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胡鞍钢.
Anganghu@mail.tsinghua.edu.cn区域发展、一带一路、中国制造——第17次科研工作讨论会专题研讨会清华大学科研院、文科处主办2015.4.24Anganghu@mail.tsinghua.edu.cn研讨会安排一、主题发言胡鞍钢:区域发展战略:四大板块与三大支撑柳百成:“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国之路尤政:制造强国与工业强基二、自由研讨国家战略与清华科研,清华工科,智库建设,跨学科交叉,……Anganghu@mail.tsinghua.edu.cn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三大战略:重塑中国和世界经济地理胡鞍钢2015年4月24日Anganghu@mail.tsinghua.edu.cn21世纪:重塑世界经济地理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提出了经济地理的三个特征:密度、距离和分割。密度指每单位土地的经济总量;距离指商品、服务、劳务、资本、信息和观念穿越空间的难易程度;分割指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商品、资本、人员和知识流动的限制因素。这一分析框架包括三个方面创新,即新经济地理学、和新贸易理论、新自然经济学。@mail.tsinghua.edu.cn中国经济地理分析框架维度一维度二维度三维度四描述密度距离分割环境容量、资源承载力驱动力集聚移民专业化外部性主体市场市场市场政府价值效率效率效率环境保护政策响应城市化区域发展一体化限制开发、禁止开发Anganghu@mail.tsinghua.edu.cn重塑经济地理的理论基础新经济地理学特别强调和关心“外部规模经济”,基本观点包括:第一,规模经济、运输成本、要素流动性、产业关联和经济一体化等多种“向心力”和“离心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对聚集形成的综合影响。向心力包括以下三个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劳动力市场的蓄水池效应、产业关联效应。离心力是指聚集经济也存在负面效应。第二,聚集引发的正外部性是一种自我强化的累积过程。@mail.tsinghua.edu.cn重塑经济地理的理论基础“新”贸易理论:地理位置邻近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最密切贸易引力模型(tradegravitymodel)的基本思想来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指出,两物体间的相互引力与两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成反比。贸易引力模型指出,两国或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与这两国或地区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者间的空间距离成反比。@mail.tsinghua.edu.cn重塑经济地理的理论基础新增长理论又称为内生增长理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不能解释作为外生变量“技术进步”如何提高收入,新增长理论假设要素收益递增,提出技术进步的内生化,重视知识溢出、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和开放、边干边学等内生技术变化对经济增长的核心作用。@mail.tsinghua.edu.cn重塑经济地理的理论基础“新”自然经济学传统发展经济学很少讨论自然要素(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自然损失在国民收入账户中没有反映,而新环境经济学则把自然要素作为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国民财富,或者称之为生产性基础。中国的国情条件决定了资源、环境因素对经济发展的突出重要性。@mail.tsinghua.edu.cn如何重塑经济地理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阻碍经济最有效运行人为因素加以消除,通过相互协调和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JanTinbergen,1950)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在《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中提出,经济一体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状态。中国地域十分辽阔、人口极其众多、各地差异性甚大的“小联合国”,消除障碍因素,促进内部经济一体化,形成巨大的内需市场是尤为重要。@mail.tsinghua.edu.cn如何重塑经济地理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人才与信息的跨地区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地区之间分工和协作,在全国乃至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利益攸关方之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往往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建立协调机制,通过制定规划或缔结条约实施共同政策与措施互惠互利,从而达到共同利益最大化。@mail.tsinghua.edu.cn二、重塑中国经济地理革命古代缓慢的经济地理变迁秦以前的经济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从8-13世纪,中国经济地理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变,其重心转移到了南方;在唐明清时代珠江三角洲、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人口大量的增加,清代基本形成现今的人口分布格局。不平衡的近代工业化:20世纪上半叶,又逐渐形成了三大经济板块。@mail.tsinghua.edu.cn二、重塑中国经济地理革命建国之后,三大经济地带开始高度统一、高度整合、高度融合和一体化。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提出沿海与内地两大地带,实行的是地区均衡发展战略,利用计划经济的手段来调整地区的不平衡,这是第一次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但是地区差距持续扩大。邓小平提出不平衡发展思想,加快沿海地区发展,通过优先开放,开始利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引发第二次重塑中国经济地理。先是地区差距缩小,后是地区差距扩大江泽民提出三大经济地带:东部、中部和西部(1995),十四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90年代地区差距迅速扩大,1999年中国政府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引发第二次重塑中国经济地理,市场手段与政府规划手段调整地区发展不平衡。十六大报告(2002)提出,地区差距扩大趋势逐步扭转@mail.tsinghua.edu.cn二、重塑中国经济地理革命2003年胡锦涛又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2005年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从而形成四大经济地带及战略:沿海、东北、中部、西部。这是第三次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形成了新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十一五”规划,2011)2010年,我国出台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成为“十一五”期间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国国土空间优化开发的完整战略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推动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2011年,“十二五”规划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八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十九章)@mail.tsinghua.edu.cn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三地合计指标值比重(%)a指标值比重(%)a指标值比重(%)a指标值比重(%)a土地面积(平方公里)401650.421002001.041835981.913239543.37人口(2005,百万)45.473.4882.36.4470.285.59193.9615.31GDP(2005,亿元)18244.469.9733963.1518.5518489.7510.1070697.3638.62人均GDP(2005,元)40124.17(2.86)41267.50(2.94)26308.69(1.87)36449.45(2.59)人均GDP(2005,PPP,美元)19323.20[0.46]19873.81[0.47]12669.87[0.30]17553.51[0.42]GDP增长率(1980-2002)16.1(1.69)12.5(1.32)消费品零售总额(10亿美元)42.058.5175.4515.2762.39c8.39c117.523.78工业总产值(10亿美元)170.612.75324.724.27205.7c15.38c495.337.02进口(10亿美元)98.3933.3382.8128.06120.54d18.27d181.279.66出口(10亿美元)111.5534.2692.428.3858.25d7.65d203.9570.29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11.6222.0317.8533.857.2c13.63c29.4755.88三大城市群主要发展指标及占全国总量比重Anganghu@mail.tsinghua.edu.cn资料来源:《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年3月。Anganghu@mail.tsinghua.edu.cn各地区人均GDP相对差异系数(1952-2012)Anganghu@mail.tsinghua.edu.cn各地区人类发展指数分组及变化(1980-2030)低人类发展水平中等人类发展水平高人类发展水平极高人类发展水平1980辽、粤、苏、黑、浙、吉、鲁、晋、闽、琼、冀、鄂、蒙、新、湘、秦、豫、宁、桂、川、赣、皖、渝、青、甘、滇、黔、藏沪、京、津2000青、甘、滇、黔、藏津、辽、粤、浙、苏、黑、闽、鲁、吉、冀、琼、鄂、蒙、晋、新、渝、豫、湘、秦、桂、赣、川、宁、皖沪、京2010冀、黑、晋、渝、鄂、秦、豫、湘、琼、新、宁、桂、赣、皖、川、青、甘、滇、黔、藏辽、浙、苏、粤、吉、鲁、蒙、闽沪、京、津2020藏辽、浙、苏、粤、吉、鲁、蒙、冀、黑、闽、晋、渝、鄂、秦、豫、湘、琼、新、宁、桂、赣、皖、川、青、甘、滇、黔、沪、京、津2030藏黑、渝、鲁、鄂、湘、宁、晋、秦、新、冀、豫、闽、桂、琼、赣、皖、川、青、甘、滇、黔京、沪、津、辽、苏、粤、浙、吉、蒙Anganghu@mail.tsinghua.edu.cn不同HDI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1982-2030)HDI组198219902000201020202030极高人类发展水平(HDI0.8)0.00.00.04.24.429.0高人类发展水平(0.7HDI≤0.8)0.00.04.934.795.671.0中等人类发展水平(0.5≤HDI≤0.7)2.826.786.361.10.0020.002低人类发展水平(HDI0.5)97.273.38.80.00.00.0全国合计100100100100100100Anganghu@mail.tsinghua.edu.cn各省区主要发展指标的差异系数(1980-2012)维度指标19801990200020102012经济水平差距人均GDP0.900.600.700.560.46生活水平差距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0.150.120.100.110.1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0.160.150.160.140.15人类发展差距人口平均预期寿命0.220.180.130.10-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0.250.200.160.120.11*人类发展指数0.250.160.100.09财政收支差距人均财政收入2.041.111.051.090.78*人均财政支出0.910.610.760.600.48*Anganghu@mail.tsinghua.edu.cn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地区差距(2006-2010)说明:系根据作者构建公共服务指标体系计算,详细内容参见:胡鞍钢等,《中国“十一五”时期公共服务发展评估》,《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4期.Anganghu@mail.tsinghua.edu.cn1.0版本2.0版本3.0版本均衡发展(1949-1
本文标题: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胡鞍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31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