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基于流程视角的商业银行临柜业务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研究
1基于流程视角的商业银行临柜业务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研究求夏雨孔新荣张绍峰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按照巴塞尔银行业委员会的测试和估计,在银行业所有风险中,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已仅次于信用风险,并且随着金融市场和银行业务的发展,操作风险程度在不断加深。风险在哪里?风险处于什么级别?风险何时变化?风险如何警示?风险怎么控制?这是各商业银行面对频繁发生的操作风险时,考虑最多的具体、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本文从商业银行角度,按照“先进性和现实性”并重的原则,以操作风险案件防范的重点层面——临柜业务为切入点,从银行最基础、最关键的作业环节——会计作业入手,探讨基于流程的“主动识别、准确评估、动态检测、及时报告、有效缓释”临柜业务会计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图1:基于流程的商业银行临柜业务会计操作风险管理“五步曲”(2)风险评估(定期:风险处于什么程度?)(3)风险监测(即时:风险如何变化?)动态调整持续改进(1)风险识别(风险在那里?)(4)风险报告(风险信息如何传递)(5)风险缓释(风险如何控制?)2一、风险识别主动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从业务线和管理线两个层面探索建立覆盖所有商业银行临柜业务活动的风险识别网络。(一)划分风险业务活动,确定业务风险点及风险分值应用标准产品线分类法和层次分析法将银行临柜业务会计活动划分为账户管理、支付结算等八类标准业务产品线,将银行临柜管理活动划分为会计基础、控制环境等四类标准管理活动线,将每类标准业务/管理活动线细化为具体业务/管理活动项,每项具体业务/管理活动赋值1000分。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从全流程视角,运用专家经验法对具体业务或管理活动的各环节按照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逐一进行分析、识别和分解,并根据历史风险数据以及风险管理重要性对各业务/管理活动环节分配不同风险分值,最后各类具体业务的总分值为1000分。图2:商业银行临柜业务会计操作风险识别确定风险业务活动确定业务风险点风险点赋值临柜业务会计作业划分标准活动细分活动分解环节确定风险点风险点赋值业务活动账户管理业务(1000分)个人结算账户管理(100分)账户开立(20分)资料完备5分支付结算业务单位结算账户管理账户使用身份信息核查10分国际结算业务保证金账户管理账户变更正确录入信息5分现金与凭证业务内部账户管理账户挂失委托与代理业务……账户撤销衍生与表外业务电子渠道业务信息披露业务管理活动会计基础管理控制环境管理监督活动管理反馈与提升管理3(二)设计风险指标根据成本——效益理论,有效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关键在于控制和管理高频率、大损失的风险隐患,能主动、及时监测和掌握到代表高频率、大损失风险的风险指标变化趋势。风险指标是指代表某一风险领域变化情况并可实时监控的统计指标,作为反映风险变化情况的早期预警指标。风险指标设计包括以下步骤:一是在一定时期内收集已发现或暴露的风险点;二是确定高分值或高频率的风险问题;三是分析、提炼风险因素。按照原因/事件/结果的分类分析方法,提炼出可能导致具体流程环节出现问题的人员、系统、内部程序等风险因素。四是设定相应风险指标。分析能产生、影响或反映风险因素的具体情况有哪些,并针对其中主要情况设定风险指标;五是设定风险指标参考值。通过头脑风暴法、调查问卷法和专家经验法,借助历史经验数据,为各风险指标设定一个参考值,即触发水平。具体的触发程度视银行的风险容忍度而异。例如,分析发现某网点频繁出现因员工业务能力不足所致的风险点,则可针对性地将风险指标定为专业技能水平(定性指标)、人员流失率(定量指标)、差错率(定量指标)等,并赋予一定参考值。换言之,当上述风险指标值出现异常变化时,便可推断该银行机构面临着因员工业务能力不足所致的操作风险隐患正在增加,必须及时采取加强业务培训、调整柜面劳动组合等针对性措施,才能避免或减少实质性风险损失。正确识别风险是有效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变化、IT技术在银行中的普遍运用,以及电子渠道对临柜物理渠道替代效应的不断扩大,都会导致银行临柜业务产品种类、临柜业务处理模式以及临柜业务管理活动的不断变化。为确保临4柜业务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必须定期运用问卷调查表以及专家经验法,从人员、临柜业务产品、作业流程、系统等方面变化,外部监管要求变化,市场环境变化等,对临柜业务会计操作风险的风险点、风险点分值、风险指标(值)等进行补充、完善和调整,以确保风险识别的精准。二、风险评估实施临柜业务会计操作风险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判断营业网点风险等级及风险暴露情况,以便经营行管理层能及时、全面、准确了解全辖风险现状,并采取有效措施缓释风险。(一)风险评估数据来源临柜业务会计操作风险评估的依据来源于一定时期内(如一个会计年度)的现场与非现场的检查结果。相关人员通过现场与非现场的方式,对营业网点八类产品业务线及四类管理活动线的风险点控制执行情况进行逐一评价。(二)风险评估的步骤1、判断风险点控制情况风险等级。运用专家经验法,由各层级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现场、非现场评价的每一个风险点控制执行情况进行“高、较高、一般、低、无”五个风险等级的判断,风险权重δ分别为δ1=100%,δ2=80%,δ3=50%,δ4=20%,δ5=0。则每一个风险点的风险管理得分=被评价风险点分值×(1-风险权重)。2、营业网点临柜业务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总得分。被检查营业机构的临柜业务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总得分则为所有被评价风险点管理得分的总和,即:S=(Xi×(1-δm(m=1,2,3,4,5)))其中:S表示操作风险管理总得分,X表示被评价的作业(或∑ni=15流程)风险点对应分值,δ表示被评价风险点的风险权重。3、确定营业机构风险管理等级。通过对管理得分的结果来判断营业机构风险等级及风险暴露整体情况。90≤S≤100,风险管理为一级,表示被检查营业机构的临柜业务会计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健全、各项柜面会计制度执行有效,柜面会计操作风险控制管理强。80≤S90,风险管理为二级,表示被检查营业机构的临柜业务会计操作风险管理存在个别缺陷,但未对业务经营安全和风险管理产生明显影响,临柜业务会计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比较健全,各项会计制度执行较好,临柜业务会计操作风险管理能力较强。70≤S80,风险管理为三级,表示被检查营业机构的临柜业务会计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缺陷,对业务经营安全和风险管理产生明显影响,各项会计制度基本得到执行,临柜业务会计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存在一定缺陷,但总体风险仍在可控范围内。60≤S70,风险管理为四级,表示被检查营业机构的临柜业务会计操作风险管理存在明显缺陷,各项会计制度执行情况较差,业务经营安全性面临较大风险。S60,风险管理为五级,表示被检查营业机构的临柜业务会计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存在严重漏洞和缺陷,各项会计制度执行情况差,已发生数量较多或性质较严重的柜面会计案件或柜面会计责任事故等。三、风险监测与报告在识别、评估操作风险之后,要使这些活动对银行风险管理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必须实时将银行的操作风险变化信息传递给经营行管理层、经营行业务管理部门,从而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和6缓释操作风险,这就涉及到操作风险的监测和报告。(一)风险监测风险评估的目的是定期对银行整体风险状态的评价,而风险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和反映银行风险暴露情况。根据预定的风险指标,通过现场/非现场检查等方式实时收集风险点的暴露情况,动态测算风险指标值变化,及时判断被监测网点的临柜业务会计操作风险即时暴露程度,分析风险变动趋势。(二)风险报告风险报告的目标,是向风险报告使用者(各级管理层及风险管理、内控管理、产品、人力资源等各职能部门)提供与银行临柜业务会计操作风险状况有关的信息。风险报告以风险评估及风险监测结果为基础,一般由风险监测部门提出。根据风险报告的频率和内容可分为定期报告和实时报告。其中,定期报告主要是反映全行整体风险管理情况,包括风险识别情况、风险评估等级、风险变化趋势情况、风险缓释效果、拟采取的风险缓释具体措施建议等,定期报告突出的是系统性和全面性;实时报告主要是反映风险指标的异常变化或风险指标值超过参照值等情况时,实时报告突出的是及时性和重要性,尤其需要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和快速反应。四、风险缓释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风险缓释的目的就是对识别、暴露出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通过有效的风险缓释方法,将银行暴露出的风险隐患和风险事件进行及时的控制和缓释最终使银行的操作风险保持在可承受范围之内。根据操作风险内生性特点,从临柜业务会计操作风险产生的7主要因素——人员、内部程序、系统出发,逐一分析、评估各缓释方法和效果可知,在风险缓释中,最直接的缓释方法为标准化作业及适当的约束激励机制,而最根本的缓释方法则为业务流程再造。表1:商业银行临柜业务会计操作风险缓释方法分析内部风险因素缓释方法风险缓释可行性判断人员因素非主观因素(个人知识结构及业务能力不足或信息不对称)1.加大培训——提升柜员知识面、技术能力、接受能力以及判断力,以提高其理性程度执行难度过大。由于柜员数量过于庞大、素质参差不齐且流动性高,效果不甚明显。2.消除作业人员理性差异——推行标准化作业可行,通过标准化作业,可有效解决因有限理性导致的操作风险,所需投入不多,耗时不长。3.增加作业信息透明度——推行标准化作业4.降低作业难度——提升作业自动化程度需诉求于系统及作业流程的优化和改造,耗时长、但效果显著且巩固。主观因素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可行,具体效果取决于约束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和执行程度内部程序因素流程缺陷优化流程设计需诉求于作业流程的优化和改造,资源投入情况视优化程度而定,效果显著且巩固。制度缺陷优化制度建设可行,短时间即可见效果。但制度内容仍受作业流程设计的限制,无法克服因流程设计缺陷导致的制度缺陷系统因素系统功能缺陷系统改造需诉求于配合作业流程优化的系统优化和改造,耗时长、但效果显著且巩固。(一)最直接的风险缓释方法——标准化作业及适当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对风险事件样本主体的分析得知,因个人知识结构及业务能力不足或信息不对称等非主观因素和无意失误所造成的操作8风险可诉求于标准化的作业体系;因主观因素所造成的操作风险则可通过适当的激励约束机制来加以牵制和引导。1、通过标准化作业体系降低有限理性型操作风险。标准化作业体系,能有效抵消作业人员因信息不足,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有限而引发的非主观因素操作风险。标准化作业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标准化、自动化的系统操作平台,指将计算机系统与操作者之间的交互方式完全采取统一模式,如系统操作界面、输入方式等。二是标准化的业务操作平台,指通过标准化的业务操作降低作业人员主观判断,如操作手册、作业流程图等。2、通过适当的激励约束机制牵制因主观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根据营业机构不同层次人员,不同岗位人员的岗位定位差异设置不同的约束激励评价机制。如,对于网点经营负责人,在设置其业绩考核指标时,要对各类型业务按照银行风险偏好、业务风险期限等设置风险权重,有效约束营业机构负责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正确引导网点资源的有效配置。(二)最根本的风险缓释方法——临柜业务流程再造毛段洛仑兹·格利茨(1998)认为,操作风险产生于日常的操作与工作流程。因应业务、系统和管理的变化,及时优化再造业务流程,是缓释操作风险的最有效路径。根据操作风险“U”形特性,当作业体制与外部环境之间出现矛盾时,操作风险产生的频率便会增加。近年来国内银行频繁爆发的临柜业务操作风险,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旧体制下的作业流程与金融市场的日新月异变化之间出现了矛盾,原有的内部控制适用性快速降低,操作风险顺势上升。目前在国内银行业正兴起运营管理体系改革,各商业银行应以此为契机,按照“流程银行”理念,以客户为中心、以流程为视角,主动导入风险管理理念,实施临柜业务流程再造,建立功9能强大的后台处理中心,一来统一承担高风险临柜业务的集中作业,大大减少营业机构临柜业务人员触发风险的机会;二来借助科技手段
本文标题:基于流程视角的商业银行临柜业务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57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