体行为,也是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整体活动。在历时两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个案调查、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等多种研究方法。其中,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查阅国内外有关书香校园建设的文献资料,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读书现状,经过整理分析,找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然后依据教育教学理论,制定基于学生发展的书香校园建设的实施计划,分步开展实践,在实践的每一个阶段对书香建设的结果进行观测,分析学生的能动反映,然后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出新的对策,进行下一阶段的实践。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所遵循的理念有:1.“生本教育”理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主要思想可概括为:学生是教育的本体,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一切教育活动应为这个本体服务;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力之库。教师要善于借助学生资源进行教育,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远大于教”。2.“一般发展理论”,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把一般发展看作学生心理特征内部必然的自身运动,其发展动力体现主体性。他注重激发学生的“内部诱因”,就是唤起学生蕴藏在心灵深处渴求的愿望,使他形成一种强烈的探求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3.“新教育”理论,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认为,人的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实践,二是阅读,二者都很重要。而对于以在校学习为主,尚未踏入社会的学生来说,后者显得尤为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出版社,2006重要,这是因为学会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核心。本课题所倡导和实施的书香校园建设,是在综合上述一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型教育体系。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校园读书品牌为基点,兼顾课内课外阅读,过程与评价相辅相承,在教育改革的文化背景下,努力拓展读书方式和渠道;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实践、深入体验;引导学生自己在行动中感受文化魅力,提高阅读能力,发展审美潜能,使“读书”成为推动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让“读书”成为学生发展最持久的动力源。二、在行动中认同“读书”的价值OECD国际组织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评估有三个维度,一是阅读能力,二是科学能力,三是数学能力4,把阅读能力看成是衡量一个学生发展成长的非常重要的标志。要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能动的发展,首先该做的是使学生真实地了解读书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意义及重要作用,激活学生内心深处对读书的需求,树立“我想读书、我爱读书、我会读书”的读书观。1.“我想读书”怎样让学生了解读书的重要性,化“要我读”为“我要读”呢?这需要有一个学生自身思考和内化的时间过程,在这个时间过程里,我们可以提供一些途径帮助学生看清自己的内心需要,比如:☆以班队活动为载体展开讨论:成才成功成人与读书有着怎样的关系?好学生好成绩和读书有着怎样的关系?高考中考满分作文与读书有着怎样的关系?语文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与读书有着怎样的关系?做人与读书有着怎样的关系?学生在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中思考读书的意义,在榜样和同伴的启示下明了读书的意义。☆从书里书外收集各种读书名言,并把这些优美的名言制作成精致的书签,送给朋友或自己使用。☆以少先队的名义发出读书倡议:从上述几个方面,学生充分了解了读书对自己成长的积极意义,了解了“读书”首先要读好课内书,然后要广泛阅读课外书。明白了建设“书香校园”不是捧着书看就行了,还包括读书的气氛、读书的环境、读书的形式、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效果等,而这些都是和每个学生密切相关的,是需要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从而完成对“读书”这一概念的理性认识。2.“我爱读书”学生有了“我要读书”的思想认识还是不够的,还要想办法使之产生“我爱读书”的情感认同,如此,才能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长久动力。我们采用的主要措施是:☆学生自己制作宣传标语。4杨雅清.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评价与比较.课程研究网.2005标语口号由文学社的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选择拟定,标语横幅的书写基本上由学校书法组的学生书写完成。这样,不仅对参与的学生是一次读书成就感的体验,也激发其他学生生成读书走向成功的动力。☆学生自己设计读书节节徽高年级的学生设计出了一个个别具一格的节徽图案,从多个方面反映了学校的读书特色,体现了他们心目中的读书理念。经过师生的精心评选,评出了一、二、三等奖19个。最后确定最优秀的作品为学校校“校园读书节”节徽。☆学生自己布置班级书柜学校征求学生的意见,为全校44个班级制作了新颖别致的小书柜,由学生自己动手布置书柜,包括命名、选贴读书格言、装饰绿色植物等。一个个富有特色的名称在学生的构想下诞生:快乐书吧、拾贝滩、书香苑、芝麻开门、书香瓣瓣、书虫俱乐部……这些名称恰恰表明了学生内心深处对读书生活的初步认知和美好理想。3.“我会读书”“我会读书”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会选择合适的书来读,第二层意思是会用合理的方法读书。掌握合理的读书方法需要老师结合学科课堂教学进行恰当的指导,而学会选择合适的书来读对学生来说尤其重要。我们主要通过三条渠道来帮助实现“我会读书”。同学推荐:把自己看过的,印象最深刻的,最喜欢的书推荐给身边的伙伴朋友。以班级为单位,把学生推荐的好书列成目录,再向其他班级推荐。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弃掉不太健康的漫画书、口袋书。名人推荐:利用电视、网络、书店等媒体,借名人的影响向学生推荐好书。如:北大教授季羡林爱读《史记》,围棋国手常昊最爱《国家地理杂志》,“亚洲飞人”刘翔喜欢看《基度山伯爵》等名著。老师推荐:最了解学生阅读倾向的是老师,最清楚学生阅读水平的是老师。老师在课余谈心、课堂生发、作文点评之际提到的书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老师自己在少年时代看过的好书也是最能勾起学生好奇的。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向他们推荐老师读过的书、老师爱读的书。在上述活动中,学生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学校的主人,是书香校园建设的主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终身学习”、“读书即学习”、“读书即成长”等现代教育理念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潜在的向往,这将是学生终身受益的。三、读课内书:融入课程的“读书”“课内书”指学生人手一册、学习各学科知识用的课本。一般说来,课内书都是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精华所在,读好课内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学生学会阅读课外书的基础和范本。如语文学科,课本里许多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都是学生进行写作的最先、最优的范例,更是学生体悟语言、掌握读法的好材料。因此,“读书”,首先要读好课内书,要树立大阅读观,把“读书”有机融入到各学科的课程学习当中,把“读书”扎实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1.从课内书中读出兴趣在学生独衷读图的今天,由课内对课外的过渡,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有意识、有系统地课内外结合,充分体现课本的“例子”地位,突出课程的工具性特点,读好课内书,通过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延伸和拓展,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主要方法有:导入激趣。比如,在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数字游戏为引例,引发了学生对“数独”、“数奥”的强烈好奇心,我们趁势向学生介绍一些同类的课外书,学生欣然接受,读得趣味盎然。实践激趣。在自然与社会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经常要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尝试,我们充分这一媒介,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如学习《水的世界》时,要求学生设计水的净化实验,引导学生查阅课外资料,调查地球上的水资源,并且用多种文字形式把实验、调查反映出来,可以写记叙文、童话故事、报道、实验报告、科普说明文、小实验论文、读后感等,在同学之间进行汇报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的兴趣。悬念激趣。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老师可以从中选取最有趣味,最富感染力的精彩片段,声情并茂地讲给学生听。比如在六年级语文《猴王出世》这一课,教师选取原著《西游记》中的一小节,以评书的形式说给学生听,正当学生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小学生都是好奇心很重的,他们势必会想尽一切方法找到这本书,去看个究竟。如此,把课堂教学变成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学生在扎实读好“课内书”的同时感受“课外书”的诱惑,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2.从课内书中读出方法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巧妙设计教学,大力发挥课文的典范作用,用足这个“例子”,让学生在课内得法——指导
本文标题:基于学生发展的小学书香校园建设的行动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46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