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八年级下语文学案主备人:审核:备课时间2015-5-5授课时间《吆喝》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3、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二、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三、【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吆喝()招徕()铁铉()行当()囿于()隔阂()钹()秫秸()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随机应变:油嘴滑舌:囿:3、文章中作者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4、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5、阅读重点语段,回答下列问题。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大清早过卖早点的:大米粥呀,油炸果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一头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另一头是一口汤锅。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讲究皮儿要薄,馅儿要大。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1)第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2)作者介绍的顺序是什么?(3)作者详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更喜欢_________________的吆喝,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介绍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为什么?(5)出自本文段的一个歇后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再写出条歇后语。6、模拟吆喝,体味“吆喝”这一口头文化的独特魅力。7、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四、合作交流五、展示质疑2.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囿:局限;拘泥。3、卖馄饨:馄饨喂--开锅!卖饽饽:硬面--饽饽卖柿子:喝了蜜的大柿子!卖糖葫芦;葫芦儿--刚蘸得卖白薯:烤白薯哇真热乎卖秸秆玩具:小玩艺儿赛活的卖吃食:卤煮喂,炸豆腐吆萝卜:萝卜赛过梨卖冰棍儿:冰棍儿--三分鳓4、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5、(1)总领下文。(2)从早到晚。(3)馄饨挑子卖硬面饽饽声音厚实,词儿朴素,一点儿也不吹嘘(4)因为各种吆喝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作者只要交代出叫卖者,读者就能体味到“没个停”的叫卖声。作者对材料的剪裁得当。(5)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秃子打伞——无法(发)无天。7、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介绍时充满了美好的怀念之情和浓郁的情趣。
本文标题:吆喝学案带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58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