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给排水/暖通与智能化 > 基坑降排水施工方案
1基坑降、排水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一)项目概况本工程名称为湖东社区综合服务配套,位于厦门市思明区,为一栋地下三层和局部地上三~十五层的综合建筑体,均为框剪结构。现场地黄海高程为3.4~4.5m,黄海高程3.3m相当于本工程的±0.00m。基础形式为筏板基础。各参建主体如下:建设单位:厦门市市政开发总公司勘察单位: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基坑支护设计单位:福建省建研勘察设计院基坑监测单位: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监理单位:厦门协诚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施工单位:厦门市政工程公司(二)基坑概况该工程场地呈“L”形,场地东侧为3栋(5~6)层民宅(桩基础),且邻近湖滨东路,与本基坑的距离为25.374m。南侧为邮电交通大厦(桩基础)及罗宾森广场(设2层地下室、在建),并邻近厦禾路,与本基坑的距离为9.68m。西侧为东方巴黎(包含7~16层住宅),与本基坑的距离为17.124m。北侧为东方瑞士(包含2栋8层、12层住宅)、且局部紧邻禾祥东路,与本基坑的距离为15.01m。本次基坑支护工程为一期工程,基坑开挖深度14.0m~14.4m,一期基坑周长约为390m。本工程±0.00=黄海高程3.30m,基坑采用排桩+二道钢筋砼内支撑。(三)地层岩性①杂填土:广泛分布于场地表部,厚度5.80~8.90m,灰、灰褐色,底部偏灰黑色,稍湿~湿。填料由粘性土、碎砖瓦片、碎石及条、块石等组成,含少量生活垃圾,硬杂质含量一般35~60%,局部大于70%,钻探揭露一般在场地的上部遇到填石,碎块石的块径一般在7~50cm内。填土时间超10年已基本完成自重固结,回填过程中未分层压实,稍密~松散状,土质不均匀,在杂填土中做重型动力触探试验17.5m,杆长校正后的锤击数厚度加权平均值2.7击,标准值2.6击,工程性能差。2①-1素填土:分布于场地表层,大部分钻孔有分布,厚度0.90~8.80m,层底高程0.95m~9.54m。填料主要为粘性土,含少量碎块石,黄褐色,湿~饱和,以稍密~中密状态为主,大部分地段堆填时间大于十年,局部地段为新近回填土,基本已完成自重固结,未经专门压实,工程性能差。该层做轻型动力触探试验66次,厚度加权平均值17.00击,标准值16.38击。①-2填石:灰白、灰黄等色,填石为中风化花岗岩,填石多呈块状,坚硬,块径10~50cm不等。填砂①-2:主要在公务码头及曾厝垵雕塑场地有揭露,位于杂填土的底部,灰黄色,饱和,松散~稍密状,回填砂以中粗砂为主,颗粒级配一般,分选性一般,砂质较均匀。在填砂层做标准贯入试验18次,杆长校正后锤击数平均值N=8.7击,标准值N=8.1击。工程性能均偏差。②淤泥:整个场地有分布,层顶埋深从5.80~8.90m,厚度0.60~9.90m,灰黑色,饱和,流塑状,由粘粒及少量有机质组成,局部含砂占约30%。手捻污手,有异味,干强度高,韧性中等,摇震无反应,具高压缩性、低强度的特点,工程性能极差。③粉质粘土:大部分钻孔内揭露,层位较稳定,层顶埋深从6.00~17.50m,厚度从0.90~9.10m,以灰黄色为主,可塑状,饱和,主要由粉粘粒、砂粒组成。手捻砂感强。韧性中等~高,干强度较高,有光泽反应,无摇振反应。做标准贯入试验23次,杆长校正后锤击数平均值18.8击,标准值17.3击,工程地质性能较好。③-1中砂:仅局部分布在粉质粘土的上部或下部,层顶埋深从11.80~18.10m,厚度0.60~1.90m,呈灰黄、灰白色,饱和,稍密~中密状,主要由砾石、砂粒、粉粘粒组成,>0.25mm颗粒>50%,砾石及砂粒成份以石英为主,呈亚圆形状,分选性一般。该层做标准贯入试验5次,杆长校正后锤击数平均值N=17.9击,标准值N=14.0击。土质结构较均匀,工程性能较好。④残积砂质粘性土:为中粗粒花岗岩原地风化残留产物,大部分钻孔均有揭露,层位较稳定,层顶埋深8.50~18.70m,揭露厚度为1.10~8.50m,以灰黄、褐黄色为主,硬塑状,饱和。组织结构全部破坏,成份主要由长石风化的粘、粉粒,石英颗粒、少量云母碎屑及少量黑色风化矿物等组成,>2.00mm的颗粒约占6.6%~9.8%。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切面稍光滑,无摇震反应,该土层属特殊性土,具有遇水易软化、崩解的特点。该土层在纵向上有随深度增加,风化程度逐渐减弱,强度逐渐增高的趋势。作标准贯入试验14次,杆长校正后锤击数平均值22.1击,标准值18.9击。该层力学强度较高,属中等缩性土,工程地质性能较好。勘探过程,该层未发现有洞穴、临空面和软弱夹层。3⑤全风化花岗岩:大部分钻孔内揭露,层顶埋深6.90~20.50m,揭露厚度为1.40~7.10m。灰黄、褐黄色,散体状,组织结构完全破坏,原岩风化残余结构可辨,除石英外,长石、云母、角闪石等其他矿物已基本风化为土状。该层与残积土层呈渐变关系,性能上大致接近于残积土,具有泡水易软化、崩解,强度降低的特点。岩石坚硬程度属极软岩,岩石完整程度为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岩石质量指标(RQD)为0,属极差的。做标准贯入试验31次,实测锤击数均≥30击,杆长校正后锤击数平均值29.5击,标准值27.6击。该层力学强度较高,压缩性中~低,工程地质性能好。勘探过程,该层未发现有洞穴、临空面和软弱夹层。⑥散体状强风化花岗岩:均有揭露,层顶埋深8.90~23.50m,揭露厚度为0.90~12.20m。灰黄色、褐黄色,呈散体状,组织结构基本破坏,矿物成分显著变化,除石英外,长石、云母、角闪石等其他矿物大部分风化为土状。土层具有泡水易软化、崩解,强度降低的特点,岩石坚硬程度属极软岩,岩石完整程度为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岩石质量指标(RQD)为0,属极差的。做标准贯入试验56次,实测锤击数均≥50击。该层力学强度高,压缩性低,工程地质性能良好。勘探过程,该层未发现有洞穴、临空面和软弱夹层。⑦碎裂状强风化花岗岩:部分钻孔有揭露,层顶埋深14.00~33.60m,揭露厚度为0.70~17.10m。褐黄色,岩石风化强烈,矿物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组成,钻进时拔钻声大,岩芯呈碎块状,手折可断。该层做点荷载试验6组(共56块),换算后抗压强度范围值为16.32~21.30MPa,平均值为18.92MPa,标准值为17.40MPa。岩石坚硬程度为软~极软岩,岩石完整程度为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岩石质量指标(RQD)为0,属极差的。工程地质性能良好,强度由上而下逐渐增大。勘探过程,该层未发现有洞穴、临空面和软弱夹层。⑧中风化花岗岩:各工程钻孔内揭露,层顶埋深13.10~45.90m,因钻探深度所限,均未揭穿该层,揭露厚度为5.00m以上。灰白、浅灰色,由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组成。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上部较破碎,下部岩体完整性较好,RQD(%)值一般61~86。该层做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24组,单轴饱和抗压强度范围值为40.10~48.50MPa,平均值为44.48MPa,标准值为43.63MPa。岩石按坚硬程度属较硬岩,岩体完整程度属较破碎~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Ⅳ~Ⅲ级,力学强度高。勘探过程,该层未发现有洞穴、临空面和软弱夹层。(四)岩土的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根据地勘资料,本工程的岩土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见表4岩土的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物理力学指标土层及编号天然重度天然快剪压缩模量承载力特征值渗透系数粘聚力内摩擦角γcEs0.1-0.2fakKkN/m3kPaoMPakPacm/s①杂填土18.010184.0802.0×10-3①-1素填土18.515154.5805.0×10-4②-2填石22201203.0×10-2②淤泥16.212.01.92.0405.0×10-7③粉质粘土18.726.519.05.42005.0×10-5③-1中砂19.0286.02102.0×10-2④残积砂质粘性土18.727.023.07.0\18*2205.0×10-5⑤全风化花岗岩19.5302530*3002.0×10-4⑥散体状强风化花岗岩21.0353060*4505.0×10-4⑦碎裂状强风化花岗岩23.0100*7005.0×10-4⑧中风化花岗岩25.030001.0×10-41.设计依据⑴《总平面图》(福建省建研勘察设计院);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⑶《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二降水方案设计1.降水技术要求5场地局部存在透镜体砂层,砂层部分在冲(钻)孔桩桩间采用高压旋喷桩作止水帷幕兼作桩间挡土结构。基坑内外集水明排,采用水泵将坑内水送入市政管网。在基坑周边形成有效的止水帷幕后,基坑内地下水采用疏干井,并辅以集水明排进行疏干。基坑支护施工前要对周围地下管线、排水沟及市政设施进行调查,必要时对周围下水道要改道封堵,确保生活污水、地表水不能流入基坑内。基坑土方开挖之前应将地下水位控制在开挖深度以下不少于500mm处,无法满足时应增加疏干井的启动数量。若坑外地下水位或周边建筑物沉降出现异常,应及时布设回灌井,必要时启动回灌系统。回灌井具体位置应结合地下水位及周边建筑物沉降情况布置。2.降水方案的选择降水工程是指利用水文地质学原理,通过降水设计和降水施工,排除地表水体或降低地层中的滞水、潜水等地下水的水位,满足建设工程的降水深度和时间要求,并对工程环境无危害性要求。建设工程降水的技术方法有明排、轻型井点(如空点井、电渗井等)和重型井点(如管井等)。本工程拟采用基坑内地下水采用疏干井,并辅以集水明排进行疏干。3.降水设计计算3.1设计计算参数⑴降水面积:F=7280.00m2。⑵降水深度:要求降至在开挖深度以下不少于500mm处S=14.9m。⑶地下水静止水位:ho=-2.8m。⑷含水层厚度:HO=18.7m。⑸渗透系数:K=5.0m/d。⑹设施引用半径ro==48.15m63.2总涌水量的计算⑴降水水位降深值SW=14.9m。⑵设施引用影响半径R1=2SW+ro=336.30m⑶基坑涌水量Q总==9538.52t/d3.3干扰井涌水量的计算及降水井数量的确定⑴设计井深HW=28.5m⑵设计井径dw=0.35m⑶降水井井降深S井=14.9m⑷降水井引用影响半径R3=2S井+ro=336.3m7⑸干扰井出水量Q单=其中:N为井数。⑹用试算法进行井数设计,当计算到井数N=10时:单井出水量Q单=1314.45t/d;群井出水量=13144.50t/d≥Q总=9538.52t/d,满足要求。3.4降水验算⑴水井出水能力验算管井出水能力q=24l’d/α’=24×7.32×580/70=1455.65m3/dQ单=1314.45t/d,满足单井出水量的设计要求。⑵降深值验算验算公式:水头值HA=降深值SA=Ho-HA动水位h动=ho+SA式中r1、r2、…、rx分别为验算点至各井之间的距离。8经反复验算,布置10口28.5m深降水井时,可以满足降水要求,降水井布置如图所示:降水井布置如图所示:降水井布置图93.5疏干井井径设计及结构设计:基坑内疏干井采用直径140厚为3mm,井点间距约30m,疏干井合计10口。每个井管分别安装过滤器,单独用一台抽水泵。降水井的数量、位置及井深应根据现场降水情况适当调整。井10管管壁上应布置孔眼,直径为20@40,开孔率约30%。为了保证井管周边有良好的透水性。疏干井剖面图3.6.抽水设备的选择根据计算结果和设计降深,选择QY型潜水泵。降水井流量为50m3/小时,扬程不小于25m。113.7.设备材料计划,劳动组织及工期(一)材料计划:排水管500m,潜水泵15台(含备用).(二)劳动组织及工期:(1)人员:降水项目负责人1名,技术员1名,施工工人8名。(2)工期:打井14d,试抽水1d。抽水作业根据基础施工而定,本工程降、抽水总时间暂按120d考虑。四、降水井施工管井降水施工顺序为:管井测量定位→钻机就位→钻孔→回填井底砂垫层→吊放井管→回填井管与孔壁间的砾石过滤层→洗井→井管内下设水泵、安装抽水控制电路→试抽水→降水
本文标题:基坑降排水施工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76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