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哀希腊-----翻译研究史.
《哀希腊》翻译研究史胡利军•《哀希腊》在中国的出现已有一个世纪之久,屡译不衰,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得以成为经典。近百年来,《哀希腊》译本已有数十种。•《哀希腊》翻译研究史主要集中在对梁启超,马君武,苏曼殊,胡适这些译者身上。研究角度•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译者的主导作用•操纵理论•创造性叛逆•本土化(欲望化他者,言说自我)•多元系统理论•意识形态理论•翻译规范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译者的主导作用•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及最终产生译文的结果•2004年6月胡庚申“将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引入译学研究,并以此思想作为`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论基础和哲学依据,通过对翻译过程中`适应'、`选择'等现象的系统探讨,试图构建一个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边立红,张爱芳拟通过研究胡适翻译的《哀希腊》,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观测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描述译者的适应选择过程,从而显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译者对自身需要的适应与选择•译者对自身能力的适应与选择•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操纵理论•操纵观最先由英国翻译理论家西奥·赫曼斯(TheoHermans)用于翻译理论研究,1984年,他编辑出版了《文学的操纵》(TheManipulationofliterature)一书,将操纵看作翻译理论研究的一种新范式提了出来,他指出“从目标文学的视点来看,所有的翻译都意味着为了某种目的对原文文本进行某种程度的操纵”•在1992年出版的《翻译、重写和文学名声的操纵》一书中,勒菲弗尔形成了“改写”理论,强调意识形态、赞助人和文学观念三因素对翻译过程的操纵,指出翻译必定受译者或当权者的意识形态和文学观念的支配,并指出翻译是重写文本的一种形式。重写就是操纵,也就是说翻译是译者对文本的操纵•边立红,张弄影利用操纵论,对梁译《哀希腊》进行分析,指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为了宣扬爱国精神和反抗意识,梁启超有意识有目的地超越当时主流封建意识形态,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的文化潜能,《哀希腊》进行改写、操纵•意识形态对译文的操纵---------(一)译诗选材: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二)改写:树立拜伦“豪杰”的形象•诗学对译文的操纵--------(一)文学操纵———意译与改写-------(二)文化操纵———适应与归化•赞助人对译文的操纵创造性叛逆•“创造性叛逆”(creativetreason)是翻译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比较新的术语,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特(RobertEscarpit)提出•“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指语言),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了译作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了它第二次生命•文学翻译的创造性性质是显而易见的,它使一件作品在一个新的语言、民族、社会、历史环境里获得了新的生命。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就是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蒋芬•邹海晶本土化(欲望化他者,言说自我)•廖七一谈到,在梁译中,他有意识地突出目的文化本位,强调诗歌翻译的社会政治功能,并以此协调政治目标与翻译规范与策略的冲突,塑造出中国化的拜伦与《哀希腊》的想像,使其成为民族救亡和复兴的符号象征•形象学的理论趣旨显示,他者形象的塑造不是完全脱离他者的随意捏造,往往是塑造者居于主导地位操纵控制他者,挑选出他者的某些部分特征用于自己的主观描述,对他者实施欲望化处置,把他者改造成符合自己心愿的那种形象•革命英雄的拜伦形象迎合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意识形态,被纳入了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构想。拜伦逐渐成为近代中国的“社会集体想像物”,言说了知识分子“自我”的民族念想和救国愿望,这是“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文化整体所作出的阐释”•依靠拜伦《哀希腊》的本土化翻译,“把他们的政治欲望化指向投放在拜伦身上,表达当时救亡图存的理想诉求”,借中国化的拜伦形象,启迪国民的爱国意识,激励国人奋起抗争封建专制制度,抵御帝国列强凌辱•梁启超、马君武与苏曼殊的爱国热情促使他们通过《哀希腊》的本土化翻译塑造了中国式的拜伦,中国式拜伦形象的塑造给国人点亮了一盏心灯,让人们在晚清时分黑暗的社会中辨清方向,注入前进的动力•拜伦《哀希腊》的本土化翻译在近代中国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影响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它所输送的拜伦形象放射出无穷的人格魅力,透射出强大的革命力量。“拜伦这个名字几乎成为了‘民主、自由、独立’等革命词汇的同义语多元系统理论•多元系统论是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哈(ItamaEven-Zoha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翻译理论。该理论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例如语言、文学、经济、意识形态等)视为系统,而并非由各种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佐哈在多元系统中提出,各种社会符号现象是由相关元素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又是由多个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开放结构,即多元系统。这些子系统“相互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但是它们的地位并不平等,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不断的处于竞赛或者说是斗争当中。•多元系统理论将翻译文学置于文化、社会这个多元系统中进行考察,探讨了翻译文学在此系统中的“边缘—中心”动态地位•当翻译文学处于中心时,它的作用是参与创造新的文学类型和模式,这时译者的任务是努力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构建译入语本土文学所缺少的新模式,采用的是“异化”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在“充分性”方面最大可能地贴近原文,融入更多的原文色彩,减少原作中语言及文化特色的损失,从而将原作中的新元素带到译入语文化系统中•当翻译文学处于边缘位置时,本土文学处于强势,译者只能屈服或遵从于本土文学系统的一些准则,为外国文本找来现成的二级模式,把原文套进来,这时主要采取的是“归化”的翻译策略,修改抑或舍弃原文的某些内容或形式,使其适合于本土文学规范,译文更具“可接受性”,但会“流失”较多原文特色“,充分性”不足•苏译本出自于1914年,处于晚清文学阶段。晚清是腐朽的封建王朝开始走向没落但封建文化仍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尽管一些先进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却始终无法抛弃对传统文学的眷恋之情。因此固守传统文学是当时学者们主观上的意识形态,也是晚清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根据多元系统理论,当翻译文学处于边缘位置时,译者只能为外国译本找现成的二级模式,把原文套进来,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因此,译者选择在晚清时期流行的五言体这一古体来翻译英文诗,是符合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是由多元系统论决定的•查译本所处时期20世纪80年代。80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起步时期。与此同时,我国文学文化不可避免地在世界文学中的大舞台上寻找自己的位置。这与多元系统论所列的第二种情况相近,此时翻译文学处于中心位置,参与创造一级模式,译者不惜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注重充分性,往往采取异化策略,因此查译本为了把原著的风味完整展现,在形式结构上完全忠实于原作•通过对《哀希腊》两汉译本的对比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英诗汉译的文学地位受制于多元系统,而其的中心亦或是边缘地位一定程度上又影响着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然而,多元系统论忽视了译者对本民族文化地位的主观认识,否定了译者的文化创造性,因此,对英诗汉译文学地位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我们继续丰富和发展意识形态理论•参考邓文生的论文翻译规范•图瑞是第一个提出“翻译是一种受规范制约的行为”,涉及至少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传统,即在语言和文化传统两个层次上的两套规范系统。规范分别存在于译出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中,而译者遵循何种规范,是由所译文本在译入语文化和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决定的•翻译是社会文化活动,因此会受到社会历史文化规范的制约。苏曼殊在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主流规范下,对译本《哀希腊》进行形式和内容上的变通,使译文顺利地融入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的翻译传统•贾立翌通过从形式和内容上分析《哀希腊》译本的变通翻译,苏曼殊在传播原作精神的同时,鼓舞了当时国人争取自由、捍卫民族独立。这无疑是译者在遵循翻译主流规范下的变通,这也为通过翻译规范来研究翻译活动的学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避免忽视晚清时期翻译活动的社会文化意义Thankyou!
本文标题:哀希腊-----翻译研究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14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