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吉安市“十二五”规划(2011年7月15日修改印刷稿)
1吉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并努力实施吉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我市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规划纲要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编制各类规划和年度计划的主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一、吉安已进入进位赶超、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十一五”发展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发展速度最快,重大项目建设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产业集聚成效最明显,人民生活改善最显著的时期之一。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吉安为动力,认真落实“三保一弘扬”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主攻项目、决战两区”战略,成功战胜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特大洪涝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为“十二五”进位赶超、蓄势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2——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65亿元,年均可比增长14.2%;规模工业增加值250.43亿元,年均可比增长29.8%;财政总收入88.62亿元,年均增长26.3%;地方财政收入57亿元,年均增长2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亿元,年均增长18.6%;固定资产投资766亿元,年均增长44.4%。实现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年翻一番,规模工业增加值四年翻两番,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三年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翻两番。县域经济实力快速壮大,全市13个县(市、区)财政总收入迈上3亿元台阶,60%以上的县(市、区)财政总收入超过5亿元,吉安县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进入财政收入全省二十强县行列。——经济结构继续优化。预计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1.0:50.5:28.5。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生产连创新高,五年累计增产63万吨。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优质粮食、草食畜禽、无公害蔬菜、特种水产、高产油茶、井冈蜜柚等特色农业扬优成势。井冈山农业科技园成功升格为国家级园区。工业主导地位基本确立,占GDP比重达到42.1%,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迈上千亿元台阶,实现工业发展的历史性突破。主导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以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冶金建材、绿色食品、机械制造、新能源和微生物农药为重点的“6+1”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迅速发展,各项旅游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大井冈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交通物流、商贸餐饮、房地产、金融保险、文化娱乐业保持平稳增长。——园区产业加速集聚。2010年全市工业园区开发面积达367平方公里,比“十五”末翻一番。井开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并进入全省一类园区,吉安工业园达到省一类园区标准,泰和工业园进入全省二类园区,井开区和吉州工业园跻身全省生态工业园区。新干和吉水工业园被分别认定为全省盐化工产业基地和绿色食品特色工业园。园区集约集优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80%,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的78%;“6+1”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的85%。电子信息、医药化工两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迈上百亿元台阶,冶金建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吉泰工业走廊建设加快推进,并被省政府认定为全省风能核能及节能技术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省LED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基地,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快速成长,走廊区域规模工业增加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全市规模工业的61.2%和56.7%。——城乡面貌明显改善。中心城区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加快推进,“一城三片、两水三岸、多中心多组团”的城市框架进一步拓展,“一环四桥、五纵八横”的道路网架全面建成,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街景整治及小街小巷改造工程全面实施,城区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市品位大幅提升。中心城区相继跨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市、省级卫生城市行列。县城和示范镇建设加快推进,乡镇规范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功能日益完善。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40.85%,城镇建成区面积190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12.3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14平方米。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乡村规划全面完成,试点村完成改路1755公里、改水3.34万户、改厕3.13万户,新建户用沼气池5万个。4——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五年铁路新增通车里程80公里,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120公里,改造国省道1200公里,新建改造农村公路8371公里,行政村100%通水泥(油)路,改渡建桥目标100%完成。泰井高速、吉井铁路、武吉高速、石吉高速、吉泰走廊快速通道建成通车,衡茶吉铁路、吉莲高速、西气东输工程顺利实施;井冈山机场航班加密增量,通航水平大幅提升,运输吞吐能力不断增强;铁海联运成功开通,铁路直达列车明显增多;赣江航道整治全面完成,航道等级明显提高,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能源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华能井冈山电厂二期并网发电,峡江水利枢纽、石虎塘航电枢纽工程加快建设,万安核电站、井冈山水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市五年新增电力装机132万千瓦,电力总装机接近300万千瓦,居全省之首。——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和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全面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富有成效。农垦、粮食、农业、林业、交通、水利、商贸流通等非工口国企改革基本完成,农村综合改革、林权制度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金融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九江银行、九银村镇银行、稠州村镇银行、赣州银行成功入驻,政府六大投融资公司组建运营,成功发行15亿元城投债券;外向型经济迈上新台阶,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5.87亿美元,实现五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8.7%;五年累计实现外贸出口20.24亿美元,实现五年翻三番,年均增长61.9%。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取得积极成效,成功引进博硕科技、红板电子、满坤电子、住友电装、量一光电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两型”社会建设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全面实施,城5乡环境明显改善。节能减排进步明显,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6%,化学需氧量累计减排1万吨,二氧化硫累计减排1万吨,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绿色生态建设力度加大,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生态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城区园林湿地生态建设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创国家级生态示范县3个、生态乡镇14个,省级生态县(市)2个、生态乡镇76个。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6.5%以上,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赣江水质达到国家Ⅲ类以上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环境噪音达到国家二类标准,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井开区获批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风电设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及国家生物源农药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天人集团自主创新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我市产业创新项目获得国家级最高奖项;大圣塑料光纤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井冈山一号工程建成投入使用,井冈山大学成功升格为综合性大学,文学文艺精品不断涌现,多项作品获得国家和省级大奖。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四个全覆盖”基本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达到100%。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扎实推进,五年新增保障性住房124万平方米,困难群体的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18元,分别是“十五”末的1.78倍和1.66倍。综治工作成效明显,“天网”工程建设基本完成。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精神文明建设、双拥工作取得新成效。6“十一五”计划主要预期指标完成情况指标名称2005年“十一五”计划目标“十一五”计划完成2010年目标年均增长(%)2010年预计年均增长(%)1生产总值(当年价,亿元)303.1460713.066514.22人均生产总值(当年价、元)64551243012.11371013.43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72.562252428028.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49.8﹨﹨250.4329.85三次产业结构(%)27.39:35.92:36.6927.4:35.9:36.721.0:50.5:28.56财政总收入(亿元)27.546117.288.6226.37#地方财政收入(亿元)17.84﹨﹨5726.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86.121731520218.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223092076644.410利用外资总额(亿美元)1.873.76154.418.711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0.93.38301061.912城镇化率(%)31.9541.32.040.851.78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8604130008.61536412.314农民人均纯收入(元)326646007.1541810.615万元GDP能耗(吨标煤/万元)0.9970.89-3.40.89-3.416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万吨)﹨﹨﹨5.84﹨17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万吨)4.17﹨﹨5.42﹨18人口自然增长率(‰)8.148﹨7.9﹨19城镇登记失业率(%)44.5﹨4﹨20森林覆盖率(%)﹨66.5﹨67.5﹨21粮食总产量(万吨)301.31﹨﹨3744.422旅游总收入(亿元)34.78﹨﹨90.121.623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38.05557.756.78.324中心城区人口(万人)27.33501350.313.17回顾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探索和积累了弥足珍贵的重要经验:第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探索符合吉安实际的发展新路。五年来,市委、市政府从我市经济欠发达的基本市情出发,把解放思想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切入点,在全市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认真学习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经验,自找差距,开拓视野,在重新审视市情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理念,谋划发展新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进位赶超、跨越发展”为目标,加快了发展步伐,使全市经济保持了“总量进位、增速前移、质量创优、占比提升”的强劲势头,实践证明,这一战略思想是符合吉安发展实际的。第二,必须坚持“主攻项目、决战两区”战略,全力推进园区和城区建设。五年来,市委、市政府从全市工业基础薄弱,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的实际出发,在总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主攻项目、决战两区”的发展战略,把主攻项目和园区、城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城区建设为平台,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这一战略实施以来,企业迅速集聚,产业不断壮大,特色日趋明显,园区实力显著增强;城区不断扩张,功能日益增强,面貌显著改善。实践证明,以项目为抓手,以“两区”建设为重点,抓住了发展的关键,破解了发展的难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第三,必须坚持实施区域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集中力量支持吉泰工业走廊等重点区域率8先发展。五年来,全市大力实施区域发展战略,集中优势资源,聚集优势力量,倾斜优势政策,支持吉泰工业走廊建设,协调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使吉泰工业走廊成为全市优势产业的聚集区。实践证明,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欠发达地区而言,有利于打破平衡,突出重点,做到能快则快,能优则优;支持区位和产业优势相对明显的吉泰工业走廊率先发展,有助于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实现集约发展,集聚发展,快速发展。第四,必须坚持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扩大有效投入,优化投资结构,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五年来,全市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深化改革,扩大
本文标题:吉安市“十二五”规划(2011年7月15日修改印刷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71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