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考纲要求不同的地理区域,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因而开发建设的重点不同,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也不一样。从区域特点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综合开发的目的。本单元的考试要点主要包括:1.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措施。2.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以及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3.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复习策略在复习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掌握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能够分析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找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创新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网络构建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概况重点问题措施农业布局(地域性)全国重要农林基地土地资源丰富土地开发土壤肥沃经济发展快城市化水平高第1讲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河段上游有利条件开发重点主要问题及原因问题整治措施地质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修建水电站,开发水能资源。原因:①地形复杂,坡度大;②人类不合理的开发,破坏植被。地势落差大,河流径流量大,水能资源丰富搞好生态环境建设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经营与开发,保护上游生态环境。要点探究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河段中游有利条件开发重点主要问题及原因问题整治措施洪水灾害商品农业生产基地;制造业基地原因:①自然: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降水多集中在春夏两季。②人为:过度砍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围湖造田,调节洪峰的功能减弱。平原面积广大,土地肥沃;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金属矿产资源。防治长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①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②搞好分洪工程,继续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③营造防护林;④修建水利工程。河段下游有利条件开发重点主要问题问题整治措施环境问题,水体和大气的质量普遍下降,特别是以太湖为代表的水污染相当严重。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平原为主,河湖密布,气候温暖湿润;人口密集,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综合治理环境污染。①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②加强环境保护;1.流域开发分析思路:(1)流域综合开发地理条件分析。方法规律自然环境地形起伏状况决定水能和航运的价值以及开发利用难易度气候降水多少影响到河流的流量,季节变化影响到汛期长短水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植被土壤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等①自然地理条件②人文地理条件主要包括人口数量及分布特点、城市密度及分布特点、交通及分布、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生产特点、城市化程度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2)流域内的主要问题。①自然地理特征涉及水旱、洪涝灾害。②工农业生产活动及社会经济活动涉及生态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资源浪费问题等。(3)流域的综合开发和治理。流域内的优势资源决定开发方向,流域的治理主要针对水旱、洪涝灾害和人类不当的资源开发采取措施。例1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图中等值线为等高线(单位:米)。材料二《现代汉语词典》:“泾渭分明”指的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1)简析河流在A、B两地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2)从地形、地质、水文特征等角度简析渭河干流图示河段不宜建设水电站的原因。(3)简要说明渭河浑浊的人为原因。【获取和解读信息】1.图表信息:信息1:渭河、泾河的地理环境。北部是黄土高原,南部是秦岭,渭河流经渭河平原,泾河流经黄土高原注入渭河。信息2:A处是黄土高原上的一个谷地。信息3:B处是地势开阔的渭河平原。2.材料信息:信息1:信息载体之一为“等高线地形图”。信息2: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是由于两河流含沙量有差异。3.题干信息:第(1)题:“塑造”作用是指河流对地貌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第(2)题:“简析”就是回答出建设水电站的主要区位条件。第(3)题:“说明”就是分析渭河河流含沙量大的原因。材料二《现代汉语词典》:“泾渭分明”指的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1)简析河流在A、B两地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2)从地形、地质、水文特征等角度简析渭河干流图示河段不宜建设水电站的原因。(3)简要说明渭河浑浊的人为原因。【调动和运用知识】(1)流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流水的侵蚀作用:在上游以“下切”为主,河谷加深,形成“V”谷;在中游河流因侧蚀加剧,河床加宽;在下游河流以侧蚀为主,形成“凹”谷。②流水的沉积作用:在上游出山口处形成冲积扇;在中游河流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在下游河口处形成河口三角洲。(2)水电站修建的区位条件。①坝址:选在峡谷出口处;地质坚实。②水量:集水区域广,水量大。③地形:落差大。(1)简析河流在A、B两地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2)从地形、地质、水文特征等角度简析渭河干流图示河段不宜建设水电站的原因。(3)简要说明渭河浑浊的人为原因。答案:(1)A处河流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沟谷地貌;B处河流水流平缓,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河谷冲积平原(2)地处渭河平原,地势平坦,落差小,水力资源不丰富;地处平原,不利于建大坝;断层下陷地区地质条件不稳定;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严重。(3)渭河上游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加上生产生活废水的大量排放,因此河水是浑浊的。【解析】第(1)题,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就是要求从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这一角度分析流水作用,河流对地貌的影响可以直接从图中等高线读出,河流流速变化可以从图中河流的上中下游分析得出。第(2)题,本小题其实是考查水电站建设的区位条件,从河流落差大、水库修建方便、水量稳定、地质稳定性等方面回答。本题可以根据渭河干流流经区的等高线特点分析出渭河干流落差和水文特征。第(3)题,解答本题需结合渭河流域地理环境特征来分析河流含沙量的多少。文科综合地理能力要求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技能的能力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第2讲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一、自然环境位置范围、地貌、气候、水源、土壤、植被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沼泽生态意义、破坏后的后果、成因要点探究排水来水三、农业生产和布局1.建设商品粮基地一般要具备以下条件:(1)粮食生产条件和基础好(2)粮食的商品率高粮食生产的数量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粮食产量与人口数量之间对比关系(3)增产的潜力大东北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的条件——黑土肥沃,粮食生产和基础好,产量高;宜农荒地多,单产低,增产潜力大;人少地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少,可提供大量的商品粮。农耕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东西湿干暖冷南北渤海、黄海农牧农林3、农业布局问题产生原因主要治理或保护措施黑土森林湿地黑土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土层变薄肥力下降—面积大幅度减少土壤冲刷表土流失过度农垦②工程生物措施①农业技术措施培肥、增施有机肥改良耕作方式、少耕深松提高植被覆盖率治理坡面、沟壑①建立保护区—保护现有湿地②退田还湿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湿地—覆盖率下降重采轻育毁林开荒滥伐火灾①营造速生丰产林、合理采伐②建自然保护区第3讲│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第3讲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1.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1).区位优势明显(2).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源:河网密布,水源充足土壤:土壤肥沃位于广东省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要点探究历史: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早政策: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侨乡:吸引侨资国际环境: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3).社会经济条件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密集交通:水陆交通便利答案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着手点:1、地理位置的特点;2、自然地理条件,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自然资源等;3、社会经济条件,如经济基础、农业基础、科技力量、劳动力、市场条件、政府政策、环境条件、社会协作条件等。分析时要抓住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体现区域特征。(学案97页)方法规律2、我国区域城市化得典型模型及其推动力比较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东北模式的城市化,其推进动力都是工业化,云南德宏模式的推动力是边贸发展。1、珠三角模式: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2、温州模式: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3、苏南模式: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4、东北模式:森林矿产资源—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5、云南德宏模式: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农村人口到这里务工经商--推动了区域城市化的发展。要点探究例2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不足,而且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据此回答(1)~(3)题。(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A.产业升级面临困难B.城市建设相对滞后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2)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相比,其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是()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③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A.①②③B.③④C.①④D.②③④(3)“城中村”的主要经济活动是()A.工商业B.农牧业C.第一产业D.旅游业[解析](1)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国沿海地区的转移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2)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市场腹地相对狭小、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3)“城中村”是指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化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答案](1)D(2)A(3)A
本文标题: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36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