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基于空间结构分析大明宫遗址公园遗址保护2013.8.4
1西安大明宫遗址保护空间结构分析1.前言遗址遗存作为历史发展和环境演变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真实记录,具有深厚的科学文化底蕴,不仅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艺术、建筑、生态等领域直接或间接研究的对象。唐朝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大明宫是唐长安城所建立的最重要的宫殿,作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1,因结构严谨、规模宏伟著称于世。唐长安城大明宫废弃距今已1200多年,其地面宫殿建筑物早已荡然无存,但其整体格局和重要殿基均保存完好,建筑基址和文物标本埋藏丰富,地形地貌基本未变。本文通过实例分析研究历史文脉和文化特征,提出了遗址区保护利用的一些设计方法和具体策略,希望形成一个理论框架作为今后遗址保护利用的探索性依据和参考。2唐代大明宫的空间结构分析2.1空间选址形制研究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龙朔二年(662年)重建大明宫,唐高宗自长安城内旧宫太极宫迁入听政。此后大明宫历经多次营建与葺修,东内大明宫、西内太极宫轮替为唐代的政治中枢,历时二百余年。大明宫高居长安城北部第一高坡--龙首塬。从渭河南岸至秦岭北部脚下,长安城的自然地理地形共有六坡,既“帝城东西横亘六岗”(当时人亦称六坡),六坡大致为东西走向,连绵不断地延伸,且自南向北,由高向低,错落有致的排列,两坡头之间高差,一般都在5~10米之间2。大明宫选在长安城东北建造,除龙首山地势高敞的优势,可能与李唐王朝的发祥地在晋阳(太原),在隋都城的艮方,故其新宫也压于隋宫的艮位有关。太原在长安东北方,据此推测,大明宫的这种面向东北的环抱意象或是为了面对其发祥地——晋阳。而大明宫宫名的确定,也可能是源于李渊经营晋阳时可能居住使用过的北齐“大明宫”。2大明宫中轴线并非正南北方向,而是轴线偏西北。中轴线向南延伸,即可发现唐长安城东南高地的慈恩寺大雁塔也处于这条线上;向北伸延,对应的是建在渭河之北唐太祖李虎的永康陵。大明宫东宫墙北段向西北方向偏折,并东西向恰好偏折,使宫域东北部缺失一角;另外“东城的北部如不偏西,而是正南北的话,则北部的城垣就恰好处于龙首山折向北去的西麓之下,这样塬高城低,对宫廷的防卫来说显然是不利的”。因此,大明宫的设计者竭力营造西与南部高峻、东北部低下的意象,可能是既适应地形以满足防卫要求,又营造出了其面向北都晋阳的形势3。而在大明宫中位于太液池西池和东池的人工低洼湖区及东北部平坦地势,与宫域西北部的高地景观形成明显的相反意象,结合龙首山,成为倚靠西南、面向东北的环抱感。2.2大明宫内部空间结构布局2.2.1平面轴线空间布局古代的都城大都是以一条南北方向的轴线来贯穿宫城、皇城以及部分主要坊市区,以此拉开整条序列空间的深度,体现天子的最高统治地位4。大明宫在空间布局上遵循了这一思想,这条中轴线从南到北的空间序列依次有丹凤门——含元殿(外朝)——宣政殿(中朝)——紫宸殿(内朝)为中轴线,构成三个空间(即外朝、中朝及内朝)。其来源于《周礼》外朝——中朝——内朝三朝制的理念2。中轴线三朝制对称布局制度的设计思想应用在一个规模建制宏大的建设区内,除了给人以传统、规则、整齐的感觉外,还能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皇家礼制氛围。大明宫宫殿的修建沿袭了高台建筑传统,不同的是,以自然地形龙首塬南沿做为基台,结合人工修筑,使含元殿在海拔420米左右,较平地高出20米。殿堂巍然耸立于三层台基之上,与传统的宫殿相比,空间位置显得更加气势宏大,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从殿前区北望,中轴线层层宫殿群,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其整体视野和雄伟之势难以言表。站在大明宫的含元殿前远眺,长安街道尽在眼底,一览无余,远处终南山清晰可见。“……北据髙原,南望爽硙,每天晴日朗,望终南山如指掌,京城坊市街陌俯视如在槛内”(《唐书·地理志》)”,这种独高的气势体现了帝王唯我独尊的思想。32.2.2地形地势空间布局在大明宫内部的空间营造上,充分体现出了唐代尊崇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历史地形与大明宫规划营造与功能布局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营建布局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地理特征。首先在从丹凤门进入宽阔平坦的殿前区,为大典、接见和阅兵等活动的空间区域。然后地势由低向高,其核心区域——朝寝区三大宫殿正好营造龙首塬高地之上,高亢的龙首山巅成为宫中的政务核心区。紧接其后的宫苑区,处于太液池低地上,据此推测,营建大明宫时可能将自然地形进行了一定的人工修整,使自然空间与功能分区适合。大明宫位置结合自然空间地形,以自然的地形作为区划,使之“当位”,即阳爻居于阳位,阴爻居于阴位。南部高地即龙首山南端制高点为阳爻,属于阳位,建朝廷正殿;其北部低地为阴爻,修建成后宫。从考古平面中可以看到,宫苑区的核心区域为太液池。以太液池为中心,太液池西岸和北岸有廊院的遗址遗迹,唐宪宗时在池岸建有廊四百间。连廊随地势的起伏蜿蜒盘回,把高低错落的建筑连成一体,从外形上具有独特的情趣,获得优美动人的外轮廓线。池岸上清理出水渠、道路、廊庑、景石,显示出唐代皇家园林的精美。故推测,太液池园林采用以水为中心的布置方式,建筑景观灵活组织,宁静曲折而富于变化,作为消暑避夏临水而憩更是上选。总之,根据史料及考古研究资料推测太液池岸水与建筑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结合方式,起到丰富池岸景观、增加空间趣味性的作用。太液池水域作为低地阴爻的核心,与龙首塬高岗相反相成,阴阳相济。3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保护的空间分析通过研究分析唐大明宫历史文化背景和内外空间布局规律,由表及里,由形至义,为大明宫遗址保护利用提供合理充分的理论依据。遗址保护规划以遗址空间结构的原真性为核心,实现保护遗址的原址原形、空间规模、形制体量等的要求。同时将遗址和公园二个概念有机地结合,既要保护遗产本体不受破坏,对空间结构最少的干扰,又要满足科普教育的功能,满足城市环境景观提升发展需要,逐步形成遗址考古保护、文化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空间环境优美的城市新区,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43.1风景园林空间结构分析在遗址公园中保留了唐大明宫的空间结构特色鲜明格局体系,形成殿前(殿庭)、宫殿和宫苑三个区域的空间特色,保持唐大明宫遗址的真实性和历史沧桑感。殿前区地势平坦,宽阔的区域作为御道广场。广场复原了宫内土黄色的铺装色彩,以两侧上朝路之间青松国槐围合,在色彩体量上相互映衬,还原了殿前区御道的原风貌。在规划思想的深层次的意识中,突出了盛唐大气的风范。位于龙首塬之上的宫殿区,地势高亢,以乡土树种的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等大乔木,突出了朝政区庄严肃穆的气势和氛围,烘托陪衬中轴线残留的夯土建筑遗址和自然地势,凸显龙首塬高坡“龙脉”。宫苑区地势渐低,地形富有变化,因洼地成池,有丰富多样的空间结构,可以表现唐代自然园林的空间特点。唐代文化艺术,特别是山水诗文,对造园艺术有极大推动和启发。以太液池为核心重现太液池蓬莱三岛的景观,追求自然易趣,达到了画意般的空间环境特点,在市区内出现一个与外界闹市完全不同的一体化、空间布局生动活泼、遵循唐代园林开阔疏朗风格的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3.2中轴遗址保护展示分析中轴线从丹凤门开始至太液池,为主要宫殿遗址在空间上最为集中的区域,目前有含元殿、望仙台、宣政殿、紫宸殿和蓬莱岛等众多遗迹,是遗址公园独特的历史文化的传达。通过空间序列的遗址景观引导,表达了遗址公园的文化内涵。3.2.1丹凤门遗址保护展示博物馆—空间分界丹凤门为大明宫正南门,是中轴空间序列上第一座建筑,需要能够体现唐大明宫宏大规模及完整格局,同时与外界城市空间环境的分界。因此根据考古及历史资料,对丹凤门遗址采取整体建馆保护,再现丹凤门的历史形态,建设仿丹凤门建筑形式的博物馆,将遗址和考古发掘文物在内部进行展示,辅以旅游服务公共设施,既方便了游人参观游赏,也释放了避免了现代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对遗址公园的不利影响,并达到了与城市环境的空间分界隔离。3.2.2御道遗址保护展示—空间尺度体现丹凤门遗址与含元殿之间开阔空间的“殿庭”是宽390米、长630米御道。5该区域原为唐皇帝举行大典、阅兵、接见外国使臣的开阔庭院。根据考古和文献记载研究,广场的空间尺度保留了唐代御道空间尺度。对于考古发掘的渠道、桥梁、砖道和车道等遗址,大部分采取回填保护,对遗址中有代表性的遗迹,结合景观设计进行钢结构体系支撑的玻璃砖地面展示,展示遗迹的形态、挖掘的情况等。黄色宽阔宏大的广场,绿色的青松国槐树阵、灰色的树下砾石、座椅等景观要素,与遗址展示相呼应,衬托、补充、体现历史遗迹的朴素沧桑特点,为了给观众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同时做为空间活动集聚的核心的广场,满足了举行大型活动的功能要求,成为展示现代社会生活和丰富的文化历史景观内容的平台,这种历史和现代生活对比、融洽合一的氛围,是历史和当代文化智慧的标志。3.2.3三大殿遗址保护展示---虚实的空间序列从御道广场北望,含元殿遗址基台作为大明宫第一大宫殿,在高于平地10余米的龙首塬上,雄伟壮观,富有视觉冲击力,令人不禁浮想当年盛世时,含元殿的宏伟凌人气势,宛若天上琼阁景观横空而出。1995年有充分依据的前提下,对含元殿各层大台台壁缺损部分用黄土补夯,覆土保护,其外用青砖包砌,复原展示了真实的遗址基台。宣政殿紫宸殿遗址在含元殿之后,大明宫第二、三大殿,是平时朝见群臣、听证及举行册拜的地方,现仅存地下基础遗址。遗址在回填保护后,不触及遗址的条件下,覆土抬高基础,将宫殿部分古建形式的框架,布置在变化的树干之间,若隐若现表现出来,时间的烙印在不完整的宫殿轮廓和沧桑的古树枝干上有一个完美的诠释。新芽、密枝、落叶、积雪以及宫殿的框架以与自然最贴近的方式诠释关于大明宫的故事,虚实相济,丰富了遗址保护和标识的设计手法。以遗址为中心的遗址公园,提供仰视、平视、俯视遗址的不同视角,以及近视、远观遗址的不同视觉距离,来充分显现不同材质在不同季节的遗址之美。此序列从丹凤门至御道,考古发掘的遗址的空间结构从高至低,从纵向至横向,从宏伟引入一个宏大的空间结构。含元殿至紫宸殿的宫殿遗址保护展示,空间结构从低至高,从实至虚,以多种多样不同的保护展示方式,体现了“繁华落尽的苍凉”以及“历史过后的萧瑟”。63.3苑区遗址保护展示分析以太液池为空间核心的宫苑区,遗址遗迹丰富多样,有建筑形式的遗址,有人造池岸、亭榭廊院建筑、水渠水井、建筑道路等遗址。遗址标示形式采用丰富多样形式:或以碎石标识位置轮廓;以修建整齐的浅根系植物花卉进行标识;以微缩建筑模型和文字、历史渊源说明等,给游人以直观的解释。宫苑区的遗址保护展示相比较宫殿区,在空间结构上更加低平,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体现了苑区的自然和谐的空间特点。3.4宫墙遗址保护展示分析唐大明宫城墙与宫门遗址是唐大明宫的空间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遗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大明宫宏大规模及完整格局。3.4.1宫墙遗址保护展示大明宫遗址中部分南宫墙、北宫墙、西宫墙有比较突出的地上遗迹,主要采用覆土覆盖保护。宫墙的遗址保护以空间整体完整连续为宗旨,突出转角,突出宫门,突出地形地势。对已完全破坏的宫城墙及宫门遗址进行必要的标识设计,有助于唐大明宫格局显现、遗址公园管理和大众对唐大明宫遗址的理解。南宫墙是遗址公园主出入口位置,以建馆保护方式保护遗址。其内部各类公共设施和博物馆在此区域的集中,成为对外宣传大明宫遗址公园的窗口,也方便了游人参观游赏,释放了遗址公园内的建设压力,避免了现代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对遗址公园的不利影响。宫墙遗址保护标识在空间上界定了大明宫的范围,完整凸显其形制格局。同时起到了与现代城市的分割界限,避免了对遗址破环蚕食,展示了历经沧桑的大明宫的历史真实性。3.4.2宫门遗址保护展示大明宫外宫墙共开有十一门,宫门遗迹是主要通道和节点,进行优先保护。丹凤门是正南门,此遗址作为唐长安城皇宫重要形象,亦是遗址公园的主要门户和形象,因此再现丹凤门,体现宏大庄严的历史形象和氛围。宫门遗址展示设计采取意向性标识,千年风雨蚕食宫门形象,以传达苍茫、萧瑟的遗址氛围,避免因完全复原而对遗址真实性造成的误读。7宫城墙及宫门地处遗址公园与现代城市的结合部,是唐大明宫的历史边界,遗址公园的管理边界以及重要景观,其保护与
本文标题:基于空间结构分析大明宫遗址公园遗址保护2013.8.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61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