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和谐社会制度基于农村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循环旅游经济研究
和谐社会制度:基于农村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循环旅游经济研究摘要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与发展循环旅游经济在本质内容上是一致的,存在着互动的关系。循环旅游经济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农村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经济模式;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又可以为循环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社会、科技和法律保障。因此,应从观念、机制、模式、消费等层面上进行创新,促进农村和谐社会与循环旅游经济协同共进。关键词循环旅游经济;农村;和谐社会;互动“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宇宙飞船经济学”。直到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几年,人们才深刻地认识到“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线性经济对人类社会发展造成的严重威胁。因此,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加快了对循环经济的研究[1]。然而,循环经济是在研究工业生态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因此,目前的研究多见于工业生产领域,对生态城市、生态省等建设领域也有所尝试。对于如何发展循环旅游经济以及通过循环旅游经济来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等研究还不多见。在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笔者探讨了循环旅游经济与农村和谐社会的互动关系,并提出发展循环旅游经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创新对策。1循环旅游经济的内涵与特征循环旅游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运用生态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旅游经济活动,要求将旅游业中的各项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各种资源要素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以考虑,以实现旅游经济数量的增长和整体环境质量的改善,实现GDP(GNP)的“绿化”,从而成为一种崭新的发展途径和模式[2]。循环旅游经济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不同。它是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2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呼唤循环旅游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任务,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和农村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村社会的和谐,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3]。因此,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如何实现这一重要目标,关键在于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建立科学的动力机制。循环旅游经济是以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增长目标,以循环利用的旅游资源和环境为物质基础,充分满足旅游者的多重需要,实现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景区、旅游从业人员高效协调的经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多赢经济,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了一条创新之路。2.1发展循环旅游经济有利于实现农村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4]虽然,从本质上说,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自然虽然可以提供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但是不能无限制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事实证明,人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换取的任何成果,都将付出惨痛的代价。当今社会的环境污染、水污染、臭氧层空洞等现象就是很好的例证。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与生态危机不但直接给人类社会带来灾害性的影响,而且引起大量的社会矛盾与冲突。人类只有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立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循环旅游经济正是认识到旅游资源的有限性,提出应该循环有效地利用各种旅游资源,并融保护理念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保护旅游资源的同时提高旅游资源配置率[5]。具体到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循环旅游经济要求旅游者、经营者以及农村居民建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养成生态的生活、生产和消费方式,尽可能减少旅游活动对环境与资源的负面影响,保障农村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文明的社会氛围,突出“田园性”、“乡村性”和“生态性”,把农村建成农民更加美好的家园、旅游者向往的乐土,既让旅游者获得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又不破坏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使旅游者、旅游活动、旅游经营者、旅游地的发展和谐地融入到人与自然当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2.2发展循环旅游经济有利于实现农村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正和博弈引起的利益冲突要比零和博弈小得多,因此多赢的、共生的经济利益关系可以有效地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除经济利益以外,文化素质、精神文明也是影响人与人和谐的重要因素。发展乡村循环旅游经济,能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它是一种公平的、多赢的经济模式,能促进农村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循环旅游经济可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据统计,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远远低于城市居民,而且呈拉大的趋势。其重要的原因是收入增长的渠道单一,增长的基础不稳定[6]。而发展循环旅游经济,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循环旅游经济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有许多优势。投资少、见效快,适于农民害怕承担风险的心理预期和有限的投资能力,如家庭循环旅馆,既经济又节能;资源和设备可循环使用,有利于节省废弃物的处理成本和材料投入成本;农旅合一,使农民的收益得到最大可能的放大;旅游收入是现金收入,并且可直接进入农民手中,资金立即就能投入周转使用。除旅游直接收入以外,发展循环旅游经济无疑会带动农村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文化娱乐业、旅馆业、环保业以及旅游商品、纪念品加工业的发展,同时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形成“一业带百业,一业举而百业兴”的联动效应,推动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发展循环旅游经济可以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素质,除走“扫盲”、“普九”等常规之路外,还可以通过发展循环旅游经济,在引领大家致富的同时,多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知识水平。在构建循环经济、提供旅游服务的过程中,农民逐渐学会了享受高雅的精神文化,改变了长期愚昧落后的文化生活,培养出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因此,发展循环旅游经济,不仅有利于保护农村几千年来形成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而且有利于农村吸收城市先进的现代文化,从而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人与人的和谐[7]。3农村和谐社会为发展循环旅游经济提供保障3.1良好的社会环境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可以为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可以有效地促进循环旅游经济的发展。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可以促进人们对旅游业的重新认识,改变过去单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做法,形成有利于农村循环旅游经济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在可持续发展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人们的资源循环、永续利用的意识增强,有利于提高村民推动循环旅游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促使多数社会成员主动改变自身的行为,如旅游经营者将进行绿色经营,旅游者将倡导绿色消费,村民将自觉维护绿色环境,缓解了循环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利益冲突,从而大大降低了社会协调的成本,促进了循环旅游经济的发展。3.2有力的法律保障要实现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不仅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需要建立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法律法规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带有一定的约束力,因此在规范人的行为,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法律与政策也是推动循环旅游经济发展所必需的[8]。很多国家都是在法律法规的推动下成功发展循环经济的如日本先后颁布《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绿色采购法》、《废弃物处理法》、《建筑工程资材再资源化法》、《容器包装循环法》等一整套法律法规,取得很好的效果。法律法规成为推动日本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4农村循环旅游经济发展的创新对策目前,我国的农村循环旅游经济的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循环旅游经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观念、管理等层面进行创新,寻求突破。4.1观念创新观念是人们行为的导向。一定的观念决定一定的行为。发展农村循环旅游经济,必须树立新的观念,在效益、环境等方面建立与旅游发展相适应的观念。在经济效益方面,对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的投入进行前期的可行性分析,以最少的开发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社会效益方面,要建立与农村环境相适应的旅游项目及设施设备,提高农民的参与程度,并考虑村民的心理承受能力,避免破坏农村淳朴的文化氛围;在生态环境效益方面,要按照保护和开发并重的原则,尽量不破坏农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4.2生产方式创新传统的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循环旅游经济要求遵循”3R”原则,即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产品的再使用(Re-use)、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这就要求在农村循环旅游开发中尽可能地利用可再生的资源代替不可再生地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农家肥等,同时对旅游废弃物进行循环使用,如垃圾的分类处理、污水处理等,以达农村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4.3机制创新循环旅游经济有利于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但需要建立一套有力的保障制度来加以维护。为此,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建立与发展循环旅游经济相应的激励机制。管理学认为,激励因素是使管理对象产生积极向上的工作精神并努力做好工作的因素,是真正能提高管理效率的因素。发展循环旅游经济,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员工、广大村民进行激励。第一,对发展旅游业的村民进行宣传表扬,奖励改革创新者,表彰创一流业绩者,营造良好的发展创业环境;第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质量,吸引高学历、有从业经验的旅游人才到农村工作。4.4模式创新发展农村循环旅游经济,要实现循环模式的创新,转变2种模式。一是要转变农村传统的生产环节模式,逐步将以往传统粗放型模式过渡到可持续资源效益型模式上;二是要转变消费环节模式,营造一个绿色消费的环境.在供需维、空间维和价值维动态拓展的过程中,组织维从生产组织角度,使各类关联产业及其节点聚集在一起,在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作用下生产产品和创造价值。组织维不仅包括产业链的内部活动,而且还包括组织的外部活动。如,宏观上林业产业和生态、文化系统的关联;中观上各产业及其节点间的循环经济发展;微观上林业企业与供应商、顾客之间的合作等等,由此保证林业产业链的不断发展和提升。5结语林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兼具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功能。林业产业覆盖范围广,既是资源限制性产业,又是资源再生性产业,它提供生态、物质、文化等多种产品,涉及国民经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等多个门类。因此,就林业产业链而言,没有一成不变的拓展路径可简单套用。该研究从供需维、空间维、价值维和组织维4个维度所提出的林业产业链拓展模型,考虑了林业产业链的多重功能和使命,集成了产业链涵盖的丰富内容,为林业产业链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拓展提供了一种逻辑框架。但林业产业链的拓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林业产业背景和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因此文所提出的产业链拓展模型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国情和不同地区特点在林业产业实践中予以逐步修正;该文所提出的林业产业链的拓展途径,也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和时期林业产业的发展状况予以动态调整。参考文献[1]易简.积极推进我国成为林业产业强国[J].经济,2009(12):96-98.[2]贾治邦.履行建设生态文明重大使命推进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J].林业经济,2008(1):3-11.[3]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4]PORTERME.TheCompetitiveAdvantage[M].NewYork:FreePress,1985.[5]MICHAELPORTER.ClustersandtheNewEconomicsofCom
本文标题:和谐社会制度基于农村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循环旅游经济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38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