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列讲座(五)
邯郸学院教育学院王润平教授第五讲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提纲一、实施新课程教师角色将发生的改变二、实施新课程教师需要新的工作方式三、实施新课程教师需要的新技能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给教师带来的挑战五、结束一、实施新课程教师角色将发生的改变(一)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1.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交生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2.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第一,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第二,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第三,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第五,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第六,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第七,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3.教师扮演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有几个特点: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二、实施新课程教师需要新的工作方式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将打破班级界限,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实验员、图书馆员之间的配合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以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比如,在研究性学习中,不仅要帮助课题组的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而且要力图获得比学生更为丰富,详尽的资料,才能对课题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准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课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让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让会的大环境学习和探索。。三、实施新课程教师需要的新技能•1.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3.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4.广泛利用课程资源;•5.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比如,地理课程增加了电子地图、遥感技术等最新科技发展的成果,教师对这些新知识、新领域、新发展要有所了解。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给教师带来的挑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常见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此次课程改革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一改变,自然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首先教师应该是研究者,而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中小学教师是有差距的。••其次,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第三,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指导者。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第四,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第五,学生学习氛围的营造者。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第六,学生学习结果的积极评价者。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新课程还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以数学课程为例,在学习《生活中的数据》一节时,让学生设计一个调查表,记录自己家庭一周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数量;统计本小组一周内每个家庭每天丢弃的塑料袋的总数量;根据统计数据制作统计图,并根据收集的数据,估计全校同学的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一年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让学生计算,如果将全班同学的家庭在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全部铺开,大约占多大面积?可以铺满一间教室吗?这样的数学学习,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知识学习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在各科教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生物、化学、物理、地理课程,许多内容本身就是由问题引出,让学生边学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没想,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让会责任感。五、结束•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列讲座(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87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