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学案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班级姓名课题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第一课时)编号8课型主备人陈永审核人张宇审批人使用时间批阅时间教师寄语:【学习目标】以某区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水土流失等)为例分析其危害、形成原因及其治理措施。【学法指导】1.利用大约30分钟认真预习,自主梳理基础知识和构建知识体系。2.下节课将对学案完成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检查反馈。课前预习案【基础知识梳理】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1.位置及范围2.水土流失的危害二、水土流失的成因1.自然原因(形成基础)自然要素特性及表现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地理位置____性从____向山地高原过渡从____区向干旱区过渡从森林向____过渡从农业区向____过渡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________________比较脆弱土壤质地特殊性黄土由较细的粉砂粒组成,土质________黄土极易受________________气候不稳定性集中于____,且多暴雨流水冲刷侵蚀能力强自然灾害____性________、____、泥石流等时有发生加剧水土流失2.人为原因(主要原因)根源: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增长________,人地矛盾突出。(1)不合理的土地利用:________、开矿、工程建设→破坏林草植被→水土流失加剧。(2)破坏植被:________________、营造宫殿、伐林烧薪、战争→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特别提醒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水土流失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中,人类社会以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自然因素所致;进入人类社会以后,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人为因素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其中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水土流失形成的基础,破坏植被是诱发水土流失的根源。课内探究案【反思归纳】区域水土流失问题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要素特性及表现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表现特性地理位置过渡性①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②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③从森林向草原过渡;④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自然条件不够稳定,抵御灾害能力较弱土壤质地特殊性黄土由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土质疏松黄土层极易受流水侵蚀降水不均匀性①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季;②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多发性地处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地区,滑坡、塌陷、泥石流时有发生加剧水土流失(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过程结果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开荒→耕作→抛荒→开荒使原来的林草植被遭破坏加剧水土流失露天开矿开挖表土,弃土、弃渣破坏地表植被,使矿区周围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过度放牧破坏草场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破坏植被农垦、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严重破坏植被2.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对水土流失形成机制和综合治理的研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读下图,完成1~3题。1.关于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坡度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B.坡度在20°~4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C.坡度在40°左右,坡面侵蚀强度最大D.坡度越大,坡面侵蚀强度越大2.坡度在40°~9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原因是()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C.坡面径流流速小D.受雨面积减小,使坡面径流量减小3.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图2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A.①B.②C.③D.④4、读“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和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分布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0分)(1)从地形、气候、经济发展特点等方面分析我国水土流失地区分布的特征,以及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2)针对图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班级姓名课题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第二课时)编号9课型主备人陈永审核人张宇审批人使用时间批阅时间教师寄语:【学习目标】以某区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水土流失等)为例分析其危害、形成原因及其治理措施。三、水土流失的治理1.原则(1)________、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2)________、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3)治理与________相结合。2.措施:工程措施(________、护坡、________)、农业技术措施、________措施相结合。3.模式:__________________综合治理。误区警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各类治理措施其作用和功效是不同的,工程措施(打坝建库、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见效快,生物措施是根本(植树种草,改善植被条件),农业技术措施是关键,小流域综合治理全面规划、标本兼治。1.读“黄土高原区域简图及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对黄土高原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应在a、b、c、d四处采取不同措施。与下列治理措施相适应的地点分别是:打坝建库________________;种草护坡________________;平整土地________________;修筑梯田________________。(2)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对该区域治理的一项措施。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B.等高线基本平行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3)梯田的修筑,最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A.形态B.土壤类型C.坡向D.物质组成(4)图中甲、乙、丙三地,最适宜建窑洞的是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图中④处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探究点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2.阅读下面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红色荒漠”是指在我国南方湿润红土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这些地区地形以丘陵及山区为主,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材料二“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1)完成“红色荒漠”结构示意图。右图中字母表示水土流失、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等条件,请写出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2)南方地区“红色荒漠”主要发生在________丘陵地区,它的形成造成的不利影响有。(3)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地区。简要说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的不同的措施。【反思归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1.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区域生态问题成因措施东北地区(黑土冲刷、湿地保护)①黑土开垦后,引起土壤冲刷,黑土层日渐变薄;②沼泽地的开垦引起生态变化;③森林生态和森林资源严重破坏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②林木超采,采育脱节,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①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②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土壤培肥;③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华北地区(中低产田治理)旱涝、盐碱、风沙是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①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②片面扩大灌溉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以及不合理开垦土地①低湿地治理:鱼塘—台田模式;②盐碱地治理:调节、控制水盐运动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大于黄土高原。导致石质裸露,不能恢复,形成“红色荒漠”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所造成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炉灶革新、推广生活用煤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荒漠化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多大风;②原生沙质荒漠、砾质荒漠;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①消除贫困;②早期预警;③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④调节农、林、牧用地;⑤控制人口增长;⑥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①全球气候失调;②生态环境恶化;③自然灾害频发;④生物多样性锐减①农场和牧场的开发;②商业性伐木;③焚耕开垦④采矿、筑路和城镇建设①建立自然保护区;②采伐与更新相结合;③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④设立国际基金;⑤建立雨林缓冲区;⑥鼓励保护性开发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模型(1)危害:对当地、周边地区的影响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2)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多从气候、地形、地貌等因素入手分析,人为原因一般是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3)治理措施: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对症下药找出对应措施,从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出发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治理措施一般包括组织管理、工程、生物、农业技术措施等。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为例,分析如右:课后延伸案右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1.下列各种对地形地势的叙述,最符合图示地区的是()A.山河相间,山高谷深B.危崖耸立,地势险要C.远看是山,近看是川D.地表破碎,沟谷发育2.关于该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地区河流落差大,应该筑坝蓄水,开发水能资源B.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恢复该地生态系统的有效方法之一C.热量是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D.由于不合理的灌溉,低湿地、盐碱地广布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塬是中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读图回答3~4题。3.为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①甲地打坝淤地②乙处整修梯田③丙处修建水库④丁处平整土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如果不施加人为措施,若干年后塬面边界有可能变为()A.aB.bC.1020米等高线D.1010米等高线右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5~6题。5.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A.ab—草原广布、温差大B.bf—地表崎岖、降水少C.ce—光照充足、风沙小D.dg—气候湿润、林地多6.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A.cB.dC.eD.f下图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7.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A.调整农作物熟制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D.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土地荒漠化是指因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丧失。据此回答8~9题。8.可能发生荒漠化的地区包括()①干旱地区②半干旱地区③半湿润地区④热带地区⑤草原牧区⑥高山地区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⑥C.①②③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9.与荒漠化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①植被破坏②气候变异③海平面上升④酸雨影响⑤风沙侵蚀⑥水土流失⑦过度开发A.①②⑤⑥⑦B.②③④⑤⑥C.③④⑤⑥⑦D.①②④⑤⑥地理兴趣小组对某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回答10~12题。10.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A.气温分布图B.降水量分布图C.工业分布图D.旅游景点分布图11.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12.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图,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A.①B.②C.③D.④1
本文标题: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35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