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基础知识要点梳理(2016年人力资源三级)
基础知识要点梳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1.劳动力市场现象2.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法2.规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步骤:1.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2.设定假设条件3.提出理论假设4.验证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年龄别(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劳动力供给:在一定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劳动力供给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ES=∆S/S÷∆W/W1.供给无弹性,即ES=0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4.供给富有弹性,即ES1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劳参率长期变动趋势:1.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2.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3.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4.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经济周期: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附加性劳动力假说悲观行劳动假说劳动力需求: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量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Ed=∆D/D÷∆W/W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1.需求五弹性Ed=02.需求有无限弹性Ed→∞3.单位需求弹性Ed=14.需求富有弹性Ed15.需求缺乏弹性Ed1企业短期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决定:1.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阶段2.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3.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特点:1.TP、AP、MP三条曲线都是先增后减。第一阶段AP递增,第二阶段MP递减,第三阶段TP为负值2.AP与MP的交点为AP最大值。两条曲线相交前,APMP,相交后APMP3.当MP=0时总产量取得极大值劳动边际产品价值VMP劳动边际产品收益MRP产品价格P边际成本MCMRP=VMP=MP·P=MC=W均衡状态: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防范——A·马歇尔、一般均衡分析方法——L·瓦拉尔)均衡分析:静态均衡分析、动态均衡分析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3.充分就业1.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①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劳动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总体比重、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人口城乡结构2.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分别对应各自的报酬:地租、工资、利息、利润基本工资: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工资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货币工资: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影响因素: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实际工资: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计时工资——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计件工资——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福利: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福利和基本工资之间构成了劳动报酬福利支付方式:实物支付、延期支付福利的特征: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2.法定性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就业/劳动就业:有劳动能力和就业需要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总供给: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数总需求: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均衡国民需求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消费+储蓄=消费+投资失业的类型:1.摩擦性失业2.技术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3.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变化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4.季节性失业需求不足性失业:由于总需求不足造成的,接受市场现行工资率,有就业要求的人不能满足其就业需求而引起的失业需求不足性失业的表现形式1.增长差距性失业(实际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可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2.周期性失业(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环所产生的失业)失业程度的指标:1.失业率2.失业持续期失业造成的影响:1.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2.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3.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政府支出: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包括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劳动力市场结构要素:1.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率、最长劳动时间标准)2.最低社会保障3.工会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1.财政政策(政府税收、预算支出)2.货币政策(调控利息)3.收入政策(调节收入)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措施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如免税、退税、降低税率、增加政府公共工程开支、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等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提高税率等措施来削弱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以稳定物价的宏观经济政策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调节法定准备金、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1.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2.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3.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其危害收入差距的衡量标准:洛伦兹曲线、库兹涅茨比率、人口(或家庭)众数组分布频率、帕累托定律、基尼系数(0.2~0.4)收入政策措施:1.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在物价和工资增长过快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情况下,对工资和物价进行管制以至于冻结实施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约束企业工资发放过度行为)2.收入平等化措施(p27)第二章劳动法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切社会关系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即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和指导思想。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律部门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反应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3.具有高度的稳定性4.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1.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的统一、协调2.指导劳动法的实施3.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认识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首要原则)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3.物质帮助权原则劳动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平等的劳动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核心)劳动权保障具体体现:基本保护、全面保护、优先保护社会保险的特征1.社会性2.互济性3.补偿性三方原则:政府、工会、企业家协会(雇主协会)劳动法渊源宪法、劳动法律、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劳动规章、地方性劳动法规、相关国际公约、正式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雇佣规则劳动法的体系:1.促进就业法律制度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3.劳动标准制度4.职业培训制度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7.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8.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劳动法体系的所有制结构模式:1.国有企业劳动法律制度2.集体企业劳动法律制度3.股份制企业劳动法律制度4.私营企业劳动法律制度5.外商投资企业劳动法律制度劳动法体系的职能结构模式:劳动法体系劳动关系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职工民主管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制定法劳动标准法工资法工作时间法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法劳动保障法促进就业法职业培训法社会保险法劳动福利法劳动监督检查法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国家意志)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1.存在现实的劳动关系2.存在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范畴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1.劳动合同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2.劳动行政法律关系3.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1.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义务3.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4.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强制性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雇主和雇员)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权利义务)3.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劳动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无劳动行为能力人:各用人单位成为劳动关系主体的前提须具备1.用工权利能力2.用工行为能力劳动法律事实: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1.劳动法律行为——以当事人意志为转移(合法行为、违约行为、行政行为、仲裁行为、司法行为等)2.劳动法律事件——不以当事人主观意志为转移(企业破产、劳动者伤残、死亡、战争或其他现象)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企业战略: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其实质是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企业战略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风险性、抗争性的特征企业外部经营环境:1.微观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2.宏观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法律环境)企业经营环境分析方法:1.外部环境调研(获取口头信息、获取书面信息、专题性调研)2.外部环境预测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波特五力模型):1.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2.潜在竞争对手分析3.替代产品或服务威胁的分析4.顾客力量的分析5.供应商力量的分析经营环境的宏观分析(PEST分析):1.政治法律环境(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首要条件)2.经济环境(经济体制、经济形势、经济结构、经济政策)3.技术环境4.社会文化环境企业内部条件分析:企业资源状况分析、企业利用其资源的能力分析、竞争优势分析企业资源分析的具体内容:1.物质资源状况2.人力资源状况3.财务资源状况4.技术资源状况5.管理资源状况6.无形资产状况企业优势具有相对性、时间性企业能力分析(迈克尔·波特):1.基本活动(生产加工、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2.支持活动(采购管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企业能力分析方法:1.纵向分析2.横向分析3.财务分析企业能力评价的标准:1.效率分析(各投入要素成本、生产率、工艺设计水平、产能利用程度)2.效果分析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劣势(treats)总体战略:1.进入战略(并购战略、内部创业战略、合资战略)2.发展战略(单一产品或服务发展战略、横向发展战略、纵向发展战略、多样化发展战略)3.稳定战略4.撤退战略(特许经营、分包、卖断、管理层与杠杆收购、拆产为股/分拆、资产互换与战略贸易)一般竞争战略:1.低成本战略2.差异化战略3.重点战略不同行业阶段的战略:1.新兴行业的战略()2.成熟行业的战略3.衰退行业的战略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是战略管理工作的主体,主要工作包括:1.建立与实施经营战略相适应的企业组织2.合理配置资源,制定预算与规划3.调动群体的积极性,实现战略计划4.建立行政支持系统,实现有效的战略控制战略控制:1.制定战略评价标准2.进行实际成效与标准的对比分析3.针对偏差采取纠偏行为战略控制的基本要素:1.战略评价标准(定量评价标准、定性评价标准)2.实际成效3.绩效评价战略控制的方法:1.事前控制2.事中控制3.事后控制决策科学化的要求:1.合理的决策标准2.有效的信息系统3.系统的决策观念Ⅰ增长战略SO机会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威胁Ⅱ扭转战略WOⅢ预防战略WTⅣ多种经营战略ST4.科学的决策程序5.决策方法科学化(特点1.数学化、模型化、计算机化2.注意发挥人的智慧所谓软实力)确定性决策方法:1.量本利分析法——盈亏平衡分析法(图解法、公式法)2.线性规划法3.微分法安全余额越大,销售额紧缩余地越大,经营越安全。经营安全率在0~1之间,越接近于1越安全,当经营安全率低于20%时企业就要做出提高经营安全率的决策,途径有:1.增加销售额2.将盈亏平衡点下移盈亏平衡点下移的办法:1.降低固定成本2.降低变动成本3.增加固定成本,降低变动成本,使总成本下降风险型决策方法:1.收益矩阵2.决策树(决策点、方案枝、状态节点、概率枝)3.敏感性分析决策树的分析程序:1.绘
本文标题:基础知识要点梳理(2016年人力资源三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90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