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免疫学一.名词解释(2.5*8)1.抗原(Ag):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随之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它激发产生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2.抗原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determinant,AD)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3.共同抗原,又称共同表位,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所具有的相同或相似的表位。4.免疫球蛋白Ig,指具有抗体(Ab)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分子相似的球蛋白5.抗体(Ab),机体在抗原刺激下形成的一类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特定结构球蛋白6.调理(吞噬)作用,是指抗体、补体与吞噬细胞表面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7.ADCC作用,抗体的Fab段与靶细胞表面的相应抗原结合,其Fc段与NK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直接杀伤靶细胞。8.多克隆抗体(PcAb),多种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相应地就产生各种各样的单克隆抗体,由这些单克隆抗体混杂在一起的抗体称为多克隆抗体。9.单克隆抗体(McAb),设法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值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出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成为单克隆抗体。10.补体系统,补体是一组存在于人和动物体液中及细胞表面,经活化后具有生物活性,可介导免疫和炎症反应的蛋白,也称为补体系统11.免疫黏附作用,C3b/C4b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或免疫复合物结合后,再与表面具有相应补体受体的血红细胞或血小板结合,则可形成大分子复合物.12.细胞因子(CK),是有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类具有高效能,多功能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13.白细胞介素(IL),是一种由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或其他非免疫细胞产生的,能介导白细胞之间或白细胞与其他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14.干扰素(IFN),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能力的细胞因子15.肿瘤坏死因子(TNF),能使肿瘤细胞或肿瘤组织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16.集落刺激因子(CSF),是一类由单核巨噬细胞,活化的T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产生的,能选择性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分化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在体外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17.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18.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19.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HLDA),是指不同谱系的白细胞在分化,成熟,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20.黏附分子(AM),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相互接触和结合的分子。21.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具有摄取、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22.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是模式识别受体(PRR)识别结合的配体受体23.模式识别受体(PRR),是一类主要表达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非克隆性分布、可识别一种或多种PAMP的识别分子。24.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目的的生理过程。25.免疫耐受,指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的无应答状态。26.超敏反应,是指致敏机体再次受到某些抗原刺激后发生的一种特异性,病理性免疫应答,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受损。27.人工主动免疫,是用疫苗接种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措施。28.人工被动免疫,是采用人工方法向机体输入由他人或动物产生的免疫效应物,如免疫血清、淋巴因子等,使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达到防治某种疾病的目的。29.凝集反应,是指当人体有些异型血液相遇时,一方血液中的血清凝聚素会导致另一方血液中血细胞表面相应的凝聚原发生免疫反应,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血液中的血细胞会发生相互粘连成团的现象。30.沉淀反应,主要用于抗原或者抗体的定性检测二.填空题(1*25)三.单选(1*25)四.简答题(4*5)1.免疫的三大功能及其生理和病理表现2.简述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1.异物性;(1)异种抗原(2)同种异型物质(3)自身物质2.抗原的理化性状:大分子物质;化学性质和组成结构;分子构象和物理状态;抗体表位的易接近性;3.机体因素3.抗原有哪几类常用分类方法及其主要种类一,根据抗原来源与机体亲缘关系分类:同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二,根据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是否需要依赖T细胞分类:T细胞依赖抗原(TD-Ag),非T细胞依赖抗原(TI-Ag)三,根据是否存在APC内合成分类: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4.试比较TD-AG与TI-AG的区别性状TI-抗原TD-抗原是否需要APC多数不需要需要T细胞依赖性不依赖依赖MHC限制性无有诱生的免疫球蛋白类型IgMIgM,IgG,IgA再次免疫应答不产生产生免疫记忆不形成形成免疫应答类型体液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5.图示并简述抗体的基本结构(以IgG为例)和酶解片段6.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1.抗原结合作用2.补体活化作用3.亲细胞作用4.其他生物学活性,如通过胎盘和粘膜:7.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经典途径旁路途径MBL途径激活物质IgM,IgG1~3与抗原的复合物细胞脂多糖、酵母多糖等细菌表面甘露糖起始分子C1qC3C4,C2参与分子C1~C9C3,C5~C9,B,DC2~C9,MASPC3转化酶C4b2bC3bBbC4b2aC5转化酶C4b2b3bC3bBb3bC4b2b3b意义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效应阶段,在疾病的后期起重要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可直接激活,自身放大,在感染早期起重要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可直接激活,在感染早期起重要作用。8.补体的生物学作用及意义1.溶细胞作:抵抗微生物感染2.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3.清除免疫复合物:避免免疫复合物过度生成或沉淀造成的组织损伤。4.清除凋亡细胞:5.炎症介质作用:通过不同途径引起不同的炎症。6.免疫调节作用9.简述CK的种类及共同特点种类:白细胞介素,IFN,TNF,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共同特点:1.理化特性绝大多数细胞因子均为低分子量(<30kD)多肽或糖蛋白。多数细胞因子以单体形式存在。2.分泌特点(1)多源性(2)自限性(3)多向性3.生物学作用特点10.简述CK的主要生物学活性1.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2.免疫调节作用。3.刺激造血功能。4.参与和调节炎症反应。5.促进创伤的修复11.比较HLAⅠ/Ⅱ类分子编码基因,结构,组织分布和主要功能比较点HLAⅠ类抗原HLAⅡ类抗原编码基因HLA-B.HLA-C.HLA-AHLA-DP,HLA-DQ,HLA-DR分子结构α链和β2-m链组成α,β链组成肽结合区α1+α2α1+β1组织分布主要分布于有核细胞表面主要分布于APC和有核细胞表面主要功能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与CD8分子结合,对CTL的限制性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与CD4分子结合,对辅助性T细胞的限制性12.简述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主要功能中枢免疫器官:1.骨髓: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2.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免疫调节功能,参与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外周免疫器官:1.淋巴结:T细胞核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过滤作用。2.脾:免疫细胞定居场所,免疫应答发生场所,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滤过作用,造血功能。3.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产生分泌性IgA,诱导口服抗原产生免疫耐受。13.与T/B细胞识别,黏附和活化过程有关的CD分子有哪些?并简述其功能CD与T细胞有关的功能CD2CD58,CD48,CD59,CD150的受体,参与T细胞活化,参与细胞黏附CD3参与构成TCR/CD3复合物,参与抗原识别信号转导CD4与MHCⅡ类分子结合,T细胞抗原的共受体,信号转导,HIV受体CD8与MHCⅠ类分子结合,T细胞抗原的共受体,信号转导CD28与CD80/CD86互为配体,T细胞活化的协同刺激分子CD152(CTLA-4)与CD80/CD86结合,下调T细胞活化CD154(CD40L)CD40的配体,为B细胞活化提供协同刺激信号;调节Th1细胞的生成和作用;与生发中心的合成和抗体的类别转换有关CD与B细胞有关的功能CD79α/CD70β参与构成BCR复合物,参与抗原识别信号转导CD19与CD21,CD81相连组成B细胞复合物,调节B细胞发育,活化和分化(共受体)CD21与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中的补体结合,辅助BCR结合抗原;C3d,C3dg,iC3b,EBV的受体CD81与CD21,CD19相连组成B细胞复合物,辅助BCR结合抗原;HCV的受体CD80/CD86CD28,CTLA-4配体;辅助BCR结合抗原,提供T细胞协同刺激信号CD40CD40L的受体,为B细胞提供协同刺激信号,协助B细胞生长,分化和记忆细胞的产生14.巨噬细胞有哪些生物学作用1.吞噬杀伤作用.2.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3.抗肿瘤.4.免疫调节15.简述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1、识别阶段:抗原的镊取,处理,提呈和特异性识别;2、活化增殖阶段:是指T,B细胞识别抗原后传递活化信号,自身发生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3、效应阶段:应发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作用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作用16.简述内源性/外源性抗原的加工提呈过程MHCⅠ类1.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2.MHCⅠ类分子的合成与转运;3.MHCⅠ类分子的组装和抗原与多肽提呈。MHCⅡ类1.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2.MHCⅡ类分子的合成与转运;3.MHCⅡ类分子的组装和抗原多肽的提呈。17.抗原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特点,抗体产生规律有何临床意义初次;①应答较慢;②应答强度较弱;③抗体类别先为IgM后产生IgG,抗体亲和力较弱,总量少再次:①应答迅速而持久;②应答强度强;③抗体类别主要为IgG,抗体亲和力明显大于初次,总量较多。临床意义:1、接种疫苗需多次接种;2、诊断意义;3、制备动物血清多次疫苗18.简述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出现不适宜的抗原剂量,特殊的抗原表位,抗原表位的变异19.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接种/输入的物质抗原(疫苗、类毒素等)抗体、活化的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免疫产生的时间慢,1~4周快,立即免疫维持的时间较长,半年至数年较短,2~3周主要用途疾病的预防疾病的治疗或紧急预防20.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的区别五.论述题(10*1)1.超敏反应:四个型别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母胎Rh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1.青霉素过敏性休克为Ⅰ型超敏反应,其发生机制为:2.母胎Rh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为Ⅱ型超敏反应,其发生机制为:3.为Ⅲ型超敏反应4.为Ⅳ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查明变应原,避免与之接触。无法避免接触变应原是,应用脱敏治疗避免和减轻Ⅰ型超敏反应。变应原已进入机体时,通过药物治疗,减轻反应,维护机体的生理功能。利用IgE的免疫新疗法。2.免疫应答:如TD抗原诱导体液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BCR识别抗原,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相互作用,B细胞的增殖活化与分化以及浆细胞的产生,免疫球蛋白合成和免疫球蛋白类型转换等。
本文标题:医学免疫学201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4062 .html