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合作——从学习到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愿意与他人分享,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东西,在众人的奉献与分享下,也会发挥出让我们为之惊奇的作用。人类社会也正是通过人与人的合作,才完成了一项项奇迹。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也进行一些合作活动,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合作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理念与认识,使学生把课堂的合作行为和精神拓展到课外学习中去,学会自发地组成和加入到学习共同体中,进行合作。当学生将合作行为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在与他人良好合作的进程中就能逐渐将合作内化为一种精神,成为在生活中能够尊重他人,宽容他人,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具有合作精神的社会成员。为什么小组的“树”上不一定结合作的“果”呢?,小组中缺乏合作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与教师双方都缺乏对合作的准备。就学生而言,从家里到学校都比较缺乏与人合作的机会,而家长和教师也比较忽视对其合作技能的培养;就教师而言,他们也是在忽视合作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做学生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技巧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进入师范院校接受教师的职前培训时,也没有足够的机会去学习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后,也没有相关的指导。双方的准备不足就导致了初次面对合作时师生的手足无措。为了促使小组的“树”上结出合作的“果”,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其中最主要的准备工作包括:(1)让学生认同合作的价值“合作能够满足我们对安全与交往的需要”,“合作能够启发我们的创造性”,“合作能够增强我们的勇气”,教师用这样简短的几句话似乎就足以向学生说明合作的价值。(2)教授学生基本的合作技能我们知道,沟通是合作的核心,借助沟通彼此才可以交换思想,分享情感。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同样也肩负着教授学生基本合作技能的重任,这显然已经超出了传统的“教书匠”的角色范畴,对教师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习合作技能,这就是有行动参与的学习,也才会成为有意义的学习。(3)建立合作的群体关系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学生们参与的是追求互利的活动,他们深信所有成员都会从别人那里受益,认识到所有人拥有一个共同的命运,他们会为同伴的成功而自豪。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建立合作的群体关系促进学生合作呢?其关键就在于使学生个人的学习目标与群体的学习目标达成一致,比如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教师不是表扬那些最快找到答案的个别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共同寻找答案,先解决问题的成员通过提醒、讲解等方式向其他成员提供帮助,成功的标准不是自己找到答案即可而是全组同学都明白答案是什么、怎样得到的。在某些合作学习的课堂中,我们会遇到如下的“怪”现象:几个学生游离在小组活动之外,有的在讲闲话,有的在干私活。他们却出人意料地喜欢“小组活动”,因为以小组为掩护,开小差非常安全,躲在“避风港”里何其乐也!小组本不是庇护学生逃避学习责任的“天然良港”,缺乏明确的个人责任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所谓个人责任是指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个人的学习。为了鼓励每个组员积极参与,就必须通过制定小组活动规则明确组员的个人责任。下面是比较常用的几种明确组员个人责任的方法:(1)角色互赖即在小组活动中每个组员都担当特定的角色,并且每个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不能替代的。这些角色不仅明确了每个组员的任务,而且使他们体验到个人的价值,避免了某些组员在小组活动中无所事事,或者因而无事生非。(2)责任承包即小组的总课题被分解成若干子课题,每人承担一个子课题,小组完成总课题的质量取决于完成每个子课题的质量。比如,一个小组要准备一份关于环境污染的报告,可以由不同的组员分别完成: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光噪污染等分报告,由此组合成一份完整的环境污染报告。(3)随机提问即随机提问小组中的某个成员,根据他的表现评价小组活动的质量。由于是随机提问,每个组员都可能代表小组来展示活动成果,如果不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就可能在被提问时难以应答,使整个小组得到不好的评价,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组员不好好学习都会影响到全组。这种由集体连坐而产生群体压力可以促使每个组员认真投入小组活动。(4)个别测试即在学习时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交流、互相帮助,但是,教师在检查小组的学习质量时,是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测验,并且要综合每个学生的测验成绩来评价小组的活动。在这种评价体系下,一方面,学生再也不能以小组为掩护来逃避学习责任,因为,他们在测验中的表现会暴露出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的情况;另一方面,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在测验中的良好表现能够对小组的总成绩有直接的贡献。浅论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作者及单位】闫慧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五小学【内容提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是一种倡导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重视合作评价,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主体意识,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地位;合理进行引导,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注重求异思维,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主题词】数学小组合作教学实践小组合作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是一种倡导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活动中只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现象,它在我国班级教学中已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说:“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六个基本理念,其中第三条和第四条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体会。一、重视合作评价,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识和力量。因此,恰当、有效地评价,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能激起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愿望。(一)课堂评价。“你们的想法真了不起”,“这个小组办法多、合作好”……教师应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闪光点、成功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而不应以个人为评价单位。但是,也要注意,不能陷入整体评价而忽略个人在整体中的作用。教师既是考查每个小组的成绩,也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把每个人的智慧都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高得多。(二)定期评价。在每两周或一个单元教学后,进行一次“个人与小组”评价活动,先小组内评价个人,后组间互评,最后教师综合评价。评价宜以多种评价为主,如“红星最多小组”、“进步最快小组”、“最团结小组”等等。定期评价应注意,有些合作学习的内容并非一时之功可以达到,各小组之间本身有一定的差异存在。因此,在实践中可延迟评价的时间,让其再讨论、再请教、再互助,每个组员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更加欣然奋发、兴趣盎然。小组的成长、发展、巩固便会得到良性发展。(三)评价标准。以上评价,在标准上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实践中,我尝试:学生平时单元成绩,用个人测验分数加小组成员本次的平均分数,后除以2进行计算。其目的是促进小组成员的“先会帮后会,先懂帮后懂”的学习风气的形成。激励方法的综合运用,能有效增强小组合作的荣誉感,鲜明地表达小组合作的优越性,体现小组合作的意义,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二、培养主体意识,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地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进行学习,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传统教育中存在的一个较大的不足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上,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听课状态,课堂教学成了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使原本应该积极主动获取知识与能力的过程变成被动的吸收知识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也通常由教师全盘托出,比较单一,且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事实上,数学问题往往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相互交流、商讨和争辩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学习他人优秀的学生方法,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使课堂做到: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实验让学生去操作,结论让学生去获得,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学起来。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传授、学生倾听的单一模式,而是平等交流与互相促进的新型关系。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以及师生之间互动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师生共同发展的景象,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三、合理进行引导,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一)组织中引导。由于学生年龄小,自主能力差,采取合作学习形式时,需要教师精心组织,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及拖延中浪费宝贵的时间。所以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努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一是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让学生有秩序地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机会,同时也避免了争着说、重复说的无效行为。二是由于分组的原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无法一一顾及。这就需要学习小组中有一个核心人物来组织小组的学习行为。这个核心人物在开始的时候,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是教师组织下的学生群体认定,或者是学生自发认定。三是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不可避免学习伙伴之间会有意见冲突,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小组成员间往往会争得异常激烈,从而造成学习的偏向。所以在组织小组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在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学会判断,学会归纳整理。四是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倾听其他学习伙伴的发言,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与自己的相同,哪些与自己的不同,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从而提高学习的实效。(二)学习程序上引导。应该说,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过程中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或自我发现问题后,通过自读自悟的方法尝试自我解决;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交流学习情况,展示学习思路,并进行群体的判断、综合,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最后反思与深化,发现深一层次的、或者是新的问题,从而推动小组学习的进一步深入。(三)方法上引导。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善用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其有效性。一是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基础。教师要善于运用直观、形象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实际的教学手段来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如一些实物、图片、声音、录像,或者使用一些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等。二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要适当点拨,这就要求我们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并运用各种点拨方式,使小组合作学习能进一步深入。三是教师要在学生的小组合作暂告一段落的时候,作一个适当的总结,便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四、注重求异思维,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创新意识合作学习应以解决开放的、有价值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问题为中心。这种问题能打破学生认识结构的原有平衡,激起积极思维的浪花,有效地营造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氛围。如果老师不能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或老师自己不能呈示给学生这样的问题,合作就没有展开前提。在一节数学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并
本文标题:合作从学习到生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58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